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形象的选择与运用
——以《你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为例

2020-11-27 15:37:13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117
流行色 2020年6期
关键词:麦道观者创作

黄 尧(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17)

一、陈文令信息简述

陈文令(1969—)生于福建泉州,先后就读于福建工艺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现以中国当代职业艺术家的身份活跃在世界舞台上。自2002年春因《红色记忆》走红后,陈文令受到了来自艺术评论界与普通大众的双重认可,但他并没有就此循规蹈矩地坚持《小红人系列》的创作,而是不断地对新的题材发起挑战,《你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便是他近期创作的取材于时事新闻的雕塑作品。

二、作品创作缘起

《你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是陈文令在2009年大型个展上推出的一个现代雕塑作品,作品取材于2008年底的金融事件“麦道夫骗局”。事件主角伯纳德·麦道夫多年来一直以投资专家自居,用高额的利润回报诱骗各界人士对不存在的理财项目进行投资,使众多投资者陷入了他精心设计的层压式投资骗局。这场骗局维持了数年之久,直到后期资金链断裂,伯纳德·麦道夫不得已向两个儿子坦白,事情的真相方才浮出水面。

这起新闻事件可以说为整个金融界带来了混乱与恐慌,人们难以相信往日风靡于华尔街的投资专家竟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这对人们的旧有认知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这一片混乱之中,陈文令敏锐地捕捉着其中可供创作的信息,并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年迅速推出相关作品。在这件作品中,他不仅仅是要表露自己对这场诈骗案的看法与态度,更是要揭示新闻背后人性的扭曲与异化。在当下这个过分追逐名利的时代,病态的贪欲侵蚀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整个社会正在逐渐成为一个冷漠的运转机器,在这个快速运转的大型机器中,所有人都难以独善其身。陈文令创造这件作品正是为了警醒这一切,使当下的人们重新审视正在发生的人类精神危机。

三、作品中的视觉形象选择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图像的制作与传播变得极其容易,可供全人类享用的公共图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日俱增,人们越来越惯于通过图像来了解外界社会。但这种社会趋势同样带来了负面影响,人们开始理所当然地用视觉去理解一切事物,这种过度关注图像本身的心态导致人们常常忽略掉图像表层下暗藏的情感信息,这就使人们失去了与图像共情的机会。

陈文令的这件作品正是为了直观地激发人们对图像的二次思考,当人们已经用几张高清的新闻图片去定义这场骗局时,指出与引导大众重新认识其本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一次关于作品创作的采访中,陈文令透露了他在作品选材上的考虑,“众所周知,金融危机的发端点在美国的华尔街,华尔街金牛更是震中的最核心标志,而典型人物就是麦道夫等金融巨头。这些元素和中国现实存在联系,具备嫁接的可能。中国有句俗语“牛气冲天”,它就构成作品跟西方领域的关联点。由于某种文化艺术的共通性,我相信这件作品无论在全世界哪个国家展览,都不存在阅读障碍,起码能提供一种阅读的角度,并引起人们一些反思。”[1]金融危机的发生颠覆了成千上万人的安稳生活,人们被迫从资本家打造的梦境中醒来,迷茫、失落与焦虑充斥着他们的内心世界,面对这一片狼藉,陈文令站出来对一切隐藏在背后的原委进行追问与指责。

作品虽然取材于一起真实的新闻事件,但陈文令并没有受困于广泛传播的那几张新闻图片,他在充分考虑到受众多元化审美的基础上,以直观、有趣的形象对这起事件进行了艺术加工,使观者可以用感官与直觉重新认识和判断这一事件。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端点在美国,陈文令参考了来自美国本土的具体物象,为了让中国的观者也能有切身的体验,他在作品中融入了中国俗语“牛气冲天”。这句俗语本身具有两种含义,一是对他人事业的称赞,等同于兴旺发达;二是对他人性格的贬损,等同于狂妄自大。结合作品名称《你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和题材原型“麦道夫骗局”,可以猜测到陈文令想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指向应当是负面的,是在影射资本家肆无忌惮的欺诈行为。话语同图像一样都有着承载和传播信息的功能,陈文令将俗语中的隐含意义与艺术形象相结合,可以使观者在审美过程中感受到更深刻的情绪渗透。

从2003年创作《幸福生活系列》开始,陈文令对动物形象的探索就再也没有停止,这些常见动物转化为图像存在于他的艺术作品中,成为其艺术思想的主要承载者。在《你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这件作品中,陈文令启用了“华尔街金牛”这个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动物形象,“华尔街金牛”作为华尔街上的标志物之一,以其健壮的身躯与凶猛的神态俘获了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喜爱,当地市民更是将其称作“力量与勇气”的象征。陈文令将“华尔街金牛”视作创作素材,可以使观者在熟知的事物中寻求到亲切感。

到目前为止,选用人物图像进行创作的作品可以说有盈千累万之多,在这之中不乏许多以公众人物为原始素材的作品,借由公众人物自带的社会影响力,可以使作品尽可能多地走入大众视野。伯纳德·麦道夫作为曾经风靡于华尔街的投资专家、金融领域中的典型人物和“麦道夫骗局”的当事人,他的面孔图像早已通过各大社交媒体为全球网民们所熟知。选用这样一位颇具争议的公众人物作为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的联系人,可以使得观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关注与浓厚的探知欲望。

从某种意义上讲,无论艺术家想要制作出一件什么样的作品,他都必然要在创作初期为这件作品搜集大量的有关材料,并在筛选消化材料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有的创意构思。陈文令从这些活跃于公共视野的视觉形象上寻求灵感,可以使欣赏者在不借助文字解释的条件下对眼前的作品产生大致理解,这也就为观者后续的审美活动打下基础。

四、作品中的视觉形象应用

虽然《你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这件作品是基于现实生活中的既有物象而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直接从这些既有物象上截取所需的视觉形象,肤浅的截取与挪用将导致作品缺乏真情实感。要想直观生动地向欣赏者传达自己的情感诉求,必定要在确认作品素材的基础上对整体画面进行合理规划,艺术创作不能是一种随意的、拼凑式的自由构想活动。

陈文令曾在采访中表示:“艺术家往往是用借尸还魂的方式来揭示艺术的真谛。比如罗丹的《加莱义民》,它虽然取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但它远远超越这个历史事迹的局限性。”[1]陈文令的这种创作思想在《你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这件作品上表现得十分充分,虽然作品取材于真实的新闻事件,但陈文令在内容与形式上的突破已经使作品具备了更多的文化深度与审美价值。

上文中提到,陈文令在创作初期选择将西方视觉图像与中国民间俗语相结合,这意味着他必须对这些原本并没有联系的事物进行统筹安排。为了使作品能够迎合“牛气冲天”这个概念,陈文令对作品中的牛屁形象进行了夸张化处理,使它犹如爆炸一般向上升腾。牛屁正下方的地板被陈文令处理成支离破碎的模样,也是为了让观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牛屁正在攻击与摧毁一切事物。这不是一个基于生活逻辑而形成的新形象,但它为作品增添了极大的趣味性与冲击力。

在中国社会的文化倾向中,民众普遍惧怕公牛本身的力量感与破坏力,所以使用代表公牛的图像时往往指向野蛮与暴力。陈文令在作品中不但没有削弱这种倾向,反而以写实的表现手法将处于画面中心的那只公牛刻画得栩栩如生,健壮的肌肉与结实的骨架无一不在彰显着它与生俱来的强悍体格。除此之外,陈文令大胆地将一对具有象征意义的牛角安置在了麦道夫头顶的两侧。虽然象征性形象可解读的范围略广,但若是放到作品情境中去分析,这或许是为了让观者将麦道夫与公牛的粗蛮性格联系到一起。这类颇具实验性质的结合,完全颠覆了观者的常识逻辑,使观者仿佛置身于陈文令创造的梦境空间之中。

除了主体物象的塑造外,陈文令在雕像的下端摆放了一只游离于画面边缘的皮鞋。在第一次见到雕像时,人们的视线往往会被上方的撞击场景吸引,而下意识地忽视掉这只从麦道夫脚上掉下的皮鞋。但有趣的是,只要观者在雕像面前再凝视片刻,便会对这只鞋产生浓厚的兴趣。虽然无法辨明艺术家是不希望画面过于单调,还是另有意图,但笔者大胆推测这也许是陈文令为作品增添的一块想象空间,为了让观者自觉想象鞋子脱落的瞬间动作,从而产生巨大的互动感。

为了强化撞击场景的冲击力,陈文令大胆地将作品尺幅放大。在面对体积如此之大的作品时,观者不得不快速地移动视线,以便在短时期内对作品产生大致印象,这样的观赏方式必然导致观者站在不同的视角对作品进行解读。为了引导观者的视线,陈文令使作品大幅度地向上延展,于是观者的视线顺延雕塑的走势向上聚焦,最终精确地落于画面的精彩之处——牛头冲撞麦道夫的那一部分。

虽然雕像本身是静止状态,但由于陈文令对各个视觉形象的处理谨慎仔细,那些大胆的构思与精巧的细节处理使作品呈现出巨大的爆发力,为观者带来了震撼人心的视觉画面。虽然作品尚未经历历史的沉淀,但笔者认为作品中的出彩细节仍值得被记录与研究。

结语

正如殷双喜在评价这件作品时说到,“陈文令并非以紧随时代的新闻性话题表明自己是一位政治性艺术家,而是借这一全球性的题材反思人类的贪婪和欲望,每一个人看似正当的物质追求,如何造成了大多数人的生活灾难。”[2]陈文令用精妙的艺术语言对既有事件进行二次创作,不仅是要带动观者的情感共鸣,更是要引发观者发自内心的思考与追问。

本文着重从视觉形象选择和视觉形象应用这两个方面对作品《你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进行分析解读,也是希望为同时代的艺术创作提供一些方法上的启发。在这个日新月异的21世纪,艺术家只有将自己放入社会环境中搅拌,从中察觉到热点事件里的艺术价值,并以适当的创作手法去完成创作,他才能够在追赶时代的路上寻求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猜你喜欢
麦道观者创作
金融巨骗麦道夫死亡
环球时报(2021-04-15)2021-04-15 04:15:44
端午节观龙舟赛
《一墙之隔》创作谈
光影行者
大众摄影(2016年8期)2016-08-01 13:27:15
心中的景致
大众摄影(2016年7期)2016-07-08 13:27:53
创作随笔
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心中的风光
大众摄影(2015年2期)2015-02-05 18:15:29
创作心得
小说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9:00:04
麦道夫的狱中生活
人民周刊(2010年8期)2010-01-16 08:21:28
百亿金融巨骗出庭认罪
环球时报(2009-03-13)2009-03-13 13: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