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革命文物是我国文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深厚滋养,是弘扬革命传统、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工作,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革命文物的保护工作在现阶段可谓是成果与问题并存,未来形势仍旧严峻。本文基于对革命文物保护发展现状的论述解析,着重就其相关对策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革命文物;保护发展;现状;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江山来之不易,是千千万万革命前辈用鲜血换来的…回顾革命的历史,接受红色传统教育,要常学常新”。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一座座纪念馆,一个个故事,承载着坚如磐石的信仰信念,彰显着历久弥新的初心使命,是180年近代史、99年党史、71年共和国史、42年改革开放史的见证。红色基因,薪火相传。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革命文物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红色记忆,更是生动再现了“革命精神”,作为历史的佐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奋进,其保护发展,对讲好中国故事、红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未來仍有较大的可为空间,相关类课题研究备受关注和热议。
一、革命文物保护发展的现状
革命文物是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崛起、全国人民解放的重要见证,意蕴着十分厚重的文化内涵,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其有效保护至关重要。客观维度上讲,在多方力量的协同努力下,我国革命文物保护工作已然取得了显著发展成就,但同时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仍旧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具体相关论述如下:
(一)取得的成果
革命文物保护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儿女求得民族独立、解放的进程充满了荆棘与坎坷。其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进中华民族走向新繁荣的必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作为红色资源的重要构成,革命文物记载着历史,并意蕴着丰富的精神涵养,对其保护至关重要,得到了政府及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的意见》的提出,奠定了革命文物保护发展的法制基础,是革命文物保护工作前进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各地区相继颁布了系列政策部署,为该项工作提供了可操作性指引,相关工作不断夯实。以广东省为例,其对革命文物保护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全省统筹各项资金共计70亿元,并发起了红色文化传播、打造红色教育基地、红色志愿服务行动等系列活动。
(二)存在的问题
客观维度上讲,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当前阶段的革命文物保护发展形势仍旧严峻,其中部分问题客观存在,未来尚存较大的优化可为空间。纵然在党的奋斗历程中,积累下了十分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但是在开发利用上各地情况不一,缺乏“全域一盘棋”的统筹谋划,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不力,未形成区域内的保护合力,系列资金资源投入的产出价值偏低。其中,有些部门和群众对革命文物的重视认知不足,保护意识单薄,且组织方法单一,导致仍有不少革命文物沉寂在偏远的山村。同时,革命文物的深层次精神内涵挖掘不足,与其他产业耦合发展形态缺失,其资源开发仅停滞在表层,连贯性、完整性和挖掘深度不够,加之宣传力度不足,限制了其在人民群众精神领域的价值释放。除此之外,革命文物保护发展中的专业人才匮乏,创新缺乏驱动力,公共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亟待增强。诸如上述这些问题客观存在,在实际上影响着革命文物保护发展成效,亟待进一步解决,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集中力量突破。
二、革命文物保护发展的对策
革命文物保护,是革命历史延续的有效手段,更是革命精神传扬的必然要求,对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非凡,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其作为一项庞杂的系统化工程,仍有很多方面的工作亟待改善。作者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革命文物保护发展对策,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优化顶层设计
革命文物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有力途径,生动讲述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站起来”的伟大历程,再现了革命精神。对革命文物保护发展,应当引起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为指导,结合区域内革命文物保护发展现状,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颁布切实可行的保护性法律、法规条款,制定更为详尽的工作规则与计划,坚持全面保护、整体保护基本原则,对革命文物进行分级分类,并建立市、区统筹协调管理机制,明确各单位各部门的权责分担,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确保相关资源投入的最大价值产出。同时,以政府科学规划为基础,由文物、消防、行政执法等部门成立联合检查小组,加强对革命文物保护环境的动态监管,规范保护性开发行为,防止革命文物本体遭受人为破坏,最大限度地还原其历史风貌,由此释放多重价值。另外,革命文物保护势必需要庞大的资源支出,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同时还是一个持续投入的过程,需要得到地方政府足够的支持。因而,各地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设立革命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同时依托系列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注入,加强对整个动态过程的监管,确保专款专用,以最大限度地保证革命文物保护工作持续展开。
(二)做好资源普查
在整个革命文物保护系统工作中,摸清家底是基础和关键,为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有效支持。在中国百年的革命历史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不断壮大,基于对民主、自由的向往,涌现出了一大批抛头颅、洒热血的有志之士,塑造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所留下的足记遍布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其所传扬的精神,是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做好革命文物资源普查,明确文物保护对象,是使其所蕴含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的有效载体,应当引起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展开专项革命文物调查工作,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板块,尽可能全面了解其基本情况,针对其中典型革命文物进行重点分析和深入研究,包括发展起源、历史沿革、精神内涵等,建档立案,将之更为全面地呈现给公众。同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文物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各方力量,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支持,如大数据、三维扫描、地理信息系统等,建立革命文物普查数据库系统,为进一步的研究、保护与开发利用铺垫基础,使之在新时代持续传承绽放光彩。除却上述这些,要善于总结发现革命文物资源普查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导向,科学规划相关保护工作,提升其实效性、针对性。
(三)耦合现代产业
宏观市场经济形态下,以需求为驱动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各个行业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这为革命文物保护发展创造了有利时机。新时期,对革命文物保护发展,要注重耦合现代产业,包括影视创作、文化创意、红色旅游等,以全新的形态面向公众,扩大其精神渲染力,讲好“革命”故事。其中,影视创作方面,可加强对革命文物的挖掘,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基底,编排再现革命战争戏剧作品,在潜移默化中熏陶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使之铭记历史、参与发展;文化创意方面,则需拓宽思维模式,加紧对革命文物的创意开发,为之附着上新的时代内涵,让其革命精神永垂不朽,并通过创意形式,提高对受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吸引力,是其得以持久保护的有效路径;红色旅游方面,开发革命文物保护发展新模式,根据革命文物的分布特性,设计精品旅游线路,如中央红色秘密交通线、重走长征路等等,通过实物,刺激受众的精神体验。通过上述举措,实现革命文物的活化保护。在与现代产业耦合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挖掘革命文物的文化价值、精神魅力,以“可持续发展”为切入要点,形成“点、线、面”一体化相结合的利用机制,并由此产出经济、文化等多重方面的价值效益,势必能够赢得更多力量支持,反哺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为之提供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
(四)加大宣传力度
加大革命文物宣传,是其利用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的关键一环。在具体的实施部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支持,以新颖的方式,打造“线上线下“多元化宣传生态体系,扩大革命文物的知名范围,增强其蕴含的革命精神的辐射力、影响力,借此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保护参与积极性,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体而言,大力推进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建设,为革命文物保护提供良好的载体支持,集中展开对革命文物及革命文献的调查征集工作,以建档立案的方式,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全面展开。在此基础上,着力革命文物的展示水平建设,充分借力现代科技应用优势,如VR技术、3D全息投影等,增强陈列展览的生动性、體验性,将群众置身于虚拟真实的历史场景当中,吸引更多受众参与。同时,重视“互联网+革命文物”这种全新的保护、宣传模式的开发利用,建立革命文物数据库,以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方式,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宣传,保护其不会因自然因素影响而消失,向更大范围的受众开放,使之永葆“生命活力”。同时,革命文物的保护发展还需要紧紧依托融媒体时代,加大对革命文物保护的相关宣传,在充分展示已有成果的同时,突出其紧迫性与必要性。作为革命文物保护的有效手段,通过扩大宣传,势必能够进一步增强其知名度、影响力,使之背后的历史、蕴含的革命精神重新绽放在公众面前。尤其是在我国当前多元文化生态结构下,各类信息在高度开放的互联网虚拟空间内交织,人们的价值追求、精神信仰等受到了严重冲击,对革命精神的宣传,是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关键一环,这也是革命文物保护的核心立足点。
(五)依托人才支持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战略地位愈加突出。人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资本,亦是革命文物保护发展的重要保障。充分吸纳高等院校、文物部门、科研院所等的高层次人才,结合革命文物保护发展需求,建立文博人才专家智库,充分集整高层次人才的力量,加强对革命文物的保护性、创新性开发,依托革命文物资料支持,讲好革命故事、红色文化,为更多更广阔领域的应用铺垫基础。对于革命文物保护机构而言,也需树立高度的人才战略意识,组织展开多样化的业务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以输出更高质量的服务。除却上述这些,还要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教育事业,有机地将革命文物保护与校园特别是大学校园教育、干部教育结合起来,在做好安全保密工作的前提下,适时对外组织开放。作为成长中的一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其思想政治水平表现,是决定其能否成为合格接班人的关键。因而,依托革命文物的载体功能,有机地将红色文化导入到高等教育系统当中,对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至关重要,也是高等院校的职责所在。这必将能进一步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其报效祖国的决心,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为革命文物保护发展输入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才。
结语:
总而言之,革命文物保护发展十分重要和必要,对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非凡的意义。其作为一项庞杂的系统化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参与,优化顶层设计,充分依托人才支持,耦合现代产业,加大宣传力度,才能使革命文物蕴含的价值得到进一步释放和传承。作者希望学术界大家持续关注此类课题研究,从不同维度视角切入,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更多有效革命文物保护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吴海洋.皖南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基本策略研究[J].山西建筑,2020,46(12):189-190.
[2]陆卫.广西革命文物保护路径与建议[J].文物天地,2020(03):47-51.
[3]鲁大立.滕州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J].人文天下,2020(Z1):62-66.
[4]章珠裕.创新性做好新时代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J].杭州,2019(38):44-46.
[5]张洛阳.新媒体视域下革命文物保护现状及发展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9,5(15):44-45.
作者简介:林云(1979.08-)女,汉族,安徽全椒人,文博馆员,硕士,研究方向:文物保护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