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宁
(辽宁省林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0)
山杏具有水土保持、防风固沙与美化环境的作用,是优良的生态经济兼用树种。近些年,随着我国东北地区风沙源治理、封山育林、退耕护岸林等多项林业工程的实施,山杏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并且随着山杏多种深加工产品的进一步开发研究,山杏种植的产业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整体来说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粗放、产量不稳定、经济效益不高等,不利于山杏产业的稳定发展[2]。结合山杏生产的实际,对栽培问题、高产栽培管理技术等方面进行总结。
目前,当地山杏生产中存在明显的产量偏低且不稳定、大小年现象明显等问题,普遍存在山杏坐果率不高的现象,成为影响辽宁省山杏增产增效的瓶颈性问题[3]。经过分析,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山杏的品种优质率不高,一直以来多数为自然繁殖的状态,导致群体的优势性状有所衰退,进而导致了山杏产量水平的偏低;二是山杏容易受到外界气候条件的影响,刚进入春季时温度不稳定,容易出现晚霜等寒潮天气,山杏频繁出现霜冻现象,导致山杏产量的偏低;三是林间管理过于粗放,目前很多农户栽植山杏几乎就是靠天收,基本上不进行任何管理,导致林间病虫草害频发、肥力缺乏、过于郁闭等。此外加上山区信息滞后,不能及时把握市场上的山杏需求信息,存在销售渠道少等问题。由此可知要进一步促进辽宁省山杏的健康发展,必须从改良品种、集约化管理、加强抚育等方面入手,以实现山杏林的丰产优质栽植。
目前国内的多家科研、生产单位开展了山杏良种选育的相关研究,培育出一些抗逆能力强、丰产性好的山杏品种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在一些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上山杏品种可选择大扁杏等品质优良的品种,在一些地势低洼、风力较大、易发生冻害的坡地上,山杏品种建议选择开花时间比较晚的类型。生产中尽量不采用直播苗的方式,如果以生态防护为主、立地条件不佳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山杏的直播。
采集种子的母树选择上要求长势健壮、没有病虫害、处于盛产期。育苗的地块要求土壤肥力较好、地势平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采取全面整地的方式。秋季进行土壤的深翻,以25 cm左右为佳,播种的时间在春秋季均可。春季播种之前要先对种子进行休眠处理,如使用赤霉素、低温层积等方法,之后浸泡消毒,再将种子与3倍体积的湿沙混合均匀。山杏播种的时间适宜在4月的中旬,播种量以750 kg/hm2为宜。秋季播种时将种子浸泡消毒后直接可以播种。一般播种的方法为穴播,播种穴的宽、深分别为50 cm×40 cm左右,每穴播5~6粒种子,结束后覆盖厚3~4 cm的薄土[4]。
种子萌芽出土后要及时在林间开展检查,当幼苗的高度达到10~15 cm时即可实施留优去劣措施。幼苗期尽量不要浇水,采取蹲苗的措施。当苗的高度达到25 cm时施入尿素300 kg/hm2左右,之后及时浇水、松土。起苗之前每周都要浇1次水。起苗时尽量避免对根系、茎部产生损伤,随起苗、随分级、随假植等,以提高苗木栽植的成活率。山杏幼苗的起苗深度以25 cm左右为佳。
造林地以土层较厚的阳坡、平地为佳,可选择有饱满的芽、没有病虫害、根系长势发达的山杏幼苗进行栽植。结合各地的立地条件,可采取混交造林的方式,如乔木灌木混交。栽植造林的时间春秋季均可,也可在雨季栽植造林。为了提高山杏林间的透风性、确保山杏个体有充足的空间及养分条件,山杏栽植的密度要合理,可根据立地条件、经营的目的确定经营密度,进入盛产期后可适当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疏伐措施。不同的地块上山杏的栽植密度有所差异,如果栽植地上坡度比较大、沙化趋势明显,则山杏的栽植主要是进行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在此基础上兼顾到经济效益,因此栽植的密度要求比较大,一般为4500~6750株/hm2,株行距为1 m×1.5~2 m,促进林分的尽早郁闭;如果有较好的水分条件、土层比较深厚,则山杏栽植的目的主要是采收杏核、注重经济效益,可通过定株、平茬等控制栽植密度为2500~3300株/hm2,株行距为1.5~2 m ×2 m。对于立地条件好、较大树龄的山杏林,可适当进行疏伐,密度控制为1650株/hm2,株行距在2 m×3 m左右。
3.3.1 修剪
山杏具有很强的萌芽能力,不易成枝,因此不耐修剪,自然生长的情况下山杏树的树冠多数为自然圆头形。生产中可对山杏进行适当的修剪,调整成开心形,主要采取疏剪的方式:对于刚栽植的山杏树,可尽早定干,培育出结果骨干枝组;对于长势幼小的山杏树,主要是对枝组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将过多的枝组疏除掉,长放保留的枝组,为结果枝组的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避免结果部位的外移;对于长势弱、衰老的山杏树,主要采取短截疏枝(主要是针对病虫害枝条、交叉枝条、纤细枝条等)、回缩等技术,促使枝条健壮生长、进一步加快树势的恢复,进而使树体结果的能力提高;对于老树上长势过旺的枝条可采取适当的短截措施,作为新的枝组进行培养。
3.3.2 土肥水管理
一是修水盆,主要是修鱼鳞型的水盆,长、宽分别在70~80 cm、50~60 cm,刨松盆内的土壤并将其中的石块、砂砾等清理干净。如果坡度比较大,则外沿要用石块砌起来或者用土充分地踩实,避免水土的流失。二是刨树盘。树盘可以蓄水保墒、除灭杂草,因此每年需要刨树盘3次,分别在春季、夏季、秋季进行1次,树盘刨的深度在20 cm左右,上坡稍比下坡浅一些,避免山杏的根系损伤。三是施肥水。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可在秋冬季节施入基肥,气候干旱尤其是山杏进入关键性时期(如开花、果实膨大时)及时浇水,在此基础上追肥。四是割灌草。如果山杏林内杂草灌木比较多,则雨季时要及时进行除草,将割倒的杂草铺在山杏树根部,并用土充分压实,对减少土壤内水分蒸发、提高土壤肥力有着明显的作用。
3.3.3 低劣林的改造
各个山杏栽植区域均普遍存在低劣林的情况,相对来说此类林分树龄较大,改造的难度比较大。实际生产中可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采取改造措施,除了常规的定株、割灌草、修剪等技术以外,可对幼林采取高接换头的措施,选择大扁杏等优良的品种进行嫁接,缩短播种育苗栽植的时间,尽快取得经济效益。在对山杏树实施高接换头时,可结合当地的立地条件选择适合的大扁杏等品种,科学配置好主栽品种、授粉品种,以春季山杏树进行萌芽期时进行改接为最佳,结合枝组的实际采取多头、劈接等方法,完成后将多余的芽、萌蘖抹除,当枝条的长度达到约15 cm时即可搭设支架。
山杏林间常发生的病虫害类型有杏疔病、天幕毛虫、蚜虫、球坚蚧壳虫等。春季山杏树芽萌发之前,选择5°石硫合剂进行喷雾,对杏疔病、介壳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山杏树芽萌发后到展叶之前这段时间选择50%辛硫磷800~1000倍液等进行喷雾,可对天幕毛虫的防治有较好的效果。5月上旬选择40%乐果1000~1200倍液进行喷施,有助于对蚜虫进行防治;7~8月时结合山杏林间虫情发生情况选择50%敌敌畏乳剂800~1000倍液等进行喷施,有助于舟形毛虫的防治,每隔1周防治1次,连续防治2次。此外,还可以在农闲时用石灰与药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对山杏树干进行涂白处理,也可采取刮树皮的方法,对降低虫口密度比较有效,还可以在树干上涂抹无公害的粘虫胶,将树干上爬动的虫害粘住,达到降低害虫基数的作用。
目前不少山杏林间品种杂生多样,因此成熟期不一致,采收时要分类采收,不可为了统一时间收获而出现采青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