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空间联系与地缘关系的匹配研究

2020-11-26 07:08梁绮琪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主体

喻 锋, 梁绮琪

在城市群经济社会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按照一般的城市发展规律,城市群间要素流动越频繁,城市间的互动和联系愈紧密。因此,合理判断城市间关系,做出正确的城市发展决策,符合城市发展的利益。在湾区经济形态逐渐成为全球经济重要增长极的背景下,内地与港澳的合作进行了战略升位,2017年共同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根据协议和纲要内容,粤港澳大湾区将以世界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进行发展,未来的大湾区将会是一个在新型合作机制下具有活力、宜居宜业宜游、科创实力雄厚的深度合作示范区,为“一带一路”建设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推动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

在既有研究中,学者们采用经济学和地理学等学科方法,研究城市之间空间经济联系和地缘经济关系,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分析匹配性逐渐成为一种趋势。阿德安认为两地形成互补性地缘经济关系的原因是,经过对外经济联系的改善,专业化产业分工成熟,因而对外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产生依存关系(1)SMITH A. Europe and an inter-dependent world: uneven geo-economic and geo-political developments[J]. European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2013(1):3-13.;刘荣增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欧氏距离模型对河南省与其他省、市、自治区的省际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状况进行匹配分析(2)刘荣增.河南省际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7(2):22-30.;徐茜则对浙江省外联经济量与地缘经济关系进行匹配分析,归纳“经济联系—地缘经济关系”类型,提出经济合作策略建议(3)徐茜.省际外联经济量与地缘经济关系的匹配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0,30(4):542—546.;张怀志对滇中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度与地缘经济关系进行匹配,归纳三类“经济联系——地缘经济关系”类型,提出加强合作建议(4)张怀志,武友德,王源昌,等.滇中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2):16-19.。

当前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明确湾区各主体的空间经济联系度和地缘经济关系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利用引力模型和欧氏距离公式,分析从2010—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及其匹配状况,以广州和香港为例进行研究,为湾区未来融合式发展提供建议。

一、 研究模型与数据

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从量的维度,衡量城市群内不同城市发展要素间的流动作用,其强度反映着城市群相互协作能力的大小,能够反映城市群整体的发展水平(5)唐朝生,芦佩,樊少云,等.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研究——基于修正引力模型[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8(6):80-87.,其测算多选择区域人口要素、经济发展要素、时间距离等指标构建引力模型。城市群地缘经济关系从质的维度,通过指标选取和数据计算,确定城市间是竞争关系或是合作关系及其程度,弥补空间经济联系测量中存在的缺陷,从而更好地发现不同城市的比较优势,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依据。城市的定位是否准确、城市的发展战略是否合理事关区域内协调发展程度,因此为了更好地为战略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本研究聚焦地缘经济关系与空间经济联系度的匹配,以期避免出现内部恶性竞争,凸显合作重点。

(一) 空间经济联系度的测量

经济动力学认为,万有引力原理也可以用于解释城市空间联系,两城市间的空间经济联系度与城市规模存在正相关关系,与两城市间距离的平方存在负相关关系。在城市间距离衰减效应和空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常以引力模型作为测量工具,以城市相互作用强度值的大小量化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强弱。相互作用强度值的大小既能反映某一城市对其他城市的影响力,也能反映该城市接受其他城市影响作用的强弱(6)刘润东,林涛.基于空间联系与地缘关系匹配的湖北恩施州发展策略[J].中国经贸导刊,2018(35):31-33.。常用的引力模型如下:

(1)

(2)

其中Rij为经济相关量,F为隶属度,Vi、Vj分别代表i、j城市的市辖区GDP水平,Dij代表i、j城市间市政府公路交通距离、Pi、Pj分别代表i、j城市的市辖区人口。

(二) 地缘经济关系的测量

基于空间的地缘关系研究以目标区域及其辐射区域中的要素流动和联系为对象,能够阐释要素流动和配置有效性的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主要分为互补型和竞争型。城市间能够默契地在发展中达成合作、互惠、共赢效果,可被视为互补型地缘经济关系;城市间因要素流动受阻、要素配置不合理,导致城市间发展出现经济结构雷同和产业形态类似的状况,可视为竞争型地缘关系(7)邴綨纶,毛艳华.港澳台与广东省地缘经济关系匹配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7(4):27-29.。多元统计分析中的欧氏距离法通常被用作测量地缘经济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开发地缘经济关系指数用以表示地缘经济关系中的互补与竞争状态。运用欧氏距离法测量地缘经济关系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选取评价指标。通常来说,资源和要素的流动方向是由相对丰富城市向相对稀缺城市进行流动,消费品、劳动力和资金等则是以生产效率的高低来决定其流动方向。地缘经济关系测算的正是这种以要素和消费品等流动使城市间出现竞合关系的方向性。

不同学者对于地缘经济关系测量的指标选取也有所不同,许露元选择某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某地GDP比值、某地区工资总额占某地GDP比值、某地区第一产业地区增加值占该地区第二产业地区增加值的比重为测量指标(8)许露元,邬丽萍.北部湾城市群各城市的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J].城市问题,2016(10):59-64.;夏永祥选择某地区固定资产总额占该地区当年生产总值比值、某地区二、三产业产值之和占该地区当年生产总值比值、某地区农业总产值占该地区工业总产值比值为测量指标(9)夏永祥,曹玉华.地缘经济视角下的南京都市圈城市空间经济联系研究[J].领导之友,2017(1):18-25.。根据上述学者对评价指标的选取,同时考虑到粤港澳大湾区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和可得性,本研究选用X、Y、Z3个综合性指标来反映资源与产品的流动问题,其中X为某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该地区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Y为某地区劳动报酬总额占该地区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Z为某地区零售额占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X代表资金的稀缺程度或投资灵活性的高低,X数值越大则代表该城市的资金相对越充足或投资灵活性越低;Y代表劳动效率的高低,能科学地反映劳动效率的实际状况;Z代表一定时期内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反映家庭购买力水平和零售行业状况,Z值越大代表社会购买力越强,向其他城市流动的能力也越强。

2. 指标标准化。本研究采用标准化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以消除不同量纲对数据及评价结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X、Y、Z做无量纲化处理。公式如下:

(3)

3. 欧式距离测度。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后,可用于计算欧氏距离。设X、Y、Z的标准值分别为X′、Y′、Z′,测算公式如下:

(4)

其中i表示为不同城市设定的序号。

(三) 数据

本研究从大湾区11个主体的统计年鉴和澳门统计暨普查局“粤港澳大湾区”专题网页中获取粤港澳大湾区内11个主体的GDP水平、人口规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劳动报酬和零售额等数据,以各主体汽车站间距离作为各主体间的距离,对粤港澳大湾区各主体地缘经济匹配做测算。

二、 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经济联系度测量结果及分析

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广州和香港为例进行分析。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定位,广州和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中的两个核心城市,其中广州是国家五大中心城市、广东省省会城市,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发挥着综合性门户城市的作用;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是国际四大金融中心之一,第三产业高度发达,是粤港澳大湾区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桥梁,对它们进行研究可为大湾区内其他城市的发展提供参考。

将测量所得空间经济联系度数据代入公式后,可得到2010—2016年(12)考虑到粤港澳大湾区地域统计口径的差异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收集了2010—2016年的研究数据。在这个时间段内,粤港澳大湾区各主体间签署了多项主体间合作协议,探索大湾区次区域合作的广东自贸区三大片区也先后落地,从而为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供了实践基础和地方性经验。广州和香港与大湾区各主体的空间经济联系度。

表1 广州市与大湾区各主体空间经济联系度

香港空间经济联系度如表2所示,结合上文划分标准可以得到:香港与深圳市的经济联系处于“很强联系”的区间;与广州市和东莞市的经济联系处于“较强联系”的区间,但近年来有下降的趋势;与湾区内其他主体的经济联系则处于“一般联系”和“较弱联系”区间,空间经济联系度同样呈现小幅下降。香港与深圳一衣带水,唇齿相依,自改革开放以来,港深两地合作日益紧密,通过签署《深港两地政府合作备忘录》《“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等,带动彼此经济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有三个独立的关税区、两种政治经济制度,香港与大湾区内城市在就业、医疗、交通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空间经济联系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表2 香港与大湾区各主体空间经济联系度

为了明确各主体在大湾区中的联系作用的强弱,本文根据2010年和2016年大湾区内各主体空间经济联系度占比得到图1和图2。通过对比可知,从总体来说,大湾区内各主体空间经济联系度占比较为稳定,变化幅度不大,对于城市长

图1 2010年大湾区各主体空间经济联系度比重变动情况

图2 2016年大湾区各主体空间经济联系度比重变动情况

期规划的实施来说具有可持续性。其中广州、深圳空间经济联系度比重上升,可以看出在大湾区内广州和深圳对其他主体的经济辐射较强,未来大湾区内规划可利用广州和深圳的龙头优势带动其他主体的发展;佛山和东莞空间经济联系度比重下滑,其余主体占比均较为稳定。

为进一步探究大湾区内各主体空间经济联系的作用,本文对2010—2016年大湾区所有主体的空间经济联系度占比进行计算,如表3所示。从总体来说,广州和深圳在大湾区中空间经济联系度占比较高且有持续上升的趋势;佛山空间经济联系度占比在大湾区内列第二梯队,占比有所波动;珠海、香港和澳门在大湾区内空间经济联系度比重位于第三梯队,珠海有上升趋势,港澳比重下滑;东莞是剩余城市中经济联系比重最高的城市,近年来有下滑的趋势,剩余主体空间经济联系度占比较小,比重变动程度较平稳。在大湾区建设中,湾区内各主体经济发展基础不同,龙头城市应利用其自身的经济联系作用,积极联系目前发展基础较弱的城市,破除领头城市和后进城市间经济联系障碍,努力实现大湾区内主体分工合作,形成产业协同效应,共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三、 粤港澳大湾区地缘经济关系测量结果及分析

基于欧式距离测算,可得到广州与大湾区各主体地缘经济关系如下页表4所示,根据上文划分标准得到:广州市与佛山市、东莞市和中山市的地缘经济关系处于“竞争很强”区间,近年来城市间竞争强度有增强的趋势;广州市与香港和澳门的地缘经济关系处于“互补很强”区间,其中来自香港的互补作用增强,来自澳门的互补作用减弱;广州市和深圳市、珠海市、江门市等城市间地缘经济关系存在竞争和互补互相博弈状态,方向性尚不确定。

表4 广州与大湾区各主体地缘经济关系

香港地缘经济关系如表5所示,根据上文划分标准得到:香港与澳门的地缘经济关系处于“竞争很强”区间,近年来竞争有相对下降的趋势,港澳经济发展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产业结构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经济发展有竞争性;香港与深圳市的地缘经济关系从“竞合区间”转向“竞争较强”区间,逐渐呈现竞争状态,说明深圳市经济发展从最初的追赶,发展到能与香港对标,成为区域内又一龙头城市;香港与珠海市、江门市和肇庆市的地缘经济关系处于 “互补较强”区间,江门市和肇庆市经济发展水平在大湾区内城市中排名相对靠后,特别第三产业发展与领头城市有差距,而香港第三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位大湾区之首,因此二者具有强互补性;香港与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东莞市、中山市和惠州市的地缘经济关系存在互补和竞争的博弈,方向性尚不确定,说明城市间经济发展有类似,没有形成明显的互补或竞争,未来区域内须明确湾区内各主体的发展定位,加强统筹协调。

表5 香港与大湾区各主体地缘经济关系

续表

为了进一步探究大湾区各主体地缘经济关系变动以及对大湾区的竞争和互补作用,本文集结2010—2016年大湾区各主体地缘经济关系指数,并用均值法得到该城市当年在大湾区各主体中的地缘经济指数的均值,如表6所示。2010—2016年间香港和澳门的地缘经济关系数值均为正值,表明两地在大湾区中总体处于“互补”区间内,港澳第三产业比重和水平远高于湾区内珠三角城市,因此相较于湾区中的内地城市有明显的互补作用;佛山市和中山市的地缘经济关系数值均为负值,表明两地在湾区内总体处于“竞争”区间内,两个城市相较于湾区内其他城市的经济发展的定位有重复,与其他城市存在一定的竞争;肇庆市、江门市和珠海市的地缘经济关系为正值,表明该三个主体在大湾区中总体处于“互补”区间内;其余城市的地缘经济关系均属于竞合状态,在大湾区的竞争与互补没有明确的指向性。

表6 2010—2016年大湾区各主体地缘经济关系均值变动

四、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的交互分析

为进一步探究广州和香港两个主体的城市间关系强度和方向的整体情况,本文把2010—2016年这两个主体在大湾区中的空间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进行集结,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把匹配结果划分为五类。第一,很好:强、较强经济联系与强、较强互补关系匹配型;第二,较好:一般、较弱经济联系与强、较强互补关系匹配型;第三,较差:一般、较弱经济联系与强、较强竞争关系匹配型;第四,很差:强、较强经济联系与强、较强竞争关系匹配型;第五,中性:其余各种匹配关系。通过上文对广州和香港基于2010—2016年占大湾区空间经济联系度比重和地缘经济关系均值的测算,匹配结果如表7所示。总体来说,广州在空间经济关系与地缘经济指数匹配中为中性状态,其与其他主体经济联系度较高,但竞争与互补并存,关系不确定,在大多数年份中相对偏向于互补,趋势并不明显,说明广州市在大湾区内城市定位还不够明确,虽拥有广阔的珠三角腹地,同时面朝港澳,却没能发挥龙头城市的带头作用,未来须针对大湾区发展需求,盘活内部和外部资源,调节自身发展方向,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

香港与大湾区各主体地缘经济关系匹配度为较好状态,空间经济联系度较高并随着年份的推移互补状态越来越明显,凸显出香港与湾区内部各主体的差异化。这也正是大湾区发展的优势所在,香港是全球金融中心、国际自由港口,国际化和自由化程度较高,大湾区应将香港的优势作为发展的引擎,发挥大湾区各主体各自的优势从而实现协作共赢,同时大湾区内各主体的发展也为香港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表7 2010—2016年广州与香港空间经济联系度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结果

根据上文对大湾区内空间经济联系度与地缘经济关系指数的测量,本文选取2010年和2016年大湾区内各主体空间经济联系度和地缘经济关系值进行匹配。由于两组数据的量纲不一致,本文尝试对匹配方法进行优化,对两组数据运用Z-score法实现无量纲化,得到2010年和2016年大湾区空间经济联系度和地缘经济关系指数匹配图,如图3和图4所示。香港在大湾区中空间经济度强,与其他主体有很强的互补作用,且2010年和2016年的水平变化不大;澳门在大湾区中空间经济联系度减弱,对大湾区的互补作用逐渐转变为竞争作用;广州、深圳、佛山和珠海属于大湾区珠三角核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匹配情况较为稳定,具有较强联系度,在大湾区中更多体现为竞争作用,其中广州空间经济联系度最强,深圳、佛山和珠海次之;惠州、江门、东莞和中山属于珠三角地区的非核心城市,在大湾区中空间经济联系度较弱,在2016年其联系度更有轻微的减弱,在大湾区中体现为竞争作用;肇庆属于珠三角地区的外围城市,在大湾区中经济联系最弱,在2016年中经济联系度减弱,对大湾区有互补作用且互补作用加强。

图3 2010年大湾区空间经济联系度和地缘经济关系匹配情况

图4 2016年大湾区空间经济联系度和地缘经济关系匹配情况

五、 结语

在对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经济联系度和地缘经济关系指数匹配量化测算的基础上,本研究发现广州和深圳在大湾区内空间经济联系度增强,香港和澳门空间经济联系度下降;香港和澳门在大湾区内更多地起到互补作用,广州和深圳对大湾区的竞争和互补作用不明确。香港在大湾区中保持强联系、强互补状态,珠三角核心城市中广州、深圳、佛山和珠海保持强联系、强竞争状态,珠三角非核心城市中,惠州、江门、中山和东莞维持在弱联系、强竞争状态,珠三角外围城市肇庆表现为弱联系、强互补状态。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各城市间需形成发展共识,通过对红海市场的深耕、蓝海市场的开拓做大“蛋糕”,同时区域内各种要素需进行合理配置,从而提高整个区域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总之,粤港澳大湾区中各个主体在基本固定区间内,体现为走向各自独立的路线,不利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统筹协调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须落实新发展理念,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深化改革开放的“排头兵”,需构建并完善湾区内政府间区域协调发展,在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推动大湾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从制度、行政和文化等层面消除主体间隔阂,整合不同区域的资源,明确各自的分工与合作,发挥四大中心主体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支持重要节点城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主体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