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志程
(湖南省审计厅,湖南 长沙 410016)
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日趋深入,对应的审计事项也在不断变化,注重资金征管用的同时,重大政策的落实以及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等也需同步关注。虽然资源环境审计没有统一的方法,但审计的实施方式却可以从分散的手工转变为集成化的智能工作。本文主要针对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具体分析审计工作的常用方法,深入探索与总结,力求实现数据融合价值,进一步完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
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虽然建立了经常性的全新审计制度,但目前仍然缺乏相关的配套制度与规范。各部门之间的联动与协调性严重不足,导致相关的审计结果不能够充分利用,对应的监督方案得不到有效整合,不利于构建长期工作机制。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本质是进行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以及管理业务全面分析的大数据审计,若各审计机关各自为政,不进行整个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审计评价,那么审计工作效率无疑是最低的。
为了强化与资源环境管理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同监管,部分省审计厅会同相关部门建立了相应的资源环境离任审计协调领导机制,一些设区市也同步设立了相关机制。随着机构职能的调整,审计工作环境以及发生改变,现有工作机制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的发展需求,全省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协调领导工作,严重制约了相关审计工作的深入推进与发展。比如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及文件的起草或相关工作意见的拟定以及重大问题的处理等方面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由于审计评价指标、责任界定以及等次评定等方面的质量标准缺乏统一,各地审计机关在进行审计时,在把握审计涉及广度与深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在审计“回归主业”的背景下,资源环境审计到底“审谁、审什么”?如何处理“新官不理旧账”等方面问题。在审计评价过程中,有些地方审计只注重指标资料的相关收集与描述,缺乏对其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核查,导致各地对相同资源环境的审计评价指标不一致,随意性较强。而且地方自然资源在管理中存在历史遗留问题或者部门交叉出现的新型问题,导致新任领导与前任领导之间的责任归属难以界定。各项资源要素在不同地区具备不同的可比性,所以任期不同、地区不同的领导干部无法做到客观、公正的等次评价,审计结果的准确性也因此受到较大影响[1]。
资源环境审计的本质,是分析、处理海量资源信息数据以及环境监测数据。不掌握大数据,则全覆盖审计工作将无法得到顺利开展。部分审计机关的数据环境相对落后,他们缺乏存放、存储或管理等自然资源数据相关的硬件,及相应的软件配备,关于管理数据的制度并未得到有效落实。缺乏适宜的数据环境,数据无法跟进采集,只能在审计现场临时构建应急性的数据环境,致使审计质量与效果均不符合预期。而且缺乏全区域的数据支持与技术服务,审计业务的整体推进缺乏省对市、县等基层的审计指导,使审计工作得不到统一的项目规划与安排,审计效率极低。此外,审计机关对资源数据不够了解,主管部门之间自成体系,不愿意共享数据,导致数据作用太过局限性。
一般情况下,涉及时空数据分析都会用到地理信息技术,因此,该技术在自然资源资产大数据审计中的应用极具优势。比如,地理环境的演化及现状、或工程项目变迁等。目前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还无法完全满足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工作需求,因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所涉及的全新领域,已经超出审计人员现有的知识范畴,审计人员素质与无法匹配所要完成的审计任务。懂财务的人员虽多,但懂资源环境业务人员却比较稀少。而且多数人员都在等靠要,缺乏自主创新的人才,现有审计人员具备传统财务数据分析能力,却对熟悉地理信息等方面的大数据处理能力比较匮乏。由于技能型人才培比较养缓慢,而且需长久且跨学科培养。目前审计人才在培养过程中,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业务人员缺乏对新技术的应用与学习机会,致使GIS审计的应用领域颇为局限。由于审计实务教学缺乏相应的引领作用,导致各地审计能力发展不够均衡。大部分地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技术都采用服务外包形式,相关的技术型人才经过调整后,在新体制下,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
文件及检查记录属于最传统的审计方法,主要针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筹集/管理/使用环境治理保护资金,以及建立、健全性审计相关的资源环境保护法规、制度等,根据当地资源环境开发与保护的决策情况进行审计,查阅有关账册、法规及文件、纪录等。检查实物资产的数量及存在状态,检查有形资产在资源环境审计中,用于开发或保护资源环境的相关设施在数量上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具有良好的运行状态。现场观察资源环境状况是否存在问题,采取的有关措施是否收到良好的成效,以及被审单位所执行的相关程序是否符合规等。
在资源环境审计工作中应注重询问方式,采取问卷调查或座谈询问等手段,调查相关的环境保护情况,通过对长期生活在该区域内的人们进行询问,得到切实的审计结果。然后再由审计人员根据相关的资源环境保护方法进行结果检验。比如审计水环境质量时,除了环保部门提供的数据之外,审计人员还应现场取样后,做好水体质量的进一步查证。目前信息技术在资源环境领域已经得到普及,审计人员可通过相关的分析程序,研究各种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效评价资源环境开发及保护情况。有利于识别审计结果与其他相关信息不一致,或与预期数据严重不符等情况[3]。
传统审计方法比较适用于资源环境审计的取证方面,但由于传统资源环境审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必须探索新型审计分析方法,具体分析如下:
机会成本法: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属于多种方案互斥的一种选择,有限的资源决定了选择某一种形式的情况下,就必须放弃其他形式,将放弃方案中的最大经济利益,视为所选方案的机会成本。该法适用于计量因水资源短缺或废弃物占地等方面原因引起的经济损失[4]。
资产价值法:由于地价或宅价能够反映环境条件的差别,并据此推算相关的环境资源价值。可以利用回归分析法测定环境条件对地价的贡献度,(比如计量宅地周边的森林、草坪等资源环境价值)。
人力资本法:该法专门用于评估或计量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经济损失(如医疗费、丧葬费等直接经济损失或护理费等间接经济损失)。资源环境被破坏,可以估算恢复或防护某种资源免遭污染所需的最低费用(比如消烟除尘、污水处理等相关治理费用)。
决策和风险分析法:一般情况下,开发和保护资源环境的方案是很多。而且部分资源环境项目无法用年度体现,毕竟不是每种项目都能当年完成,有些项目初始环节对资源环境不构成影响,在几年后产生各种影响或者长期影响。因此,使用决策和风险分析法能够有效解决预测项目成本、效果以及正确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在线监测法:目前资源环境领域的网络监测正在完善阶段,如GPS全球定位系统、空气/排污监测系统以及GJS地理信息系统等。资源环境审计应充分利用相关的在线监测设备,实现定期或不定期的线上监测。该法已经应用于耕地保护情况以及防护林保护工程审计工作中,相关的审计人员通过GPS系统进行相关的查证,收效显著[5]。
资源环境审计工作中,应注重提升大数据审计质效,毕竟,被审计的单位众多,常会涉及自然资源规划、水务、农业、林业等。而且被审计对象的范围极广(比如水文、地质、大气、矿产、城乡规划等),更重要的是被审计单位所涉及的业务专业性较强,相关的数据既精细又庞大,专业壁垒超强。目前来说,数据共享方面,依然存在保护不足的情况,共享数据一旦泄露,确责、追责相当困难,致使敏感数据的提供方不敢也不愿共享。对此,可以将所有的服务器全都在当地政务的云平台进行相关部署,审计人员可以通过相应的客户端直接连接政务外网服务器,对服务器上的数据进行实时访问。数据一般由多部门、多层级提供,单凭某一部门做好各部门提供全面真实数据的相关协调工作,常会耗费大量时间。因此,可以成立资源环境审计联合会议,建立规划资源、农业农村、园林绿化、等各成员单位的定期保障与及时更新数据相关的共享机制,打造良好的审计数据服务氛围。
资源环境审计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与高科技性,其难度跟广度对普通的审计人员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毕竟现有审计人员多半属于财会、审计专业或经济类专业,并未全面接触过资源环境审计。因此,专业资源环境审计人才比较匮乏。从长远规划考虑,培养专业的资源环境审计人才势在必行,加强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引进专业的资源环保知识、环保技术资深人才,提高审计工作人才的综合素养。使资源环境审计的作业规则及相关的报告标准,规范化进行,为资源环境审计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在选拔人才时,应重点考验审计人员对资源环境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熟悉程度,以及多种数据库运用的综合能力。遵循科技强审、人才强审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资源环境审计法规,打造资源环境大数据分析团队,培养更多数据敏感度高、善于挖掘数据价值的审计人才[6]。
总之,审计部门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成员单位专家的相关经验,全面梳理各部门所涉及的信息系统,以及业内存在的数据孤岛问题,提出各单位业务系统的数据融合方案。依托当地政府云平台,实现硬件资源的集中统一运维、按需分配的动态调节模式,结合业务对数据进行再梳理,提升审计工作效率的同时,避免大量重复的数据建设增加运维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