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婧
(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校企合作,即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共享教学资源的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高职院校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企业的需求,同时,企业随着生产需求的提高,员工缺乏理论知识和学历等级提升的平台。学校和企业在共享资源、共建制度等方面发挥双方各自优势,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双方存在的缺点。
为进一步了解并推动校企合作,我们对贵州省内参与校企合作的部分企业和高校进行了调研。
在国家政策扶持与企业自身需求下,较多企业都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其目的一是提高企业员工技能水平和理论水平,提升企业一线员工学历。校企合作为企业员工提供了理论学习的平台,让企业员工“二次进校”,从理论上帮助一线员工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也为他们提供高校组成人教育等多种学历提升的形式,以提升自己学历。二是扩大企业知名度。通过和高校共同培养人才,将人才输送到行业中的各个企业中,以此提升企业自身的行业知名度。三是合理利用资源,使企业利益最大化。企业本身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的师生资源,结合企业当前生产需求,为企业创造人力价值,通过变相降低人力成本,实现盈利。四是改变现有教育体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校企合作中的部分企业,希望能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带动学校和教师,进行合理的教学改革,能够共同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调研发现,对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企业,期望通过校企合作形式,承担企业责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目的,一是了解行业动态,掌握行业需求。通过校企合作,高校可直接了解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达到共同育人的目的。二是提升学校师资力量。高校通过校企合作获取较前沿的硬件设备,企业方工程师的现场教学和教师下企业实践等多种形式,扩展本校师资力量。对于学生也能了解企业的现场工作流程和氛围。三是提升学校内涵建设。和企业共同申报项目题、教研教改、双创等,由企业工程师指导相关的技能大赛,协同高校申办1+X证书的认证等,让企业参与到高校质量工程的建设中来,以提高学校的内涵建设。四是提高招生和学生就业率。企业参与到学校招生、教学和学生就业中,通过实习推荐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现状,积极就业。
目前,贵州省内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共同申报新专业;二是以购买教育服务的形式进行合作,根据学校的需求,自主从企业购买软硬件服务。
1.校方投入大,企业资金回收风险高[1]
以学校购买企业服务的校企合作,校方前期会投入大量的财力,这限制了资金情况较欠缺的高校参与到校企合作中。对于企业方来说,校方投入成本一般是分期付款,但存在后期资金不足引起拖欠款项的情况,因此,企业需承担资金回收风险。
2.校企合作的企业缺乏企业实体
一些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方,是和其他公司合作,属于代理方,没有企业实体,也没有外包项目,因此,企业本身是无法解决学生就业、实训等问题的,而是通过购买第三方的设备来建立实训场地。
3.实训场地不能完全等同于工作场所
校企合作目的是让学生接近真实的工作场景,但由于专业之间的区别,有些专业的实训场地做出的产品无法变成商品,仍然存在教学和企业生产需求脱节的现象。对于军工保密单位,也不能将军品的生产带到校企合作的学校去进行教学和生产。
1.制定校企合作企业认定标准,对企业资质认定[2]
由政府牵头出台相关政策,对技术、管理、社会声誉、合作基础等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进行遴选。向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提供经济和社会奖励。
2.明确企业责任清单,让企业主体作用得到发挥[3]
明确企业责任,让其主动与职业院校共享资源、共同参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执行现有《职业教育法》等国家政策文件的责任和义务。
3.与中小型企业实行“项目式”校企合作
为适应中小型企业资金短缺和短期人才需求,通过“项目式”校企合作,让企业与学校建立短期的合作育人制度,项目结束,合作关系便终止。以此满足企业短期人才需求,同时,对在校生,特别是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起着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