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枭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四川 德阳 618300)
国内高校分为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由于高校教书育人的性质决定其营利性不强,故大多数高校性质为公办,并且多数是差额拨款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本文主要研究公办高校)。单位性质决定了高校融资筹资渠道相较于企业、团体组织较窄。
公办高校日常运行主要是依赖财政拨款,部属高校财政拨款较多,但是公办高校中,省属高校数量最多,财政拨款相对较小,而且与省份本身经济实力关系很大。目前国内虽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但受客观因素影响,各高校财政资金都不是很充裕。
新校区建设另一主要筹资渠道来自社会捐赠,社会捐赠资金使用灵活性较高,但高校获取社会捐赠资金水平差异大。社会捐赠中主要捐赠方来自校友,对于综合性大学,知名度较高的大学,每年的捐赠金额可达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人民币;而对于行业院校,因其培养人才主要为行业技术型人才,资金上对于母校的反馈力度不大。
除财政资金、社会捐赠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开设培训班、进行产业研究等取得社会资金,但此部分资金一般都有具体用途,主要用于弥补办班、研究的成本和发放相关工作人员劳务费用,很少能用于新校区建设。
高校新校区建设资金来源主要依赖财政拨款,财政拨款一般主要满足高校日常教学运行,新校区建设往往以专项形式进行财政拨款。申请财政专项经费,按照相关要求,需要提供大量论证报告并完成财政专项资金申请的专门流程,往往高校从动议建设新校区到第一笔财政资金到位需要两到三年时间。由于公办高校性质属性,时间过长的决策可能由于一把手的调换、外部经济形势影响最终不能落地,很多高校的校区新建计划就此搁浅。
预算编制引领项目开展,资金执行使用是对预算的落实与反馈。但新校区建设的预算编制一是受高校决策层主导,缺乏科学的论证与民主监督意识,前期工作比如可行性研究不精细、不实际、不充分、不全面、不完整,导致预算与实际资金支出差异较大;二是没有合适的经验可借鉴,很多高校可能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新建一次校区,怎样合理编制预算没有经验可谈,其他高校的校区新建项目对于本校借鉴意义不大。预算编制不够精细化,最终导致财务资金执行使用往往超过预算,极有可能出现工程“烂尾”的情况发生。
内部控制为新校区建设管理水平提升、保证财务资金安全、防范财务风险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多数高校的基建内部控制制度并不完善,新校区建设内部控制基础薄弱,管理水平不高,对新校区建设进行全过程监控难度大。财务资金的支付在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保驾护航下,面临程序违规、手续不全、签批流程不对等一系列风险。
依赖财政资金建设新校区的高校普遍面临一个问题就是财政资金到位较慢。按照相关要求,财政资金预算安排后,资金的到位申请由各高校自行申报,申报流程与时间均会影响正常资金支付进度。加上2020年的影响,财政资金吃紧,资金申请往往按照工程进度与合同约定逐月申请,但工程实际完工情况与预计情况的差异会导致资金的冗余或短缺。
高校在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资金拨款的同时,要扩大资金筹措渠道,可通过资源互换达到资金筹措、整合的目的。比如可与地方政府置换土地以解决土地出让金高的问题;与企业签订新校区建设合作协议争取社会性资金;充分发挥校友会联络作用,积极争取校友捐赠。
把好预算编制这第一道关,在进行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完成可行性报告,将预算编制、执行融入新校区建设全过程、全方面。高校应成立专门机构面向全校师生、海内外校友、社会各界征求新校区规划意见,从学校建设需求、财务状况、经济效益等各方面进行预算设计。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为资金的使用支付提供了安全环境,高校要重视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工程前期,要组织规划部门、基建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等对项目进行严格的经济分析与论证,优化设计方案,严控建设成本,健全招投标制度;实施过程中,资金支付使用严格按照内部控制流程进行,对审批资料严格审核,杜绝财务资金风险;工程完工后通过外审、内审相结合的方式对新校区建设项目进行全面审计,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监督,事后有结果。
签订合同时,精细规划合同履约与付款时间,尽量做到与工程进度相匹配。工程执行过程中,按照合同约定倒排工期,除不可抗力因素影响外,应严格按照合同约定进行施工。资金按照合同约定时间及时向有关部门申请,做到资金能及时到位,同时不产生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