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媛媛(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校园戏剧兼具青春和活力,它生于、长于、盛开于校园。高校校园作为它生长的沃土亦是温床,若无专业人士从旁引导则会肆意生长。学生作为校园戏剧的参与主体,在潜移默化中可以体味到生活在别处的乐趣,这是能动的自我教育;在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老师从旁进行关键性的指导,这是提纲挈领般的指导教育;处于潜藏状态的高校校园为培养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而设立,在高校校园出现的任何文化形式都是出于教育的考量。本文主要以扬州大学这类非专业院校的校园戏剧为研究对象,发现相较于它的优点而言,所存在的问题亦十分明显。因而,此文算作试疗愈之作。
就校园戏剧一词,当前学术界对校园戏剧的概念尚未具体和统一,但可以确定的是:校园戏剧是诞生于校园的戏剧样式,它的参与者以在校师生为主,发生在非戏剧专业院校,且参与者之间存在多元互动。扬州大学作为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校园戏剧的发展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虽有提升,但不见明显成效,影响范围也相对较小。这在非专业院校内是一个典型且普遍的现象:话剧社团林立,但存活期较短;话剧团体或作为艺术团的一小部分而存在,有能力者寥寥;一个社团的支撑往往只能依靠那一两个有能力的主要成员,待主要成员毕业后,社团就面临着衰落与解体。
笔者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梳理出扬州大学具有代表性话剧团体的历史和现状,围绕创作群展开调研,发现扬州大学的校园戏剧创作者形态主要有两种:一是学校(院)固定社团,有相对固定的演职群、指导教师、演出舞台;二是因演出任务自发形成的演出剧组,临时演出剧组机动性强、层次差别较大、即组即散,而作为创作者的他们首先是作为观众而存在。通过综合分析调研结果发现,半梦话剧社在扬州大学校园戏剧社团中具有重要代表意义。半梦话剧社成立于2015年9月,是一个十分年轻的社团,一个以表演话剧,认识话剧,理解话剧为自身创作的组织。①临时剧组人员众多且分散,难以进行追踪调查,故相关论述仅对扬州大学文学院近3年来因汉语言文化节任务而临时组成的剧组展开调研。“汉语言文化节是由我院举办,为期一年的大型品牌活动。以弘扬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展示中国语言风采为宗旨,通过一系列汉语言文化相关的子活动,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提高广大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和兴趣。”②一年两次:春季开幕,冬季闭幕,陪伴文学院师生走过一年四季。
半梦话剧社作为扬州大学最具影响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话剧社团,文学院汉语言文化节汇聚文学院师生思想碰撞的结晶。两者最大的共同点是师生之间存在多元互动,在排演的同时,师生角色也呈现多元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或可成长为非专业院校校园戏剧存在、发展、生长的典范。
半梦话剧社和文学院汉语言文化节能在扬州大学校园戏剧的实践调研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它们的存在生态十分具有借鉴意义,并易形成健康和可持续生长态势。半梦话剧社是校园剧团存在的理想状态,而文学院汉语言文化节则聚合了临时剧组。下面就半梦话剧社和文学院汉语言文化节的存在生态进行具体分析,以下所有论述都是基于实地调研和访谈事实客观展开。
半梦话剧社(以下简称半梦)属于广陵学院院级文艺类A类社团,建社历史五年。半梦能够持续作为扬州大学校园剧社的领军社团而存在,首先和社团创始人以及每任社长的能力分不开;其次一个话剧社能够延续下去离不开每一位成员对剧社的热爱;最后,剧团人员间的凝聚力。半梦最大的特色还在于它的原创剧目。
半梦自创社以来,以“半梦出品,必属精品”为每个半梦人的一种理念和坚持,想把半梦做成一个标志。半梦是骄傲的,但半梦的骄傲是每个人努力得来的,而不是过分的自负。半梦话剧社有一个由15个人组成的领导层,社长作为主心骨。从第一届社长(创始人)开始,历任社长的能力都能服众:无论是演技、交际能力等。在服众的前提下,15个人一起努力各司其职,努力把社团做好,所有的活动每一个人团结在一起亲手参与。对校园剧社而言,凝聚力很难。半梦为了增进凝聚力,在三个向度作出了它的努力。第一,从创始到现在每一年必须参加的扬州马拉松;第二,有专门将自己最丑的瞬间制成的表情包的群;第三,每年各种形式的聚餐。半梦的排练时间为周一至周五的中午和晚上、周六周日全天,社员课余时间都在半梦。半梦大部分演出和获奖的剧本是社内编剧原创作品,以实验先锋戏剧为主。半梦虽然也会担心因为时长、剧目等问题会流失掉观众,但他们努力排除杂念,单纯地将排演的剧目作为半梦一个个想完成的心愿来实现。半梦很吸引人,让别人想“走进来”,同时也在将吸引扩大,会努力“走出去”。半梦从广陵学院走向扬州大学,从扬州大学走向扬州(青麦坊、扬州晚报),从扬州走向南京(江苏省“水杉杯”大学生话剧展演月活动)。它走出去的每一步都很用力,也很成功。它想要被看到,它应该被看到。
半梦话剧社社团组织机构健全,内部管理科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下的项目负责制,组织机构设有全体社员大会(负责表决本社团的重大问题),话剧社委员会(由部长级以上社员组成)以及话剧社各组织会。并在社团中根据职能分设了编辑策划组、人力资源组、美工组、宣传组、设备组。各部门都具有其不可缺少的重要性,每次活动都由各部门合作完成。③因而,半梦的存在生态十分具有借鉴意义。
文学院汉语言文化节的开、闭幕式旨在以各种艺术的形式来强调文学经典的重要性,且让师生通过借用艺术形式来呈现出自己的理解,体现文学院师生对于传播经典事业的担当。话剧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不失为一个合适的选择。话剧融入校园早就不是不寻常之举,“在话剧发展的早期阶段,它扮演着带路人的角色”④。而文院师生的文学底蕴和文化坚守则是其最强有力的支撑。
但是对于夏播花生的种植,则应在小麦收获之后进行抢播,尽量提前播种时间,在播种的过程中应该重点注意土壤中的水分含量是否充足,如果水分不足,则应及时进行灌溉,防止由于干旱而影响出苗的情况发生。
综观近三年来汉语言文化节上演的话剧剧目的主要特点为:皆是经典剧目改编而来的独幕剧,其中经典剧目的范围则遍及古今中外。参演人员主要以大一新生班和新生班班主任为主。作为大一新生,通过一起准备和排演话剧可以快速消除陌生感、增进同学间的感情,实现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在排练的同时还筑就了通向文学作品的理解之路,有利于优秀班风的养成。不仅如此,那些在排演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在演出之外也能同样游刃有余。值得一提的是汉语言文化节的闭幕式,它同时也是班团才艺比拼的赛场,这种竞争意识容易增进集体荣誉感。对获得优秀奖项的班级来说,不再简单的是一项集体的荣誉,而是作为迎接他们融入大学校园的通行证。近几年话剧作品在汉语言文化节上出现的频率和节目数量急速递增,2019年汉语言文化节闭幕式更是以班团话剧展演为题。话剧展演能获得如此重视,或许也是因为汉语言文化节的组织者看出了戏剧育人之道。
尽管半梦话剧社和文学院汉语言文化节具有如此多的优点,但缺陷也异常明显。首先是对话剧剧本的选取和改编主题不明。其次是参演演员的表现力欠缺。最重要的是没有具有相当素质的话剧导演。扬州大学校园戏剧的这三点主要缺陷并不是个案,而是普遍现象,在校园戏剧中难以避免,且亟需重视和给出针对且具可行性的处理方案。
在校园戏剧实践和教学都具有相当水准的桂迎老师在她的《校园戏剧》中谈到,“校园戏剧拥有永远年轻的生命力,它的真正意义是在展示一个永恒的创作过程:在参与戏剧中获得品格,在体验戏剧中改变认识,创造角色也创造自我。”⑤并以戏剧教育为机缘提升学生的对话精神。高字民老师将桂迎老师的这一观点进行了明确,将戏剧与教育实现了互通,并指向了美育,他认为:“作为高校第二课堂艺术审美的重要实践形式,校园戏剧是大学文化育人的重要形式。以戏剧的审美方式让学生立体地阅读大事的心灵,领略经典的美丽,这是大学美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⑥在此之前无论是戏剧研究者还是教育研究者都注意到了二者的共同之处,张生泉老师在他的《戏剧教育新论》中特意将校园戏剧作为专节研究,他指出“校园戏剧是戏剧教育最基本和最基础的类型”⑦。吴戈老师却在常年研究“小剧场戏剧”的同时注意到“戏剧教育对戏剧发展动向的不断回应”⑧。为了实现戏剧与教育的多元互通,以及校园戏剧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专业戏剧教师的指导。
首先,针对话剧剧本的选取和改编主题不明。校园戏剧的剧本,无论是原创剧本还是改编经典剧目,他们的选材、主题、戏剧冲突以及戏剧结构上都有很明显的问题。因而不只校园戏剧的参与者需要“补堂剧本创作课”,学校也需配备技能相当的指导老师,对创作校园戏剧剧本有热爱和天分的学生进行剧本创作、改编指导。目前校园戏剧所选取的经典剧目主要有三类:一是传统经典,如《哈姆雷特》《雷雨》等老式经典剧目,它们仍旧十分具有文化价值,但对现如今的高校大学生不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二是先锋戏剧,如《绝对信号》《恋爱的犀牛》等现代话剧和实验性质的话剧。三是通过恶搞和一些拼接传统故事所产生的艺术性差但很热闹的剧本。这三类中,第三类更能吸引人的眼球。只有少数高校剧团可创作原创剧本。像扬州大学的半梦话剧社和影中人话剧社这种规模较大的社团才具有自己独特的编剧体系,可以提供诸多原创剧本。它们虽有优秀剧本产出,但更多的是所谓的“话剧”。这些剧本到底是为了所谓的迎合观众口味,创作的像小品和烂俗舞台剧恶搞舞台剧之类的所谓的话剧剧本。还是坚持去选用一些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剧本,并注入自己对于其中的理解和创新,来向观众传达更多的深层次的思考。两者都没有对错之分,却有高下之别。这是当今这个时代和快节奏的社会对校园戏剧参与者的一个考验,也是对于现如今的高校话剧社团的一个考验。虽然如今众多高校已将戏剧教育纳入通识课程,但主要是针对文学史的讲授和剧本的文本细读,缺乏实践体验的传达。
其次,针对是参演演员的表现力欠缺。如果“写作是前提,导演是灵魂,表演是最后的落脚点和归宿”⑨,表演如果不行,整部剧就毁于一旦。在高校的话剧社团中,演员的主力年级为大一和大二。其中大一新生占绝大多数。据随机访谈和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学生进入大学前未有过进剧场实地看戏经历,经受过戏剧表演培养者更是寥寥。这就意味着,社员在进入话剧社团之前几乎是零基础。而他们进入社团后,能学习到的经验也十分有限。主要是来自前辈学长学姐的经验传输和自学。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大一零基础,大二累计了些许经验选择留社或者退出,大三留任或退出,大四因为学业和种种原因多不参加社团活动。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阶段就是在大一向大二过渡的阶段。这样一来社员流失显得十分严重。高校只有极个别像半梦这样规模较大且成体系的社团,他们有自己的表演训练大纲和计划,而这源于各前任社长经验的总结和在任社长的自己摸索,每年再针对新生的不同情况做出具体调整。如镜像训练、口齿训练等。镜像训练是话剧演员在早期的形体训练中对于形体的协调能力和身体的控制能力进行的一个较好的培训办法,口齿训练可以提升演员的台词水平。当然,能有这样水准的社团毕竟只是少数。为了将戏剧教育变成通识教育,不光需要以专业之师来教授知识和传递经验,还需要实践丰富的学生将自己的演出经验传递给同样是学生的他人,这样人人皆可演戏,人人皆可是演员。
最后,针对没有具有相当素质的话剧导演。桂迎老师说,“导演是舞台演出的组织者,剧情的解释者,演员的镜子”。她进一步解释了校园戏剧的导演,“校园戏剧的导演要懂得团队的凝聚是校园戏剧生命的支持,明了掌握戏剧规律是校园戏剧发展的命脉,具有掌握文学形象转化为演出形象的技术与技巧。”⑩大部分校园戏剧的导演缺乏专业导演技能,纯靠感觉和热爱来完成话剧导演工作。极少数导演会在自己业余状态实践的同时,自学相关导演技巧。通常他们只能靠自己去摸索,没有专业的老师去教。校园戏剧的导演往往还身兼编剧,在剧本完成后,可以边排边改,但因为自身的局限性,出色的剧也极少。像桂迎老师、高字民老师这样长期作为校园戏剧的实践教学者才能明确知道,校园戏剧的参与者是非专业的,“不能按照专业演员的标准要求他们,要发现他们性格中与角色相近之处,挖掘出来,丰富角色。排练过程,不仅是学生们向角色靠拢的过程,也是角色融入表演者的过程。和编剧紧密合作,根据一个个学生的特点,对角色进行细节微调,‘因人制宜’地修改剧本”。⑪也正是他们才能有这样的眼界和能力来做到这种程度。校园戏剧导演的培养至关重要,它不像案头的剧本创作,也不是单纯地去学习表演,而是要综合考量全局。他存在于排演前、排练中和演出后的每个环节,缺他不可。如果导演没有一定的能力来掌控全局,整个排演工作则会混乱不堪而无法继续。所以一个导演素质的强弱,可以决定戏剧演出的好坏。他不但要负责和管理演出的每个环节,而且要深谙每个演职人员的管理和调度,还要对舞台有一个全面的掌控和对话剧剧本进行文学阐释。校园戏剧的导演虽掌控着许多,但他更多的是付出,他为演员服务、为戏服务。因而学习专业知识和沟通技巧虽重要,但对每一位校园戏剧的导演来说,更重要的是找准定位、摆正心态,唯有青春和热爱不可辜负。
校园戏剧教育,不只是知识的教授也是经验的传递,它不仅发生在师生间还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角色可以互换,身份也可互通。以扬州大学一校之例观之诸多非专业高校校园戏剧现状,或可为借鉴,亦可为警醒。笔者虽意为疗愈,但更多的是提出问题。话剧自它产生之时便存有醒世之用,高校作为育人之高等学府,高校演剧现象不可轻视,需要学生、老师、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关注。校园戏剧在中国话剧发展之初作为带路人而存在,它是“校内业余文化活动中最具社会性的艺术形式,就它的性质本身来说,是一种集体的创造,参与者共同通过戏剧创造和欣赏获得直接而积极的审美愉悦”⑫。参与校园戏剧可以是身体力行直接参与戏剧的创作,也可以是作为观赏者而存在,重要的是参与这个行动可以让高校师生(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在体味戏剧时也能观照自身。
注释:
② 参见扬州大学文学院官方微信。
③ 半梦话剧社组织机构形式内容由现任半梦话剧社社长牛梦提供。
④ 桂迎.校园戏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4.
⑤ 同上,第49页。
⑥ 高字民.青春作伴:高子民校园戏剧实践教学案例集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8:353.
⑦ 张生泉.戏剧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215.
⑧ 吴戈.中国小剧场戏剧艺术与戏剧教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3.
⑨ 同上,第156页。
⑩ 桂迎.校园戏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56.
⑪ 高字民.青春作伴:高子民校园戏剧实践教学案例集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8:33.
⑫ 桂迎.校园戏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