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娜娜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爱尔兰学院,江苏 无锡 214100)
生态道德是道德概念在生态学领域的具体应用,它从道德层面对人如何看待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作出规定,体现了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要求,是人的普遍信念且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的基本道德规范。故而狭义的生态道德教育,就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使受教育者身心受到生态道德理念影响的实践活动。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旨在通过生态道德的知识教育、体验教育等形式,引导学生形成道德自觉,以生态道德理念指导其进行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实践行为[1]。
生态道德隶属于社会公德,是衡量一个国家与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同时,生态道德又是衡量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尺度。因而,生态道德教育关乎个人品德、社会公德的形成与发展,在个人的整体素质发展与社会文明建设中有着重要价值。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2]。党的在“十九大”深刻阐述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意义,并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3]。”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基本方略,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要求,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态文明观。
生态道德教育的宗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诉求一脉相承,如果说生态文明建设是通过法治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那生态道德教育则是为生态德治奠定基础。它旨在通过教育的形式,让生态道德理念深入人心,以普遍的生态道德规范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也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是美丽中国建设的诉求。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4]。”青年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同样的,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也承担着重要使命。因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加强青年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提升其生态道德修养,就成为了高校的“必修课”。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作为青年的骨干力量,是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发展。生态道德素养是个人私德的重要组成成分,是青年人道德涵养的内在需求。因而,青年人自觉接受生态道德教育,提升生态道德修养,是自觉地价值追求。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项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错综复杂的教育环境为生态道德教育提供更多机遇的同时,也对道德教育提出更大的挑战。
检验个人生态道德水平的标准是其生态道德行为,而非生态道德知识量,这无疑给高校现行的生态道德教育评价提出了挑战。
3.1.1 生态道德知识占比低
学校生态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依托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开展。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课程涵盖的生态道德知识覆盖低,其次,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政课程中,对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生态理念的涵盖也极少[5]。生态道德知识作为生态道德教育的基础,生态道德知识的低覆盖使得学生和教师难以从教材中汲取足够生态道德相关课程知识,限制着学生的生态道德发展。
3.1.2 生态道德教育形式单一
目前高校生态道德的教育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生态道德的特殊性客观上需要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实践,在具体的实践情境中深化对生态道德理论的认识,生成生态道德情感,提高生态道德意识,将内隐的生态道德知识转化为外显的生态道德行为,养成生态道德习惯,形成生态道德自觉。现行的生态道德教育缺乏具体的实践情境创设,已有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与课堂相脱节,不相支持的生态道德课堂与实践环节,致使学生难以实现知行的良好转换,生态道德教育也难见成效。
3.1.3 生态道德教育资源开发不足
德育是一项长期工程,除却显性的教育路径,隐性的德育课程、传统文化、环境情景等,都能将潜藏的教育意图渗透到受教育者的思想层面,引导其体验和感悟生态道德。最基本的隐性生态道德教育资源蕴含在课程教育资源之中,学校开设的各类课程中蕴藏的生态道德教育资源是隐性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情境创设是生态道德教育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通过挖掘校内外资源、历史资源、网络资源,创设适恰的情景,引导学生进行生态道德实践,能有效将生态道德意识根植于学生思想层面。当下,对此类生态道德教育资源开发仍不足,急需一套完整可行的生态道德教育方案。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件关乎全社会、全世界、全人类的大事,同时,它培养的是一种只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价值观。因此,一个人的生态道德在形成过程中,受到来自他周围世界中人、事、物的影响。在全球化、大数据背景下,大环境的变化使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个人为中心建立的周围世界更加纷繁复杂。网络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自媒体的普及,让个人接触海量信息的同时可以自由分享个人的主张观点,也因此使得网络信息鱼龙混杂。信息时代的谣言可以迅速发酵,顷刻铺天盖地席卷全球,主流价值观也因此受到各种潜在不良因素的侵袭。网络世界的影响已然蔓延至现实世界,学生的生态道德素养也正在接受来自生态道德教育环境的巨大挑战。此外,现实世界中的社会大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班级环境、宿舍环境等多种从微观至宏观的环境构成的复杂教育环境,无疑对生态道德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道德发展包括了知情意行4个环节,其中,道德认知是道德发展的基础,行为是道德认知与情感的外部表现形式,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最重要标志。要实现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的关键是道德意志,它是个人为实现道德行为的自觉努力。意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具体情况,因此,在生态道德教育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生态道德的教育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但目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不强,导致其生态道德知行脱节。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量的道德知识,但是没有高水平的道德意志,难以在实践中将内在的道德认知转化为外部的道德行为,使许多大学生成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生态道德意志,是实现生态道德认知向生态道德行为的转化的关键。
学校教育是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路径,而知识教育是学生获取生态知识、增强环保素养、提升道德观念的重要渠道。针对当前高校生态道德知识覆盖量低的现状。学校应该突出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树立自然观,牢固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实践认知能力。
在道德知识教育方面,学校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发生态道德教育课程,围绕生态平衡、珍惜资源、保护环境3个方面,突出生态道德意识、生态环境保护等教育内容,向学生传授生态环境知识、资源利用知识、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生态道德规范等。同时,要挖掘校内外的隐性教育资源,寻找渗透点,扩大渗透面。
在实践教育方面,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校内生态道德实践探索。可以在学生会下设环境保护协会,依托于环境保护协会发起系列活动。如开展生态环保公益活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举办讲座;借助环境日、植树节等生态环境纪念节日,开展主题教育;开展环保志愿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绿化、净化、美化校园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公德意识和服务能力,养成自觉地行为习惯。
所谓学而不思则罔,生态道德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倘若脱离反思内化,则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因而,开展灵活多样的生态道德体验教育,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成长。以培养学生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理念,增强生态意识,提高生态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可以结合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热点问题进行主题设计,引导学生在自主实践中体验环保创意。如结合2019年的“垃圾分类”新政,面对更加严苛的分类标准,广大市民一时之间叫苦不迭。可以借这一现象,提出“你的专业能为生态环保工作做些什么?”的命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尝试为环保(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努力,并在此过程中体验感知每一个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价值。
如设计专业,可以通过环保海报的设计,来呼吁号召身边同学加入环保队伍;再如表演专业的学生,可以拍摄诸如动物保护的宣传片进行宣传;甚至可以尝试设计制作环保材料。
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增强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养成生态道德行为,并形成生态道德自觉,让生态道德从最初的外部约束最终转化为学生的生态道德自律。
这需要教育工作者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监督与自我评价能力。可以借助暑期实践等活动形式,让学生自选课题并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实践了解生态环保面临的突出问题,养成爱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等。
同时要注重学生行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生态道德观念,养成生态道德行为。树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意识,从点滴不以为意的绿色行为做起,达到积少成多的效果。如针对当前大学生“宅宿舍,点外卖”、“学校快递盒爆仓”等不环保行为,开展“绿色打卡”行动,提倡绿色出行、绿色就餐、绿色购物、绿色用水用电等行为。
最后,注重校内外结合,尤其重视学生的家庭教育。引导形成崇尚简约淳朴的生活风尚,推动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向勤俭节约和生态环保的方向转变,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树立生态意识,培养生态道德品质。
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高校应努力践行立德树人的要求,紧扣生态道德教育的要求与学生的现实情况,努力探索出提升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培养出高素质的时代新人,助力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