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运河城市文化特点与保护传承

2020-11-28 12:15姜师立
中国名城 2020年7期
关键词:大运河运河江苏

姜师立

大运河是一条承载和见证中华文明发展史的历史文化长廊。大运河的历史是大运河城市发展史,城市在广阔的空间中沿着运河的脉络展开,而运河文化文明的基因则顺着流淌的河水渗入到城市的每一个末梢之中,沿运河水陆网络在广阔空间上扩展开去的城市在社会结构、生活习俗、道德信仰以及人的气质与性格上,无不打上了深深的“运河”烙印。大运河与运河城市是一体同胞,唇齿相依。[1]江苏作为孕育大运河的摇篮,被运河滋润的历史最久,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以其特定的地理、人文环境,含英咀花,钟灵毓秀,孕育了在中华文化中呈放异彩的奇葩——江苏运河文化。

1 江苏运河城市运河文化的共性特点

江苏拥有大运河的最早航段,是孕育大运河的摇篮;江苏又是在用的活态运河流经最长的省份,大运河江苏段全长约690km,占整个通航里程的一半以上。在江苏13个省辖市中就有8个城市有运河主线流(穿)过,它们从北到南依次为:徐州市、宿迁市、淮安市、扬州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占了江苏全省城市的三分之二。江苏可称得上是一个“运河大省”。

运河文化以其博大的包容性和统一性、广阔的扩散性和开放性,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源地齐鲁地区与中原地区、江南地区的文化交融,把不同城市的文化联为一体,不断减少区域文化的差异而呈现共同的文化特征,从而使各个区域文化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的大一统文化。千百年来,江苏运河沿线城市任何文化的形成都与大运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运河的交流功能也构成了共同的江苏运河文化。大运河成就了江苏城市历史上的繁荣,也见证了江苏运河城市的兴衰;大运河造就了城市的一草一木,也浸染了城市的文化血脉;大运河塑造了城市一个个文化面孔,更促进了城市的文化自觉。大运河作为一个遗产整体,被全省人民所认知和尊重,其流经城市的民众对大运河有着世代传承的热爱、眷恋和依赖。大运河被视为沿线城市的母亲河,它所蕴含的江苏运河沿线地区共有的精神——古老、繁忙、生活所依、不断交流,厚重绵长,历久弥新。具体来说,江苏段城市运河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性特点。

1.1 尊师重教、崇文尚德

江苏运河沿线城市是人才荟萃之地,文风昌盛之区,一直以来重文尊儒,崇文尚德。对于大运河两千多年浸染下的江苏人来说,“德”具有特别的意义,崇文尚德已成为江苏运河城市共同的人文精神。江苏运河城市历史上就尊师重教,诗书传家,从而在文化发展上占得先机。江苏人文之盛,自明清以来,已成为一种共识。清末举人陈燮龙曾做过一个统计,清代自开科取士至废除科举,一共产生了130名状元,一个长三角,占据了一半还多,光是江苏就有状元50人。[2]在2500年的运河历史中,江苏运河城市的经济繁荣吸引了众多文化名人,也催生了江苏本土众多文化名家,他们用优美的诗文、书画和巧夺天工的艺术,塑造了江苏厚重的运河文化。淮阴人枚乘首创文风气势磅礴、设想新奇的散体大赋,为汉赋的日新月盛打下了基础。“吴中四士”之一的《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全唐,是震铄古今的旷世之作。大运河全线贯通后,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唐宋两代,扬州、南京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明清时期,江苏文化昌盛,江苏运河城市人才辈出,宋代的范仲淹、明代的唐寅、王世贞、冯梦龙、钱谦益,清代的顾炎武、郑板桥、阮元等,均是天下士子向往的文坛标杆和领袖,他们的成功,代表着江南文化在当时的领先地位。无论是明清两代,江南状元、举人占了全国过半,还是江苏文学、教育名家辈出,都体现了江苏这些千年运河古城自古以来重文尊儒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江苏人尊师重教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

江苏是列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段最多的省份,7个遗产区面积95.7平方公里、遗产河段长度325公里、世界遗产点段28处,分别占全线的1/2、1/3、1/3。[3]江苏运河沿线有9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它们是:徐州市、淮安市、扬州市、镇江市、苏州市、常熟市、无锡市、常州市、高邮市;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那就更多了。大运河的水在穿过这些城镇的同时,哺育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不但对运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2 重视商业、勇于创新

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古代中国几乎各个地域文化都因此呈现出农业文明的厚重垒积之状。[4]但是,以江苏运河沿线城市为代表的运河区域文化却是一个例外。大运河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交流。大运河首先是为了漕运的目的而修建的,大运河的原始功能是运输,而货物运输与人的流动,带来了文化的交流,这才有了运河文化。由于中国古代交通的大动脉大运河带来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江苏处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点,形成了一批奠定在市场基础之上的商业消费城市,并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了江苏先民的文化创造,催生了江苏运河文化中商业性的城市文化,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的现代性因素,是中国文化现代性转化的内在根据之一。自明中叶以后,随着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手工业诸如冶炼、制瓷、纺织、造船、染色、制盐、造纸等行业有较大发展,国内外市场不断开拓,由此将运河城市发展推向一个繁荣发展阶段。在当时全国著名的工商业较发达的大中城市中,江苏运河沿线城市占了相当的比重。淮安地扼漕运之冲,向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誉,作为运河的襟喉要地,曾创年漕运量800万石的中国古代漕运之最;自明代以来,淮安就是国家漕粮和淮盐的集散中心。扬州为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埠、唐代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中国四大贸易港口之一,清代成为盐运和漕运的重心。大运河穿无锡城而过,造就了无锡灿烂的工商业文化,早在明清时期,无锡就是当时全国著名的布码头、丝市,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早在宋代,苏州市就是“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东方水城,以繁荣的经济、富庶的百姓和独特的小桥流水人家名闻天下,明清时期,苏州商业居全国之首,号称“江东一大都会”。还有徐州、宿迁、镇江、常州等都是运河形成的商业城市的代表。

运河商业文化带来了创新创造的精神,历史上,因运河带来的繁荣,造就了运河城市商贾云集的城市氛围,而商人对消费的高要求,也带来了江苏运河人追求精致的特点。对于园林、住宅、饮食、休闲、工艺品等的完美追求,就是自古以来江苏运河文化中创新创造力的反映。苏州园林、昆曲、淮扬菜无一不是创新的产物,创新与交流催生了国剧京剧的诞生,成就了苏州园林、扬州园林等登峰造极的园林文化,也造就了中国四大菜系之一淮扬菜。[5]而这种对精致的追求,对创新的苛求更加养成了工匠文化,无论是扬州漆器、扬州玉器、扬州剪纸、苏州杨柳青年画、无锡惠山泥人、徐州香包,都因追求精致而名扬天下。

1.3 交流沟通,包容开放

随着运河的南北大贯通和两岸的迅速开发,运河区域的社会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与繁荣,“运河四大名都”江苏就占了三座,分别是淮安、扬州、苏州。交流与沟通不仅为运河区域文化带来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也促进了南北文化、东西文化的交流和中外文化的大交流,使各种地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接触、融会、整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江苏运河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就是沟通。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沟通的愿望,便不会有文化的诞生。这一点,对大运河文化的发展更加重要。运河的本质就是沟通交流。运河最基本的功能是漕运,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交通设施,她带来了中国南北文化的大交流,也推动江苏运河城市形成了包容开放的特征。

大运河的开通,使东部地区与中原,南方与北方的联系更为直接而紧密,带来了大运河区域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加上沙漠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沟通,使运河流域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区和中心地带。[6]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邻近的日本、朝鲜、东南亚国家,以及西亚、欧洲、东非各国纷纷派遣使团和商队来到中国,在泉州、宁波等沿海港口泊岸,然后沿运河航行到达苏州、扬州、徐州及各地,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的外国人更直接迁居于江苏运河沿线城市。无论是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和文化,还是崔致远来扬州为官,将中国文化带回朝鲜,被称为“东国文化之父”;无论是日本派遣唐史来华学习,还是马可·波罗在扬州等地任职,写出《马可·波罗游记》,他们都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无论是法显西行求法,还是阿拉伯王子普哈丁定居扬州传播伊斯兰教,都将域外的文化传播到中国,更加丰富了江苏运河文化的内涵。因此,江苏运河文化就是交流的文化、包容的文化、开放的文化。包容使江苏运河文化惯于接纳外来多种文化,开放的特征又使江苏运河城市将经过融合、加工的文化向周边扩散。这种包容开放,促进了中国南北文化的大交流、中外文化大沟通,对多民族中华文化的形成有着积极的贡献,对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也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1.4 珍惜历史、注重传承

大运河不仅促进了运河城市文化的形成,而且一直在唤起江苏运河城市对历史的珍视,对文化古迹的保护,对运河精神的传承。江苏运河沿线是江苏省文物古迹的主要分布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丰厚。江苏运河沿线城市都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江苏现有各类地面文化遗存近万处,目前已被各级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有2700多处,这些重要文化遗存有相当一部分位于运河沿线,有古河道、古驳岸、古驿站、古纤道、古城墙、城门、关隘,有古塔、寺庙、古桥、会馆、古民居、古典园林、古街巷、近代工业旧址等,并且级别较高,保存状况良好。扬州古城正谊巷中的董子祠,就是为纪念先贤董仲舒而建,在扬州还有董井、仪董轩等古迹,这正是扬州人对董子“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思想的尊崇。[7]徐州的汉墓、淮安的清口枢纽、苏州、无锡的历史街区都是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珍惜历史遗存,保护文化古迹已成为江苏运河人的一种共识。无论是各级政府提出的敬畏历史、敬畏文化,不与其他城市比规模、比洋气,还是普通老百姓对历史街区的保护,这种对文化古迹保护的意识,对历史文化的传承精神,体现了江苏运河人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内涵,体现了运河城市的涵养与精神。

2 江苏运河城市文化的个性特点及对城市的影响

大运河在两千多年的疏浚、修筑、维护、使用过程中,流经的每个城市都被赋予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而江苏沿运河8个城市,因为受运河影响时间不同,历史积淀、地理环境各异,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既有以徐州、宿迁为代表的楚汉文化,也有以淮安、扬州为代表的淮扬文化,更有以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为代表的江南文化。运河文化在各个不同的运河城市中折射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和差异性,江苏运河文化所特具的鲜明个性和创造风格对城市经济、城市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构成了江苏运河沿线一道道独特的城市风景。

2.1 以徐州、宿迁为代表的楚汉文化

其特点是古朴雄浑、尊礼重义、刚毅尚武。主要分布区域以徐州为中心,含宿迁全境,是大运河中河江苏段、故黄河江苏段和微山湖西航道—不牢河段流经区域。受大运河和黄河交相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地形地貌和良好的生态景观,拥有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古朴雄强的民俗民风和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是大运河楚汉文明、红色文化和生态景观的集中展示地。区内中运河为古代大运河最后开凿的河段,以复杂的水工技术推动大运河全线实现避黄行运,为康乾盛世的出现创造条件。分布有宿迁皂河龙王庙世界遗产点、徐州汉文化景区,大量的汉代墓葬、城址等文物古迹,以及淮海戏、徐州梆子和江苏柳琴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2.1.1 徐州:“大汉雄风、豪情运河”

徐州是 “鲁运河”的终端,也是“中运河”的首端。大运河带来的交通便利既造就了徐州商业的繁荣,也使徐州常常成为南北战争的主战场;既促进了徐州商业经济发展,又形成了徐州人好强豪放的性格。漕运中断后,徐州又由漕运枢纽变身为北煤南运的起点之一,奠定了商业物流重镇的地位。进入新世纪,凭借水上和陆路交通优势,徐州积极转型升级,打造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2.1.2 宿迁:“楚风水韵、大运宿迁”

宿迁是全国唯一拥有大运河3个历史阶段不同主航道的城市。历史上的运河畅通天下,促进了宿迁酿酒工业的发展强大,形成了宿迁独特的酒文化,也造就了宿迁人豪爽的性格。新世纪,宿迁以生态绿色为底色,以文明创建为抓手,以运河创造精神为动力,打造了一个新型的中国创业之城。

2.2 以淮安、扬州为代表的淮扬文化

其特点是精工细作、刚柔并济、雅俗共赏。主要分布区域涵盖淮扬运河及其支流老通扬运河流经区域,以扬州、淮安为中心,包括南京、泰州、南通部分区域,是古代南北文化交融、工商经济繁华、社会生活精致的运河都市区,也是目前大运河文化遗产分布最密集、价值最重要的区域,集中展示了大运河漕运文化、盐税文化和水工科技。分布有总督漕运公署、清口水利枢纽、刘堡减水闸、盂城驿、邵伯古堤等世界遗产点段,淮剧、扬剧、雕版印刷、广陵派古琴、扬州剪纸、淮扬菜、扬派盆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2.2.1 淮安:“南船北马,漕运之都”

淮安段运河历史悠久,明清以来,淮安是河道治理、漕运指挥、漕船制造、漕粮储备和淮北盐运集散五大中心,淮安的漕运文化在运河文化中最具特色。大运河决定了淮安的品质,塑造了“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淮安精神,淮安利用运河文化积极打造南北文化交流中心、区域航运中心和淮河生态旅游中心。

2.2.2 扬州:“运河原点、风雅扬州”

扬州是中国唯一与大运河同生共长的“运河城”。西汉、隋唐和明清,扬州几度成为著名的国际大都市。大运河带来的盐商文化、饮食文化、园林文化、工艺文化,催生了扬州“人文、生态、精致”的城市特质。新世纪,扬州着力提升“宜居、宜游、宜创”的城市品质,积极打造国际运河旅游城市和新兴科创名城。

2.3 以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为代表的江南文化

江南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江南运河串联的城市都是太湖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城市,大运河的沟通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城市的繁荣也对运河功能的发挥具有促进作用。江南文化的特点是崇文尚教、商农并重、典雅精致。主要分布区域涵盖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江南运河江苏段流经区域,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全境,以及镇江、南京、泰州、南通部分区域。该区域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人文荟萃,是古代手工业和近代工商业的中心,也是运河全线人居文化、园林文化最突出的区域。分布有镇江吴国遗址群、常州淹城、无锡阖闾城遗址等先秦时期吴越遗迹,镇江南朝陵墓石刻、无锡惠山祠堂群、苏州古典园林、江南水乡古镇等六朝至明清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存,以及苏绣、惠山泥人、镇江香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2.3.1 镇江:“江河交汇,津渡文化”

长江与大运河在镇江构成了国内最大的黄金十字水道,镇江因此成为南北漕运的咽喉,宋元以后承担着全国68%的漕粮中转重任。历史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使镇江产生了影响全国的漕运文化、津渡文化、军事文化和宗教文化。大运河和长江带来的便捷交通和人文荟萃,促进了镇江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使镇江进入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行列,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2.3.2 常州:“三吴之枢,舟车之会”

大运河全线贯通,使常州因运河而活,成为“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的交通枢纽,朝廷“贡赋的必由之路”。依托大运河,常州成就了明清时期商业的数百年大繁荣,豆、木、钱、典等行业独步江南;近代,依托运河崛起使常州成为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当代,精致、包容的运河文化使常州在工业化进程中始终担当开拓者和领先者角色,成为全国学习的工业明星城市;经世致用、创新创意的运河文化还使常州打造成新兴的旅游名城。

2.3.3 无锡:“江南米市、工商强市”

明清时代,运河漕运促进了无锡米市的形成和发展。这些粮行堆栈都在古运河两岸沿线,形成了兴旺的城镇发展景象,带动了无锡城镇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的繁荣。依托运河带来的运输便利,20世纪上半叶无锡兴起和发展了一批民族工厂,成为近现代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这种运河商业文化传承的创业精神又催生了上世纪80年代无锡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成为中国乡镇企业的发祥地。

2.3.4 苏州:“悠扬运河、天堂苏州”

大运河苏州段是江南运河最早开挖的运河段落之一,承担了漕运、海内外商品运输等重任。运河城区水系造就了苏州古城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水陆双棋盘城市布局,并直接催生了享誉世界的苏州园林。商农并重的运河文化孕育了古代苏州发达的农业、养殖业、纺织业、手工业,也促进了近代苏州工商业的发展,形成了以轻纺、机电、医药、生物技术、旅游、现代服务业等为代表的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典雅精致的运河文化带来的人杰地灵更使苏州人敢想能干,形成了苏南模式和开放样板,经济总量多年来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居前列,依托运河文化,苏州打造成熔古铸今的现代化、国际化都市。

3 对运河城市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

大运河是一条文化之河,她养育了两岸儿女,见证了沿河城市的成长与变迁,奠定了城市格局,拓展了城市空间,繁荣了城市经济,孕育了多姿多彩的运河文化,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存,成为遗存丰厚的文化长廊。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说:“运河之于城市,不是生母,就是乳娘。”保护传承弘扬运河城市文化,将会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3.1 全面保护运河遗产

对运河文化的保护应该是整体的保护、全面的保护。既要保护好运河物质遗产,保护好江苏段列入世界遗产的325km河道和28个遗产点以及其他运河文物;又要保护好运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好运河的文化资源,保护好运河文脉;又要保护好运河的生态,修复运河生态环境。既要保护好运河遗产区、缓冲区范围内的文化生态资源,又要保护好运河风貌协调区、视觉廊道,以及运河沿线城镇聚落的文化与生态。既要保护好运河的主航道流经的区域,又要保护好历史上的运河遗址以及运河支流水系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

3.2 活态传承运河精神

要把传承历史文化、突出地域特色与凸现时代要求、指引未来发展统一起来,构筑起江苏运河人的‘精神坐标’。一是要传承崇文尚德的精神。运河文化自古以来就有崇文尚德的传统,要大力弘扬以德为基的运河文化,充分用好运河历史文化的底蕴,发挥运河文化优势,坚持文化为魂,以德育人,让崇文尚德成为城市的独特气质,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努力再创一个江苏文化发展的黄金期。二是要传承运河城市文脉,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运河历史文化,加快发展先进时代文化,推出一批文化精品力作,选培一批文化创新领军人才。要以“名城、名家、名作”工程为抓手,创作一批文化精品,培养和造就一批文化英才,打造“书香江苏”、文化江苏。三是要传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江苏运河城市中扬州、淮安为代表的淮扬文化和苏州、无锡为代表的江南文化都注重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促进了运河城市的商业繁荣、经济发展。传承工匠精神就要尊重认同工匠文化,推动创新创造。要开展“导师带徒”等活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扩大职业教育的影响力,使“大国工匠”的绝技绝活代有传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植入现代元素,用现代理念嫁接传统,培育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用追求精致的运河精神推动传统服务业做优做强。对苏绣、漆器、剪纸、泥人、年画、琴筝等传统技艺要引入现代元素,用现代理念嫁接传统,做成世界级文化产业。

3.3 综合利用运河文化

一是利用天人合一的运河生态文化推动绿色发展。通过运河水生态文化的引领,拓展城市绿色生态空间,提升城市植被覆盖水平,建设大运河绿色生态廊道,在沿河城市规划建设一批湿地公园、城市公园、森林公园、植物园等生态中心,提升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二是利用运河创新文化引领创新发展。运河文化是商业文化的代表,蕴藏着丰富的创新精神,传承创新创造的精神,用运河创新文化来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引擎、城市转型的主动力,努力增创产业发展优势,加快构筑创新板块,着力建设创新人才高地,吸引更多的创新性人才走进运河城市。挖掘运河文化,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后人留下经过我们创新的“文化遗产”。要创新发展与大运河文化相关联的文化会展、创意设计、文化软件、休闲娱乐、艺术服务等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农业、工业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利用运河包容开放的文化促进开放发展。发挥大运河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形成运河区域开放发展的新理念。用包容开放的理念,推动人才、技术、资本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引领产业升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面对疫情给外贸带来的严重影响,更需要通过大运河这个世界级的文化符号,利用运河文化的开放性,推进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在疫情过后组织江苏企业,产品走出去,促进运河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要充分发挥江苏大运河重要节点城市对外连接和窗口作用,打好鉴真、马可·波罗等对外交往的名人牌,拓展与东亚、东南亚、欧洲等地区的贸易、文化往来,学习和借鉴文化经济等领域国际先进发展经验,打造一批大运河文化特色突出、经济效益良好的产品和服务,加快文化优势企业走出去。要统筹大运河沿线的遗产资源,生产一批运河文化精品传播到国外,将大运河建设成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前沿窗口。

研究江苏运河文化的特色和成因,保护传承利用好运河文化,可以更好地发掘运河文化、弘扬运河文化精神,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可以衔接国家发展战略,发挥大运河沿线地理连通、文化溶汇的叠加优势,深度融入参与国家发展战略,加强与运河城市的交流合作,统筹各级各类资源整体有序开发,以一条河盘活全省经济文化“一盘棋”,提升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助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

猜你喜欢
大运河运河江苏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数读江苏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数独江苏
如泰运河谣
数读江苏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