杨玉茹
新闻记者只有处理好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之间的联系,才能在新闻事业上有所成绩。
“所谓新闻采访活动就是新闻记者出于新闻传播的目的,首先通过对相关事务的客观认识,然后再通过对相关事件的观察或访谈等形式,对采访客体进行的观察、询问、思索、倾听以及记录等采访活动,它是任何一项新闻写作活动的前提和基础。”[1]
1)新闻采访具有真实性。新闻是由事实的各种组合、加工和编辑而构成。事实是新闻发生的前提,又是新闻存在的依据。正基于新闻所需的这种要求来看,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
2)新闻采访具有时效性。所谓时效性就是指新闻的报道要迅速、及时,这就要求新闻报道的第一步骤新闻采访具有时效性,这也是因为新闻“易碎品”这一性质所决定的。而现在进入互联网占主导传播时代,新闻更是一种“易碎品”,各大新闻发布平台会不惜一切努力来做到比别家平台尽早发布新闻,哪怕0.01 秒也是一种胜利,如果采访能做到早人一步,那么报道也会可能跟在别家媒体之前发出来,如果采访落后了,就会造成一步晚步步晚的后果。
3)新闻采访具有突发性。对于有经验的记者来说,具有计划性的采访活动都是很少的,那种具有轰动性的新闻一般都是突发的,这就造成了新闻采访活动就有突发性,一旦新闻发生,记者必须立刻切换到工作模式,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快速做出采访问题的提纲和采访工作前期准备,赶往新闻现场去采访,这对记者的要求是很高的。
新闻采访结束之后就来到了新闻制作过程的第二个步骤即新闻写作,新闻写作是新闻采访的后续和伸展,记者从事写作活动就是从事事实的搬运,将新闻发生的现场带到观众面前。“尤其是在深入报道的过程中,要求新闻从业人员用准确、生动的文字,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经过等元素进行充分地展现。”[2]写好一篇新闻,记者首先要搞懂新闻语言,所谓“新闻语言”就是指不同于一般生活用语的“新闻作品的语言”,新闻语言是指以生活用语为基础,但是又因为新闻报道的特殊性,需要对其加以改造,在语言表达方面显示出了一些特点。
1)准确。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记者写作要实事求是,不能发挥自己想象的进行艺术加工,要有一是一、二是二的严格要求,这里就与文学家夸张写作语言有了区别,要仔细推敲防止用词不当。
2)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如果记者的用词含糊笼统,那么受众接收到的信息也会是抽象、不好理解的概念,针对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记者在写作时要借助形象化的语言,新闻语言要简洁,必须注意避免使用可有可无的词句。
3)生动形象。新闻报道要想吸引读者,那就要求记者的写作具有生动形象的特色,尽量使用有表现力的,感染力的词句,同时整体报道要有节奏感,注意长短句的的搭配使用。
记者还要熟练掌握新闻写作的不同题材,各种体裁的新闻有不同的写作要求,如消息就需要迅速简洁地报道最近发生的事件,内容简明扼要,时效性强,具备新闻六要素,字数要求较少,深度报道就需要侧重于解释和说明“新闻背后的新闻”,是一种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多以重大的社会、政治或国际问题为题材。
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相辅相成,两者缺一不可,因此作为记者要两手都要抓,不能重此轻彼,要采访和写作的能力都过硬,才能得到合格的新闻作品。
1)新闻采访决定了新闻写作。这是新闻作品生产的顺序决定的,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写作,要完成一个完整的新闻作品,必须经历的两个阶段就是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采访为写作搜集材料,其实这也像任何其他类型的文章写作一样,动笔之前都需要搜集大量的背景材料,而在新闻领域这些搜集材料的过程叫采访,而搜集的材料就是某个事实的始末原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闻采访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新闻写作的质量。
2)新闻采访受新闻写作的制约和反作用,同时新闻写作是新闻采访的物化和升华。采访是为写作服务的,不可能写一篇张三的报道,你去采访与张三完全无关的李四,当然如果李四跟张三有关系,采访李四也是可以的,可以从李四这得到关于张三的描述,这就说明了写作的需要对采访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果一个记者掌握了很好的写作技巧和规律,是可以反作用于他的采访的,这就好像在心里有了对某一件新闻的大致蓝图,记者就可以按图索骥,就可以带着目的地去判断哪些材料对写作是有用的,当然这里也不能完全局限自己的采访范围,因为有时候采访意外的收获也是可以成为很好的新闻的。
3)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都有一个共同的主旨,就是将事件尽可能以原貌展现给受众。这体现了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无论是好的新闻采访还是新闻写作,万变不离其宗即使不能便宜新闻事实去虚假采访或者写作,因为新闻不是小说也不是艺术作品,基于新闻采访就是记者不能带着新闻框架去采访,为了吸引受众就故意采访一些带有隐私或者趣味的问题,或者故意引导被采访者回答自己想要得到的答案,这样就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新闻写作同样如此,编辑不能以阅读量和点击率为宗旨,刻意渲染一些新闻细节,或者回避一些重要的新闻事实,反之要做到以尽量简单的方式将事实告诉读者,在新闻真实性面前,其他多余的修饰都是对新闻价值的一种折损。
首先采访思路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为了满足视频新媒体的产品要求,记者就不得不只会执笔记录或录音笔的记录,还要图片或是视频资料的搜集;同时,新闻通过不同媒体进行传播呈现的多样化还需要记者清理头绪,有的放矢,不同媒体呈现某一新闻必然会有不同的风格,例如电视媒体更注重画面、报纸更注重文字、互联网更重视互动性,这就需要记者在采访时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采访手法需要进行转变,采访的时效性正在以一种超乎想象的速度发展着,这就要求记者有更加敏感的新闻感应能力,闻风而动的快速反应,同时在技术上也要跟进,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新闻采访,边拍边发边录边播的高效率采访方式需要被采取。
最后,采访内容上也要进行转变,融媒体时代传播方式和受众需要都发生了改变,也导致了传统媒体时传者占主导地位向受者占主导地位的转变,要求新闻采访的内容更贴近受众的心理,拉近媒体与受众的距离,为受众提供更有效和趣味性的新闻,表现媒体的服务精神。
首先写作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借助新媒体平台的网络新闻写作强调浅显易懂,在受众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能够快速阅读的内容会更有受众,同时整体新闻的风格要呈现出轻松活泼之态,图文配合的方式、新兴网络语言的使用都大大增加了网络新闻的可读性。
其次,写作技巧上要重视改写能力,记者可以更具不同的新闻发布平台进行不同新闻类型的灵活运用,除了内容的改写,标题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如网络上的新闻标题往往需要更简洁、突出亮点、如果还是像报纸上的标题赋予很深的含义,需要慢慢来解读,则可能会被网民一扫而过,转向其他更易懂的标题。
最后写作定位上要言简意赅、表达准确,因为互联网带来的海量信息严重分散了受众的注意力,人们获得的信息越多,就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筛选自己需要的信息,这个时候就需要记者树立精品意识,写出的每一篇新闻都应该准确无误、字字斟酌,同时也可以利用图片来实现可视化的呈现。
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无论是在那种媒体平台上工作,都要要重视新闻采访的决定性作用,同时站在新闻写作的角度寻找合适的新闻材料,要注重对采访的得来的资料进行仔细筛选,把最有价值的新闻材料写入新闻作品中,都要利用新闻写作对新闻采访来的事实进行升华,为新闻采访积累经验,做到既重视新闻采访也重视新闻写作,处理好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之间的关系,同时培养两个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