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趋势下创新型特色小镇的空间规划思考
——以杭州阿里巴巴云谷小镇为例

2020-07-21 07:58
中国名城 2020年7期
关键词:云谷小镇互联网+

张 灯

引言

从2014年时任浙江省省长李强在考察云栖小镇后首次公开提出“特色小镇”的概念,到2015年浙江省提出特色小镇建设目标,明确界定了特色小镇的特征: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融合叠加的发展载体,是同业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企业社区,是空间边界明确的创新创业平台。

2015年11月,杭州云谷小镇申报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名单,云谷小镇的发展目标是要依托杭州的智慧产业优势、西北生态带的生态环境优势,阿里巴巴的项目机遇优势,打造以云计算、大数据及其相关应用产业为特色的核心产业板块,未来致力于建设成为中国云计算大数据的核心产业带,杭州智慧城市新引擎。

杭州市相应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目的是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和促进创业创新培育新产业。杭州市作为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成功培育出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产业集群,带动了整个城市的创新创业发展,城市的经济活动出现新的空间特征[1]。

在区位条件上,阿里云谷小镇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上的重要节点,其地处城西科创大走廊的东端,东临浙大科技城、南临未来科技城。因此,阿里云谷小镇的建设会以云计算产业生态系统的发展为重心,并且凭借阿里大数据及其相关应用产业的庞大吸引力与影响,打造协同发展的综合环境,吸引世界各地创新人才,培育各类科创企业在此开枝散叶。在发展定位上,不仅放眼中国互联网产业的进步趋势,也基于生态人文为本的城市发展观,是特色产业导向规划的最佳实践。

1 云谷小镇创新的规划设计手段

1.1 在地资源的价值与重塑

阿里巴巴云谷小镇位于杭州西北部生态带范围内,是杭州重要的生态保育空间。该区块内地势低平、河渠纵横、水网密布,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地貌特征,水系通过余杭塘河、九曲港与西溪湿地、五常湿地相连[2]。在云谷小镇西侧的方山,是方圆百里唯一的高山,生态敏感性和重要性均很高,山体有大量林地植被覆盖,具有极高的生态保护价值。但山体周边分布着养殖场、水泥构件厂等污染型企业,造成方山山体、植被存在一定程度的破坏,生态环境亟待修复。区内含双桥村、五幸村等6个行政村,当地3500多名村民守着青山绿水,却一直盼着发展得更快、发展得更好。

这些人与土地的自然关联值得珍视,新兴的产业发展如何能善用这些宝贵自然生态资源?如何实现产业进步和环境宜居的均衡发展?如何维护当地的乡愁记忆?都是在规划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1.1 技术创新:数字化创新改变常规工作流程

使用前沿技术和参数化设计分析改写了传统的现场踏勘,优化对现状的评估方法,并以更具视觉效果的方式呈现。通过分析处理无人机航拍的数据和资料,可以覆盖常规现场踏勘中调研者无法到达的场所,探查出场地中实际建设情况和植被情况,并形象化地展示方案实施对该区域现状的改变和影响。设计团队能够更便利、高效地对接规划资料,准确应对设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出解决方案。

项目团队通过大疆无人机技术的协助,发掘17km2隐蔽的地形、地貌本底特征。该区域的众多生态元素,如山体、林地、河流被视为在未来规划中提高工作生活质量的要素需要精确地提炼出来。无人机数字化技术使团队能够获取特定地点的数据,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现场踏勘,突破传统测绘数据的限制。

无人机被用来扫描基地并记录高分辨率的数据,规划团队将这些数据处理成一个富含多层信息的数据库,建立起地形三维模型并提取详细的拓扑特征,真实反映基地现状不同生态要素,如山体、林地、水体、基本农田的叠加,并进行生态敏感度要素的提取。在初步生态基底分析的基础上,筛选出3个约1 km2的核心调查区块进行无人机详细调研,这3个区块的删选条件如下:1)基底信息复杂,地势变化大;2)生态要素多元而复合;

3)未来潜在的核心发展地块。无人机数据采集为这3个核心调查区域绘制了2800万张数据点地图,构建出一个精确的三维空间模型,用以反映场地内部及周边的详细特征。该三维模型不仅对场地自然特征进行了高精度的模拟,而且是具象的矢量地图。通过数字分析软件对场地高程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洪水易淹危险区,为设计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图1)。

在精准的数据模型基础上,方案以优先发展棕地(Brownfield)为原则,并提供增量用地(Greenfield)发展规模的上限参考。首先对生态高敏感度的区域进行保护,而敏感度低的地区则可作为云谷小镇主要的增量建设空间。同时规划考虑到杭州总规在近期建设边界的严格限制,谨慎的评估未来建设在云谷地区增量发展的需要,并提出在规划审批阶段落实生态补偿的措施,以动态规划为原则,在发展时序上按实际市场需求进行扩展,避免先破坏、后补偿的粗放发展模式。

图1 无人机大数据采集图

图2 消融城乡二元对立的规划格局图

1.1.2 空间规划:空间形态融合生态特色

在了解整体生态资源的基础上,规划将周围森林和河流关系密切的村庄列为优先考虑的要素,形成云谷绿心的基础。同时保留了自然山体——方山,与城市景观天际线和生态系统连接在一起,在城市与村庄之间建立起协同关系。不但在视廊设计和建筑高度控制上塑造望得见山的空间特征,而且也营造了环谷的城市空间结构,绿带通过指状往外渗透,形成“城市自然相互共融发展”的新型格局,成为吸引创新人才生活、集聚的有机活力空间。

云谷小镇的基地现状有众多活跃的村落,规划优先考虑当地村民和引入的创新人才之间的和谐互动,提供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场景。在空间布局上,致力于帮助大多数村民,能够继续现在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传统的拆迁安置在城市高楼中。而且还通过引入都市农业系统来创造经济活动,维护当地独特的村落肌理,并从中互惠互利。村落及周边所保留的林地、湿地和浅滩,展示着云谷小镇特有的四季场景,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载体(图2)。

通过云谷规划,大多数村落的形态空间得以保留,用以作为原村民生活文化与“互联网+”企业人才的共享交流空间,从而形成云谷创新人才特有的绿生活模式。在规划中考虑破除传统农业与城市之间的隔离关系,形成高度参与体验的都市农业新场景(图3)。为消融城乡二元对立,通过引入都市农业系统来创造经济活动,维护当地水土以及独特的村落肌理,营造更健康互惠的城乡共享经济圈。

1.2 空间模式的创新:人群与城郊空间的融合

图3 云谷共享交流空间融合城市与村落图

图4 高效共享的公共交通环廊图

图5 开放共享的混合街区功能图

空间布局的高度混合和便捷度增加了对进创新型的人才的吸引力。一方面,尽量减少人在必要的生活、工作之外的其他负担。由于互联网行业的特殊性,近年来“996”的工作模式让人望而却步。为了尽可能消除“996”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通勤时间、增加目的地的活动时间与效率,帮助员工最高效地平衡工作与生活。规划中通过分析国内外14家大型科技企业案例,综合分析企业员工需求,预测未来24年至50年内的员工变化发现,伴随着公司成长,员工平均年龄也会逐渐上升,在进入人生不同阶段时,员工需求会从单身属性转为家庭属性。因此在每个组团,甚至空间单元内部,让各种功能充分混合,就业、生活、公共服务都能兼顾到。

再着重分析谷歌(Google)、脸书(Facebook)、腾讯和阿里巴巴等一些互联网企业的创新交流空间,新型的创新空间单元一般不会很大,例如像深圳南山科技园、硅谷谷歌总部那样,基本控制在1km2是最合宜的尺度。区块内有居住,有生活,有高品质的环境,有特色的城市空间,有很好的公共服务。但最重要的,是有充足且富有活力的交流空间,人们在里面可以充分交流,像这样的地区,短期就可以形成很强的吸引力。

因此阿里云谷小镇在规划中提供了工作生活一体化的创意办公集群,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年轻有创意的初创办公人群,为云谷的创意提供动力。方山脚下的旧村落的肌理作为云谷共享创意的中心,设施布局在绿谷与城市的对接地区,缝合城乡之间对立的格局。开放共享的混合街区将打造公交与用地融合互动布局手法(图4、图5),营造易达、多元、宽松的创意环境氛围,让云谷能集聚多元类型的人群。

1.3 城市空间回归街道:街道作为公共领域创新交流的场所

文化多元、包容度高的城市环境有助于释放人才的革新力和创造潜能,创意之谷的理念可从道路空间的变革中体现出来,街道将成为公共领域创新交流的场所。云谷小镇会是一个创意交流的场所,所以在设计中街道亦会摆脱“街道只是通行”的单一功能思维,街道是重要的公共领域,会平衡非机动车与机动车的流动性,并以安全和活力为优先原则,主要体现于:

·无缝的快速公交(BRT)+自行车换乘对接;

·人行环境过路位置与BRT站点的入口提供安全的链接;

·创意园区的主要出入口对应BRT站和自行车换乘点;

·在重要的地段扩大人行活动的道路空间,与临近商业的活动、公共空间融合,提供户外餐饮、休闲交流等活动。

图6 云谷自行车系统规划图

作为中国公共自行车系统先行者的杭州,其公共自行车系统非常完善,在推进延伸的公交服务,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机动性和可达性有极其显著的优势。因此在云谷的规划中,自行车无疑再次成为创意人才出行的首选工具,也是云谷绿色捷径的组成部分。利用区域内保留下来的田园空间,作为穿越田园的自行车捷径,无需按道路网络行走,让自行车更快捷吸引,鼓励绿色出行。在云谷内的自行车路径设计将会以田园专线为基础,配合往返于社区之间的公交社区线路,辅助以穿越田园绿心,穿越人流集聚点的自行车路径,成为创意人群之间的通行捷径(图6)。

规划团队参考欧洲和日本几个大城市自行车网络的规划布置,一般在城市中心区域有以下做法:

·提供数量充足、安全便捷、临近车站、节省用地的地下自动自行车存放设施,方便换乘使用(如日本京都站南口,图7);

·在繁忙路段,让自行车与人行环境分流,提供跨越中心地段的自行车捷径(如丹麦哥本哈根,图8)。

因此可以看到,为云谷小镇所规划的自行车系统可以把不同的生活、工作、学习等主题功能串联在一起,促使将创意活动和办公从室内引向室外,让年轻的初创者在工作之余可以享受各种便捷服务设施和丰富交流空间。

2 空间规划为人才发展提供创新服务

与传统的产业研发园区有所不同,阿里云谷带来的是未来的气息,未来将是以人的感受为主,以自然生态的为底,以开放、共享为精神。这些经验分享、思想碰撞、生活启发、有趣多元的活动空间,形成学、游、研一体的复合新生活方式,是支持云创企业和创新人群吸引力和软实力的重要平台。

2.1 云谷小镇的人口组成

与传统产业园区千篇一律的配套模式相比而言,互联网产业是在不断突破与创新中发展,这与创新科技人才密不可分[3]。因此在功能和设施上需要满足创业人才全生命周期发展需求,云谷小镇要营造一个与创业人群共同成长的地区。

规划应对企业创新人才的构成特征和空间需求进行测算,根据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导入的人口规模进行测算,云谷小镇总人口由直接就业人口和带眷人口两部分组成,规划总人口规模为7.6万人。

(1)直接就业人口:主要依据用地布局以及参照我国有关行业就业密度的案例,对主导产业的人口集聚规模进行测算。 根据测算,云谷地块可以吸纳直接就业人口约为5.2万人;

图7 日本京都站南口自行车存放设施图

图8 丹麦哥本哈根自行车捷径图

图9 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创新人群需求图

(2)带眷人口:考虑到云谷小镇是引入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的探索试验区,人口就业年龄结构主要以外来的青壮年为主(按总就业人口的70%为单身职工,30%为带眷职工,带眷职工平均带眷系数取1.5人),就业带眷人口规模2.4万人。

2.2 服务配套:满足创新人才全生命周期发展需求的功能与设施

在估算人口规模后,还需对创新空间中将要规划的配套设施的功能进行分析,来保持创新人才的健康、持续发展,特别是对创新人才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做考虑[4]。规划从创新集聚、城市生活环境与公共服务3方面需求对就业者进行分析。同时对云谷小镇建设指挥部、西湖大学、阿里巴巴园区进行访谈,对未来创新型产业人才导入相应的功能诉求进行调研。最终的分析显示,创新人才除了关注公共服务中的医疗、教育设施外,也十分关注知识学习、文化娱乐等高品质的生活设施。随着创新人才工作时间更灵活,他们需要优质多元的交流场所、更多持续学习机会,以拉近技术快速更迭所造成的能力差距。而同时创新人才的需求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因为伴随公司成长,员工平均年龄也会逐渐上升,在进入人生不同阶段时,员工需求会从单身偏向转为家庭偏向。相应地,人才也重视家庭生活、关注子女的教育,对优质生活环境、融入休闲的健康医养活动也产生需求。所以,云谷的功能和设施必须满足人才在工作、娱乐、生活、学习的多元和差异化特色的需求(图9)。

这些“重质轻量”的企业和人才对持续发展、平衡工作与生活的需求,正能衍生出科创活力与生态环境碰撞的机会。

3 空间规划推动产业创新要素集聚

云谷小镇依托杭州城西科创走廊的智慧产业优势,西北生态带的生态环境优势,阿里巴巴的项目机遇优势,构建出多元交融的创新的云计算产业生态系统。从而不断培育和吸引创业企业、创新人群、创投资金,并且与云栖小镇、梦想小镇等联动发展(图10),共同构成城西云计算、大数据企业的集聚效应。

云谷小镇的规划布局对互联网产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关键在于这里规划并预留能形成多元交融的创新企业合作空间。云谷小镇作为杭州智慧产业集聚的重要一环,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集群带动了整个城市的创新创业发展。建立以阿里为首的企业服务总部,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开放式产业集群,提供优质的会议交流、初创孵化器、加速器服务,以及适应企业成长各阶段的弹性用地。因此,即将入驻云谷的初创企业在发展初期可以借助外力逐步成长,在中后期形成自我突围的格局(图11)。

图10 云谷及周边互联网产业小镇分布及类比图

3.1 多元企业空间:满足不同类型企业成长的需求

云谷在发展初期以吸引大量初创、中小企为基础,提供小尺度、共享、灵活弹性的空间,提供服务型、便于交流和接触客户的创业场所。在发展中、后期,为符合大数据产业爆发性的变化特征,云谷小镇需要在规划中预留高价值的地块,满足茁壮成长的龙头企业对优越区位的需求(表1)。

图11 多元交融的创新生态系统图

表1 企业办公空间需求表

图12 跨阶段的企业成长需求图

考虑到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路径,未来不断涌现的新技术会具有很多未知性和不确定性[5],因此在规划中会提前预留弹性空间来容纳这些未来的新方向。同时,考虑到为避免地块因闲置预热降低了土地使用的效率,规划会选取区位条件较好的地区,借鉴“深圳前海1.5级开发”模式,以租赁或短期使用,发展临时综合办公区,并采用可移动、可生长的临时建筑和设施,开展品牌及影响力活动,为创业环境热身。在建设并运营8-10年后移交给政府,再进行高价值的二级开发土地拍卖,满足茁壮成长的龙头企业对优越区位的空间需求。

3.2 创业孵化土壤:满足跨阶段的企业成长空间需求

云谷的产业空间应支持企业跨阶段的成长需求,以孵化器为基础,加速器为发展竞争力的核心。根据布鲁金斯学会对美国初创企业加速器的评估和研究,孵化器的建立是为了帮助初创企业生存并成长,加速器则如同投资机构一般,期望初创企业快速成长并从中获得投资收益[6]。因此,云谷的企业在初创阶段,可以利用阿里的资源主导发展,协助引入其他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加速器,帮助缩短企业发展周期和提高取得下一轮融资的可能性,对接全球市场与服务趋势的机会,以提高科创生态系统的活力,构建包含“预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体系(图12)。

3.3 创新空间:促进产业协同效应

初创企业的创新模式多建立在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和运营管理的支撑平台上。这类平台的主体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主导、财政投入的产业园类,例如梦想小镇就主要来自于政府主导投资、由未来科技城管理和运营。另一类是市场化投资形成的产业空间,一般由龙头企业或者投资机构主导,如阿里巴巴的百川计划等[7]。

云谷小镇的范围内,随着阿里巴巴的“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园”、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菜鸟供应链金融总部等重要项目的入驻,将形成以互联网推动的战略合作产业区块。外围则可利用临近的梦想小镇、云栖小镇等阿里平台下的产业小镇,以及浙江大学等高校资源、科研院所等机构,构成与云谷小镇内外联动的重要关系。

由此可见,为云谷所规划的创新空间在项目孵化与产业资源集聚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依靠云谷在云计算、移动端开发等方面的产业协同模式,相比于科技孵化园区、大学生创业园等传统创新集群,这种产业间协同模式能显著地降低创业成本、提高成功率[7]。围绕着“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园”的各类初创型企业,能更好地提供创意诞生、创新孵化与创业支撑的平台。

4 结语

阿里云谷小镇所在的城西发展带,是城市具重要战略价值的产业板块,也具备城市不可或缺的生态资源。在土地供应紧缺、顶层精细化把控的政策背景下,云谷小镇规划需要在有限制的增量用地条件下提出高效的规划布局,同时还要避让区域生态廊道和行洪易淹区,因此可建设用地非常有限。在处理小镇特色空间、产业结构规模、土地经济效益三者间的权衡关系上,侧重在前两方面的考虑,在土地经济效益方面需要在规划设计引导、空间管制体制和综合管理等后续实施过程中,做再进一步的探索和提升。

阿里云谷小镇的发展得益于城西科技走廊的产业部署,能够吸引大量研发机构、高校和创新人才。同时,不仅仅依靠外部创新资源的导入,规划也为阿里云谷小镇提供了产业创新和创业的内生动力,在规划和实施中来展现出科技与人文交相辉映,生态与人居完美融合的双重特质。

阿里云谷小镇的规划设计与开发利用,是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载体。阿里云谷小镇,为持续的创新而设计。它将是高度信息化、智慧化和思想“创造”中心,更是充满绿地阳光的生态 “创新”之地。

(说明:文中图1、图2、图3、图4、图6、图7、图9、图11、表1、图12来源于奥雅纳工程咨询( 上海) 有限公司. 杭州云谷小镇城市设计[R].2017.)

猜你喜欢
云谷小镇互联网+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熊的小镇
云谷:开放的『会客厅』
小镇(外一篇)
云谷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