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琴
(重庆望江工业有限公司,重庆 400071)
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制造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从竞争战略、商业模式、工艺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从全价值链、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规划产品成本,全面促进自身产品竞争力的提升。由于设计阶段决定了大部分的产品成本,企业要实现对产品成本的有效管理,需要基于产品功能和消费者需求等方面统筹考虑产品成本。通过目标成本管理做好产品“限价设计”,实现质量、成本、价格的平衡,协调设计、采购、生产、财务等多个环节和职能对采购物资、生产工艺和管理流程进行优化,确保企业目标成本控制达到最佳效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是夯实目标成本控制基础。积极转变成本管理理念,打破传统成本控制理念的束缚,将成本控制的理念引入研发环节、设计环节,在产品功能和质量受控的情况下,从产品结构优化、零部件通用化、供应商体系建设、生产工艺简化、降低售后成本等方面统筹降低产品成本,在设计阶段开展“限价设计”,确保成本控制效果最优。同时,建立目标成本控制文化,结合绩效评价体系,强化目标成本管控的考核激励,促进全部员工在企业日常运营过程中有效融入目标成本管理,保障目标成本管理工作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是培养目标成本管理人才。制造企业财务管理部门需要注重目标成本管理人才的培养,从业财融合的角度,完善产品成本的业务视角。重构跨职能团队,以财务人员协同设计人员、工艺管理人员、质量管理人员、项目管理人员,针对目标成本进行分析和协调,并制定具体的目标成本控制决策。在目标成本控制执行过程中,对产品成本的具体情况进行实时跟踪,促进成本控制信息的交流,针对目标成本控制中的问题及时进行更正,为企业成本控制效率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企业竞争战略及企业产品战略的统筹下,对市场进行进一步细化,广泛搜集客户信息,对客户实际产品需求进行分析,制定精细化的产品市场定位,按照“目标价格——目标利润——目标成本”的成本管控逻辑,形成具有市场吸引力的目标成本;强化竞争对手分析,在技术、质量等多个领域开展对标管理,挖掘潜在利润增长点和成本管控空间,制定在竞争对手中具有竞争力的目标成本,确保产品竞争战略落地。在目标成本指导下,重新确定产品的工艺、技术、质量指标,由各个部门共同完成目标成本控制计划,并将其贯穿于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明确各环节的成本管控重点,保证目标成本控制计划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一是设计环节。目标成本管理促使工程师们开展DFC(面向成本的设计),在产品设计、技术参数选择和工程过程就充分考虑影响成本的因素,取消某些耗费程度高的产品,在产品生产之前进行的成本管理,从而保证投入生产后的成本优化。
二是采购环节。目标成本管理统筹考虑产品批产后的供应商管理,在重视企业内部成本控制的基础上,搭建“一主一辅一备”的供应商管理体系,积极利用招投标等手段,降低供应商议价能力,确保质量达标的同时达成产品目标成本。
三是生产环节。优化生产工艺和生产能力布局,通过“小核心、大协作”的方式,掌控产品竞争力相关的核心技术的同时,以外包降低产品生产价格,降低企业运行的固定成本。
四是销售售后环节。目标成本管理通过对下游销货布局进行科学规划,优化销货批量,实现销货成本的降低,降低物流配送成本,确保将企业全价值链成本控制在较低水平。
五是核算环节。准确核算和监控生产环节的成本情况,加强成本性态分析和管控,通过调整产业布局降低目标成本中的固定成本;通过细化成本管理单元提高目标成本管理精确度。通过对产品生产全过程的准确核算和全面监控,详细披露和说明实际成本发生情况和目标成本的差异,针对差异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导致差异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纠正,确保目标成本管控有效。
由于制造企业产品生产会涉及零件加工和具体的工序、流程,缺乏完善的ERP的支撑,成本核算和控制无法准确和详细进行,导致无法准确推进目标成本管理。企业全面管控产品生产工艺全过程,并积极构建以生产过程为管理目标的ERP管理系统,通过将成本核算精确到每个产品、零件、班组、工序和制造过程,实现成本的精细化分析,并制定具体的措施,综合各项业务、财务信息,形成PDCA管理循环,持续改善目标成本管控效果。
制造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企业竞争战略和商业模式的重要支撑,对于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企业通过面向未来和市场的目标成本管理,以市场和客户价值为驱动,以设计阶段成本管控为主,统筹采购、生产、营销等环节的成本管控,在目标成本牵引下注重成本、技术和质量的平衡,保持并扩大竞争优势,为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