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拉娜
(武汉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00)
在新经济常态背景下,社会经济局势瞬息万变,企业置身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其中所遇到的挑战和风险越来越多,如果不加以管控,企业的生存空间将会愈发狭窄。实施内部控制管理是强化企业抗风险能力的主要途径,能从根本上消除企业的管理弊端。基于此,必须深度明确内控管理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以及完善内部控制管理模式的主要措施,从而引领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获得更佳发展。
内部控制管理就是针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从而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不断递增企业的内在价值。展开来讲,内控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意义还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落实内控管理是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第一要素,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企业内控管理制定了明确的规范条例,企业依法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不但能够促进自身的改革发展,还能顺应国情和法律规定。第二,落实内控管理是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客观需要,有效的内控管理不但能够保障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还能为企业规避运营风险,从而助力企业稳健发展。第三,落实内控管理是企业遵循资本市场监管的必要条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现代企业想要不断壮大自身的发展规模,就必须持续提升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借助成熟的内控管理经验去满足资本市场的监管要求,从而为打开国际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从企业董事会组建来讲,除了董事会现有的内部董事和股东之外,企业还应该增加独立董事,独立董事成员不应该由内部董事和股东提名,而是在独立董事人才库中挑选,这样既能使独立董事真正独立于企业董事会内部董事和股东之外,又能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决策的客观性和权威性,从而发挥内控管理治理结构的真实作用。从企业内控管理治理结构的下设机构来讲,董事会还应该组建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同时健全董事会与监事会的制衡和协调机制,由董事会负责制定企业战略发展决策,由监事会负责考察企业经营管理措施的合法性和有益性,使企业的运营管理质量获得有力保障;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企业具体的财务、投资、物资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审计工作,审计结果直接呈交给董事会。
在企业内控管理工作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内控管理执行成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级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的高低。基于此,企业在建设内控管理治理结构时,必须深化以人为本的发展精神,重视高级管理人员的选拔和聘任,根据不同岗位的内控管理需求,招聘专业技能和学历对口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同时针对高层管理人员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促使其在内控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与协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提高企业人力资源利用率以及内控管理质量。
首先,从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整体内容来讲,大部分企业现行的内控制度条例都比较粗略,无法为员工实际工作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不但难以保障内控管理质量,还丧失了建设内控管理制度的根本意义。其次,从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制度结构来讲,大多数企业的制度结构都不够完整。比如,企业通常只建立了基本的内控管理制度,而没有增设相对应的风险评估与控制机制、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和考核机制等,一方面给企业生产经营和内控管理埋下了重大的风险隐患,另一方面难以持续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从而无法发挥内控制度的构建有效性,致使企业的运营效率裹足不前。
企业想要高质量、高效率地落实内部控制管理,加深员工对内控制度的认识程度、夯实员工对内控管理的思想认知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就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认识情况而言,相关人员对内控制度认识不透彻的现象普遍存在,缺乏良好的责任意识和内控意识。意识层面的缺失不但降低了人员对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度,还会大幅度降低内部控制管理在企业经营体系中的地位,从而无法发挥内控制度的建设价值,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沦为形式主义。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内控工作进行有效管理,而在内控管理环节,最大的隐患就是内控管理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同时,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同规模、不同成长阶段,所面临的风险也是不同的,小规模企业需要注意质量安全风险、生产风险、市场风险,而大规模企业应将内控关注侧重点放在资金风险、投资风险、管控风险及战略风险等层面。
目前,企业的内控风险控制手段仍旧有待突破,风险控制手段是有效避免内控风险的主要方式,但企业的内控管理手段缺乏标准化模式,也没有形成常态化的风险管控意识,缺乏提高企业内控风险防控能力。同时,在内控管理手段方面,大都以管理内控运营为主,缺乏多元化的内控管理意识,这进一步加大了内控风险隐患。
只有加强内控监督,才能使其他内控机制得到切实的执行,从而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权威性和实效性。但是,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监督机制现状来看,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的最大难点就是内控监督机制不完善。缺乏科学的内控监督机制,一方面会导致企业整体的内部控制管理丧失监督约束力,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环境,另一方面还会造成其他内控机制被架空,员工在实际执行中随意性较强。在这种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质量很难得到保障。
结合先进的管理经验,企业着手建立健全的内控管理工作制度,使内控管理在科学的制度体系下有序开展。首先,企业应该秉承精细化管理的原则,将内控管理的各个流程细化分解,为各部门、各岗位人员制定细致的工作规范,使员工在实际工作中明确权责、有据可依,并逐渐形成统一的内控管理工作标准。其次,在现有的内控管理制度结构中,企业还应该跟进建设相匹配的风险评估与控制机制以及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和考核机制,多角度提升内控管理制度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全方位规避企业的经营风险,持续增强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与责任意识。
针对企业员工对内控管理制度认识不透彻的问题,企业应该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应对,不断提升员工对内控管理制度的认识深度。比如,企业可以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参与内控管理制度的研讨和学习,一方面集思广益、持续完善内控管理制度细则,另一方面还能帮助员工透彻掌握内控管理制度的核心要义,促使员工在实际工作中能有效落实内控管理制度。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将员工每次对内控管理制度的学习情况纳入考核指标,进一步增强员工对内控管理制度的重视程度和执行力度。
完善风险评估对策,通过对风险的计划、分析、识别、评估、预算等流程,为开展内控风险管理做好铺垫工作,包括运用科学的量化风险评估、科学的风险测算、丰富的风险识别工具等方式,确保内控分析管理技术水平的有效提升。再者,还应完善风险监控、分析内控监控、内控测试、内控评价、缺陷管理等机制,在设置不同的健康规则的情况下,从多元化角度帮助企业进行全过程的风险监测。此外,还应构建领导视图,在系统提供风险预警舱、风险价值地图、风险分布图、风险分析图的基础上,可以帮助企业决策者分析内控风险。
其一,秉承由内部发展到外部的风险管理原则开展管理,包括向产业链、向下游企业、向国际方面拓展的方式进行内控风险管理。其二,强调决策层的支持与参与,从而完成由运营线战略的内控管理转换。其三,完成内控风险的定性到定量的转换,建立企业内部风险数据库,以数字化的方式管理企业内控风险。其四,强化信息化内控风险管理意识,完成由人控向机控的转换,以此确保执行,并降低管控成本。其五,完成防范回避向管理利用的转变,应善于在风险中发现发展机遇,提高风险的把控及转换能力。
企业在建设内控管理制度体系时,必须将内控监督机制的构建和优化放在首要位置。一方面确保其他内控管理机制有效落实,另一方面能提高内控管理制度体系的监督约束力,从而实现理想的内控管理目标。比如,企业在建立健全内控监督制度的同时,还应该适当提高监事会与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内控治理结构中的地位,使这两个机构的监督职权得以充分发挥,从而营造公正公开、严明有序的内控管理氛围,助推企业和谐稳健运营。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体系中的每一项机制,都要切实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全过程;如果只重视制度建设,而忽略了制度执行,那么以内控管理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将是不现实的。基于此,企业在加强内控管理过程中,应该把握内控管理制度的建设重点,着手构建有效的内控考核与评价机制,其具体的工作流程有成立评价小组、制定评价计划、实施评价、编写评价报告、上报评价结果以及考核奖惩等。这一方面可以弥补内控管理制度体系中存在的缺陷,确保内控管理在企业中常态化实行,另一方面能将员工的切身利益与内部控制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提升员工执行内控管理制度和决策的积极性,从而显著增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质量。
总而言之,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对于现代企业创新发展具有非凡的战略意义,同时是企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满足资本市场监管要求的必要条件。基于此,企业应该将优化内部控制管理模式作为现阶段的首要任务,通过构建内控管理治理结构以及内控管理制度体系等途径,强化内控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提升内控管理的执行效率,从而收获丰硕的管理成果、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