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弇山园看明代文人的园林生活

2020-11-27 15:37:13郭润滋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上海200306
流行色 2020年6期
关键词:山园园主文士

郭润滋(上海大学 上海电影学院,上海 200306)

作为一种美的重要表现形式,从古到今,色彩美影响和感染着人的自身身体健康、思想思维方式、个体行为情绪等方方面。纵观以往中国学者对园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从史学、中国美学思想的角度进行分析,近年来学者们打破陈规,将园林的研究视角扩大化,从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等角度进行探究。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文人园林,从社会学、色彩学的角度出发,将视角集中于文人王世贞在弇山园的社交活动,分析王世贞在园林中的雅集与交游、闲雅与退隐、品味与展示等活动,进而深究明代文人园林生活的社会性,并反思文士阶层在园林中的审美情趣。

一、文人山水:园主王世贞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自号弇州山人。出生于太仓的仕宦家庭,太仓靠近明代的文化中心——苏州。王在太仓营建了离薋园和弇山园,王世贞的一生曾游览过众多园林,并撰写了大量关于园林的学术著作,他编著的《古今名园墅编》辑录了历代园林的诗文,可惜未能传世,仅留下一篇序。其筑园理念与后来计成的《园冶》有很多相似之处。由此可见,王世贞既是一个园林鉴赏家又是一个园林理论家,他的园林思想上也为后世产生了影响。

王世贞曾在《太仓诸园小记》中记载到“今世贵富之家往往藏镪至巨万而匿其名,不肯问居第。有取第者,不复能问园。而间有一问园者,亦多以润屋之久溢而及之。独余癖迂,计必先园而后居第,以为居第足以适吾体,而不能适吾耳目,其便私之一身及子孙而不及人。”王世贞认为,富贵之家应该以造园为第一位,其后是建造住宅,因为住宅只能“适吾体”和“其便私之一身及子孙而不及人”。而造园既可以“适吾耳目”,还可以便及于人。王世贞曾游览过众多园林,并亲自参与设计建造了离薋园和弇山园,既是他的生活居所,又是他赏心悦目、寄托情怀的精神家园。

二、明代文人生活的社会性

园林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空间形态,从最初形而上的神灵空间走向如今的公共娱乐休闲空间,园林社会属性的嬗变与所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联。明代的园林带有两个性质,一是满足世俗大众娱乐性的低层次的公共空间,二是满足文士阶层雅集、品味的高层次的私密空间。园林的这两种矛盾空间性质与这个时代人们的社交、品味、消费、审美、休闲方式……息息相关,这构成了园林艺术与社会性研究的基本逻辑。透过王世贞在弇山园生活的社会性,可以使我们反思明代文人在园林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精神。

1.从私人性走向开放性

明代园林由私人性走向开放性与当时旅游活动的兴盛有关。明代消费社会的影响下,促进了旅游活动的兴盛,旅游活动从上层阶级逐步渗透到大众的消费文化,早在南宋时期的画家宗炳就曾多次远游,后因年老体弱回到江陵老家。叹息道:“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他将曾经游览过的山水画挂在墙上,躺在床上就可以观赏神游。旅游风气的盛行促使大众阶层的审美和消费品味的提升。旅游活动除了城市、庙会、节庆和名山景点外,园林的开放也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旅游场所。私家园林的开放性特征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宋代洛阳的私家名园(如司马光的独乐园)每至春赏时节便纷纷打开园门供市民游览,邵雍记载道:“洛下园池不闭门,洞天休用别寻春。弇山园以山水花木之胜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赏,游客的增多提升了弇山园的名气。但游客增多的同时,为弇山园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王世贞在《弇山园记》写道:“守相达官,干旄过从,势不可却,摄衣冠而从之,呵殿之声,风景为杀。性畏烹宰,盘筵饾饤,竟夕不休。此吾居园之苦也。” “畏客之馀,辄闯入其中,以息躁汰浊而已,不能遍翻阅也。”

私家园林的开放,从大众市民的角度来看是大众消费水平的提升,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为大众旅游提供了更多的公共空间;从园主人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为园林提升了名气,另一方面提高了园主人的社会声望,园林的开放也体现了园主炫耀自身品味和地位的一种方式。

2.雅集与交游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多喜雅集、诗酒唱和谈古论今,早在《诗经·小雅·鹿鸣》中就有论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园林作为文人雅士的雅集之地自古传之。到明代,弇山园是雅集社交活动的代表性文人园林。弇山园是王世贞在官场失意后回到故乡营建的私家园林,更多的反映了他将世俗的苦闷寄托园林的心灵慰藉,取一方幽静之处与志同道合的朋友雅集、交游的社交场所。王世贞经常和白居易的履道坊宅园相提并论,王世贞的弇山园和白居易的履道坊宅园有着共同的功能就是雅集、交游,他也常在弇山园中宴请志同道合的朋友。“客来见世贞者,世贞皆款之弇园中”王世贞和朋友在弇山园的雅集活动内容除了游园赏景、对酒诗歌、品评鉴赏,还有对学术和当下时政的探讨。

在明代又出现了与文人园林并行发展的徽商园林。徽商园林的园主人与文人园林的园主人身份不同,在园林中的社会活动也有些明显的区别,徽商园林主要是满足园主的社交应酬,通过园林提高身份、彰显财富、攀结权贵、附庸风雅。徽商园林的世俗和奢侈风气与文人园林的审美情趣完全不同。王世贞在弇山园的雅集与交游活动区别于当时的徽商园林,雅与俗的对比体现了文士阶层更高的审美趣味。

3.闲雅与退隐

园林相对于室内而言,是一个较为开放的公共空间;相对于公共场所而言,又是一个较为私密的隐蔽空间。这种介于私密与公共的模糊的空间性质,使人们深处园林之中既可畅怀放达又可得到心灵的休憩。园林是文人修身养性、除涤俗念、回归本性的精神乐园,宋代苏舜钦被贬后,退隐到苏州建造了沧浪亭,并在《沧浪亭记》中写到:“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沧浪亭使苏舜钦忘记了官场的荣辱和锱铢利害,在园林中获得真正的趣味和审美体验。白乐天在庐山草堂,发出感慨:“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表达了他流谪江州后闲雅与退隐之情,他在庐山草堂身心畅游,悠然自得,将自己的情思寄托于园林。

王世贞筑造弇山园旨在为自己寻找一处寄身栖息之所“吾且一寓目而过之,而况区区数十亩宫也。且吾向者,有百乐不能胜一苦。而今者幸而并,所谓苦与乐而尽付之乌有之乡,我又何系也。夫山河大地,皆幻也。吾姑以幻语志吾幻而已。” 王世贞认为山河大地皆是幻相,弇山是神仙之境、乌有之乡,凡人又岂能居之,只能将自己的情思寄托于自己筑造的弇山园中“以吾语志吾幻”,这也表明了他晚年对释家思想的认知和领悟。

所以,在王世贞的心中,一个理想的居住环境定是要与周边的环境紧密结合的。自然环境与居室建筑巧妙结合,人、住宅与自然宇宙浑然一体,给人另一种生活美学的感受。由此可见,王世贞正是希望通过对这种理想生活环境的追求,寻得一种审美的超脱感,进而实现安养身心的目的。

4.品味与展示

造园风尚流行之后便是园主展示自身财力和高雅品味的舞台,何良俊记载“凡家累千金,垣屋稍治,必欲营治一园。若士大夫之家,其力稍赢,尤以此相胜。大略三吴城中,园苑棋置,侵市肆民居大半。”王世贞所营造的园林是一个高雅的园林,是文士精英阶层追求“与俗有别”的雅文化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文士阶层展示自身财力和品味的有效途径。“筑园之风所以历经明清二代不衰,究其原因,就像《五杂俎》所云,园林是致仕缙绅‘以明得志’之作,也就是为了显示自已的财力和成就。然而一旦相习成风之后,便形成彼此争胜的景象。”以下通过弇山园中的的奇花异草、假山叠石和古玩书画收藏来探究当时以王世贞为代表的明代文士阶层在园林中的生活面貌和设计布局,与明代文士阶层的审美情趣。

王世贞借弇山园这个舞台展示以上珍稀的植物品种、罕见的奇石和名贵的古玩收藏以彰显自己的品味和财力。弇山园的社会功能建构了园主王世贞的社会声望,奇花异草、假山叠石和古玩书画收藏是他有别于普通大众和徽商高雅品味的象征性符号亦是他展示自己园林品味价值的一种重要途径。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自然色和人工色的分析入手,以明代造园风尚为背景,以文人王世贞的弇山园为例,探讨了明代文人园林生活的社会性和“流行色”。明代中期以后,文人园林的空间性质和功能发生了转变。当我们把园林放置在历史的脉络中,就会发现园林的发展历程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此时出现的文人园林是社会风尚的产物,园林成为符号性的象征。由此,文士阶层为了满足自身的社会功能,而引领风尚、展示品味、炫耀财富。从王世贞对弇山园的择址我们可以看出明代文士阶层追求享乐主义生活但又拒绝退隐山居,向往自由和闲雅但又拒绝与世俗断绝联系;弇山园从私人性走向开放性,表明了园林已不仅仅是文士阶层独善其身的私人场所,而渐渐地倾向于普通市民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文人园林的空间规模也发生了转化,这与国家政策及园主的财力相关,园林走向“芥子纳须弥”的空间模式,园林的造景要素成为具有符号性的自然景观。奇花异草的盆景是自然的花木,假山叠石模拟自然中的山峦叠嶂,亭台楼阁是家居生活中主要建筑物的符号化象征,水池溪流是大自然江河湖泊的微缩符号。所以,弇山园中基本造景要素的建构使生活在园林中的王世贞,足不出户就可以与友人游览一个虚幻的自然境象。此外,透过王世贞的弇山园我们可以看出明代文人园林的社会性,此时的文人园林不但是文士阶层物质生活所需和精神寄托之所,亦是文人对“雅”生活追求的身份地位的象征。

猜你喜欢
山园园主文士
难忘的弁山园之游
王世贞和弇山园
现代苏州(2023年9期)2023-05-30 01:15:14
论玉山雅集与元后期文士群体的追求
桂林师范大学与桂林王城、雁山园
文史春秋(2017年10期)2017-11-29 01:31:40
臻于“纯粹”的布衣文士:洛地先生
中华戏曲(2017年1期)2017-02-16 07:10:50
清代布衣文士蒋德诗文辑
春游弇山园
还原
北朝文士温子升的评价问题
生活的三个秘密
中外文摘(2009年20期)2009-11-13 0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