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钰伟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是2019 年国庆档公映的一部剧情片,截至2019 年11 月1 日,已取得超过28 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成绩。作为新中国成立70 周年的献礼影片,本片可谓采用了“全明星阵容”,从导演到演员,每一位在中国影坛都可谓举足轻重,所以本片还未上映就引发了广泛的舆论关注。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1]。《我和我的祖国》作为主旋律电影,难能可贵的是它从一开始就决定在北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亚洲五大洲近40 个国家的电影院线同步上映,可以说,《我和我的祖国》是今年中国国家形象在海外影视领域传播中最亮眼的一张名片。
绝大部分主旋律电影作品通常是对某个单一重大历史事件或者英雄人物事迹进行艺术化加工渲染后以电影的手段表现出来,从而达到激发观众爱国主义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如之前好评如潮的贺岁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我和我的祖国》一次性通过7 个故事,从普通的社会参与者的角度入手,讲述了从小人物视角见证大时代的故事。另辟蹊径地精准实现了主旋律电影对于国家形象构建的基本功能。
“你以为升起来的,仅仅是一块红布吗?二十八年革命,两千万人牺牲,无论如何,我都要保证新中国第一面国旗顺利升起。”这是本片第一个故事《前夜》中最令人震撼的一句台词,由黄渤饰演的林治远负责的是开国大典电动旗杆的安装和调试,对于整个典礼来讲他可能就是最微不足道的那一个,但就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为了新中国第一面国旗的顺利升起克服了特务破坏,解决了技术难关、动员了各界群众。《前夜》将新中国最重要的一天聚焦在一个“小角色”身上,但新中国就是依靠这样无数个“小角色”所组成,导演用以小见大,通过普通百姓见证改变而映衬时代进步,见微知著,反而更容易调动人民情愫,这样的角度,可以更容易的融入普通观众的日常生活,引发共情,增强国家归属感和参与感,持续地传播爱国主义精神。
欧根·哈达莫夫斯指出:“事实上,从一开始就没有纯粹的宣传可言。宣传的目的就是要取得权力,宣传只有被当成意识形态的工具才算取得胜利。”[2]本片中的《回归》背景是1997 年的香港。“0 分0 秒升起中国国旗,这是我们的底线。”“154 年了,我们不能再多等一秒了。”当时,中英双方在何时降下英国米字旗升起五星红旗问题上存在着较大分歧,正是因为中方工作人员对于主权的丝毫不让,在谈判桌上的坚定及决不妥协,才保证了香港准时回归,这一切都在电影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无不令人动容。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西方国家妄图染指我国内政日益复杂的时代大背景下,电影变成了对外宣传的重要工具,掷地有声的台词是传播的武器,精确的表达了党和政府乃亿至14 亿中国人的共同立场。
从《夺冠》开始,一场上海老街坊之间的排球比赛直播带着时间回到1984 年,那时候改革开放才刚刚开始,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原始,二指背心、黑白电视、晾衣架天线,导演徐峥将年代感表现的淋漓尽致,让观众印象深刻的还有跑上跑下的小男孩,他是活力和希望的代表,更是中国最基层的普通百姓相处和谐和善良的体现。《白昼流星》是具备现实主义色彩与浪漫神话色彩的一个故事,扶贫工作和航天工程在一个故事中得到体现。少年强则国强,信任、宽恕和帮助,这是构成一个文明社会必不可缺的基本元素,导演陈凯歌放眼的是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憧憬。《北京你好》和《护航》展示了全国人民迎接奥运之喜,面对汶川地震之悲和观看阅兵之自豪。本片中一条时间线贯穿新中国的横空出世到七十华诞,祖国高速发展的这70 年的艰辛、辉煌和成就都浓缩在这七个故事中,为世界展示了一个坚韧、奋进、强大的国家形象。
《我和我的祖国》在狭义上是一部商业电影,是一部剧情片,是一部献礼影片上,但在广义上,它更是一部国家形象宣传片。区别于传统的国家形象宣传广告片,电影的表现形式更加亲民,切入角度也更加贴近日常生活,将国家形象构建的严肃性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性相融合,对海外受众来讲更易接受。也是一种较为温和的对外宣传、塑造国家形象的手段[3]。
《我和我的祖国》整部电影7 个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代表着新中国成立70 年以来的历史上非常有标志性的事件。《前夜》对应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第一次生日;《相遇》对应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背后的艰辛;《夺冠》对应着1984 年中国女排三连冠;《回归》对应着香港回归祖国;《北京你好》对应着中国首次举办奥运会;《白昼流星》对应着引以为傲的扶贫工作和载人航天工程;《护航》对应着中国国防建设成就和纪念抗战胜利70 周年阅兵,每一个事件在历史上都举足轻重。但本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导演们选在将镜头聚焦在这些伟大时刻后的普通人身上,如开国大典背后电动旗杆设计师、女排夺冠直播时挤在黑白电视后的市井街坊、喜得奥运开幕式门票的北京的哥、将神舟载人飞船当做神话传说的流浪兄弟以及看到兢兢业业的扶贫干部、阅兵背后的备份女飞行员等。这些角色从平凡出发,演绎普通人历史的长河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小人物视角见证大时代变化。《我和我的祖国》在内容选择上做到了“讲好中国故事”,这些故事是真正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是此时此刻正在真真切切发生着的。本片生动地展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万众一心和众志成城,也向世界各国展示了新中国诞生以后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实践成果、兼容并包的大国气概。相对于西方国家军事上秀肌肉和宣传霸权主义,《我和我的祖国》这种软性传播,更容易击中观众内心,唤起他们的内心共鸣,在国家形象构建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众传播学中的培养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电影作为一种具备艺术色彩的传播媒介,也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在实践中也可以体现这种工具属性。被视为电影工业最发达的美国,经常将好莱坞大片作为宣传自己意识形态和国家强大的政治工具推销向全世界,并且还往往会获得不错的效果。《我和我的祖国》自筹备之处就将目光放眼世界,在北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亚洲五大洲近40 个国家的电影院线同步上映,并获得了不错的口碑。有海外观众在看后表示对中国的印象得到了改善,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由此可见以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在海外市场对国家形象的构建和传播大有裨益。也告诉我们在构建国家形象的过程中,除了官方媒介外,自媒体、电影、音乐、戏剧等媒介也可以起到很深刻的影响,要注重传播渠道的多元化。
主旋律电影中的人物台词为了体现立场选择,往往都蕴含着深明大义。但在《我和我的祖国》中,台词选用的“去官方化”使整部影片更加接地气,由王菲演唱的电影主题曲《我和我的祖国》脍炙人口。包括粤语、上海话、山东话、东北话、北京话等方言的运用,更是为整部电影“加料”,不仅不会显得尴尬,反而更显得贴近主题。“爸,咱家的天线太烂了”“牛掰格拉斯”“歪瑞嗨皮”“好好练,练好了给发个媳妇儿”“稀碎”等台词来源于最平凡的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但在电影中听起来依旧令人热泪盈眶。最普通的“土话”在特定的情境下展示出的能量,可能比精雕细琢后的台词更具有“杀伤力”和代表性,也更容易撼动人心。在国家形象层面,展现出一个和谐、包容、团结、有活力的社会状态。
进入新时代,国际竞争早已由军事、经济为代表的硬实力竞争向以文化为代表的软实力竞争所转变[4]。中国电影工业的起步较晚,被世界电影市场的认可程度还较低,所以要创造一部能在世界范围内起到积极作用的主旋律电影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我和我的祖国》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把中国优秀的核心价值提炼出来,鞣制进了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落,在不动声色中传播了中国文化理念,弘扬了主流价值观,树立了国家形象。
《我和我的祖国》无论从整个电影的框架还是叙事结构上来讲,都进行了较大程度创新。突出中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特色是中国故事的魅力所在,本片将家国情怀从不同视角尽情抒发,并且看似毫无关系的不同故事由一条时间线贯穿始终,形成一种潜在的秩序带领观众情感达到高潮。以往的主旋律电影,英雄主义色彩较为浓厚,人物性格较为贫瘠,有的甚至照搬国外优秀电影的模式,久而久之便会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我和我的祖国》从故事选题、创作到角色选择和形象塑造,无一不从多元角度出发,从各个方面丰满角色的性格和形象。例如《护航》中对于女性角色的塑造,就突破了以往主旋律电影中女性角色的思维定式。女主人公吕潇然从小就性格奔放,调皮、捣蛋、不服输、倔强的个性一个也不少,长大成为空军飞行员以后更体现的淋漓尽致,宋佳精湛的演技也无不展示着中国女兵撑起了了不起的一片天,她们一样有值得尊敬的梦想,她们既有关键时刻懂得取舍的果断,更有该出手就出手的担当。当这个有血有肉的角色毫无保留的展示给观众时,突破了观众的固有认知,彰显了中国空军女飞行员巾帼不让须眉的飒爽英姿,强化人民军队的光荣形象。值得一提的是《护航》的英文名为“One For All”,精准的体现影片主题的同时也完美的契合了国家提倡的奉献精神。
当今世界多元化是时代潮流,文化交流所产生的碰撞也是无可避免。由于受到历史,制度、文化、国情等因素影响,西方对于中国客观存在一些固有的隔阂和偏见,但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人类之间的一些基础价值却是相通的,如对劳动的尊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科学的崇拜和对力量的敬畏。《我和我的祖国》通过对细节上的精益求精,潜移默化的将一个真实的、现代化的、充满活力的中国展示在世界面前。如在《白昼流星》中,导演通过一个“自揭伤疤”式的叙事,将中国地区间存在的较大贫富差距的现状和正在广泛开展中的扶贫工作中艰苦细节全部真实的展示出来,一方面可以让世界从更多角度了解和认识中国,另一方面可以潜移默化的将中国自信、开放的态度对外进行输出。
冯友兰先生曾说:“盖举世列强,虽新而不古;惟我国家,亘古亘今。”经过改革开放40 余年的高速发展,我国人民精神文化物质生活有着显著的提高,但这在西方看来这是难以置信的。新中国成立70 周年这个特别的时机,有无数双眼睛再看着这个国家,正好为输出国家形象,打开了新的窗口。《我和我的祖国》的应运而生,它用精心构建故事体系,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简单易懂的语言,以一种更温和的方式与世界交流,彰显中华文化强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当国家形象、中国故事构建完成后如何将其对外输出进行传播成为成为问题的重中之重。除了常见的新闻发布、外事活动、学术交流等传统渠道,包括电影、文学、音乐、戏剧、游戏在内的文化形式也效果斐然,而且更易于在民间传播被民间所接受。从年初开创国产科幻片新纪元的《流浪地球》到国庆档的《我和我的祖国》,它们已经证明电影这一特殊载体可以让中国故事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话题,让中国声音在国际社会产生共鸣。进入新时代,人际之间二次传播的效果在媒体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会更加凸显,选择更加多元的载体和更易接受的渠道在未来是更有利于国家形象构建和传播的。
国家形象构建和传播在信息时代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构建一个优秀和完整的国家形象可以让国家在波涛汹涌的国际舆论场中站稳脚跟。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代表的主旋律电影以其特殊的形式、接地气的口吻、平易近人的故事,更容易消除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壁垒,让外国民众在欣赏电影作品的过程中来深化对中国的认知、增进对中国的理解。只要正确地运用全球思维,塑造符合时代特征,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就可以让蕴含着中国品格、中国精神的国家形象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