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怡 昆山高新区翰林幼儿园
为推动我国幼儿教育的高层次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条例规章制度以推动其顺畅发展,其中指出要以最大投入推动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而在幼儿园区域材料投放中,如何有效的推动材料投放的层次与适宜度是需要关注的焦点。
以S 幼儿园区域材料投放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其材料投放的种类,来源,层次等内容,并对幼儿进行简单的口头调查问卷以及对幼儿教师进行访谈,得出最终的研究结果。
1.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文研究目的与内容,制定了适合幼儿认知水平的调查问卷,适宜性调查上主要对发展较为成熟的50 名大班幼儿进行调查,层次性与可探究性上则分别对大、中、小各50 名幼儿进行调查,通过口头调查问卷记录幼儿回答,分析幼儿对材料的认知与使用情况。对幼儿口头调查问卷的回收率为100%。
2.访谈法
除了解幼儿的观点之外,为使本文的论证更为合理全面,对幼儿园教师进行随机采访,从而以教师的角度出发分析教师对材料的认知以及对幼儿使用材料的现状进行更好解说。
1.在幼儿操作区域材料的积极性的调查中发现经常操作材料的幼儿有28 人,占56%,有时候操作,但要看情况的幼儿有6 人,占比12%,不经常操作的幼儿有16 人,占比32%。
2.在幼儿操作材料的自主性的调查中发现老师要求操作的幼儿有15人,占比31%,父母要求操作的有16 人,占比32%,自己喜欢操作的有19人,占比38%。
3.所谓适宜性是指幼儿材料的投放应当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才能保证幼儿在材料使用时以更积极和自主的行为投入。第一,发现S 幼儿园区域材料的种类较为丰富,但并非所有的材料种类都能够适应幼儿的发展水平。通过对教师的随机采访发现当前幼儿园更倾向于购买成品材料,虽然每种材料的样式都能精致,但超过三分之一的幼儿并未仔细的对材料进行探究,而只是随意的操作一下。
1.在幼儿是否会使用材料的调查中发现大班会操作与不会操作的幼儿人数分别为3 和47;中班为5 和45;小班为10 和40。
2.在幼儿使用材料的过程中是否需要老师帮助的调查中,我发现大班幼儿经常需要,偶尔需要和不需要的人数分别为3,20 和27;中班分别为5,21 和24;小班分别为10,19 和21。
3.通过对教师的随机采访发现教师普遍认为应当选择简单易操作的材料,再逐渐适当增加材料的难度。但在调查中发现S 幼儿园在材料投放中大多数幼儿都能够自主操作,不需要教师的帮助,可以认为即便是较低认知水平的幼儿在材料的操作上也很少存在难点。
1.在幼儿对区域活动中的所有材料认知情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班幼儿对于材料都认识、大部分认识和大部分都不认识的人数分别为7、40 和3;中班幼儿分别为5,34 和27;小班幼儿分别为3,20和27。
2.在未开展区域活动课程时材料是否对幼儿开放情况的调查中,我发现大班幼儿认为开放,不开放和没注意的人数分别为1,40 和9;中班幼儿分别为5,31 和14;小班幼儿分别为10,29 和11。
3.根据调查可以发现S 幼儿园材料的可探究性较高,各种材料的种类以及数量充足。但是可以发现部分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在讲解完使用材料的基本点之后不能统筹兼顾幼儿的操作行为。对于低年级的幼儿来说,对于材料的认知处于初级阶段甚至完全不认识,虽然倡导在活动中给予幼儿更多的自主性但是不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也会使幼儿丧失兴趣。
材料趣味性的缺乏首先在于制作材料的工具较为传统,仅仅只有以黏土为主的材料,而创新性的譬如塑料、纸带等材料的种类较少。在使用材料的过程中虽然不会存在困难,但也很难促进其思维水平的发散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且会使幼儿缺失趣味性。
幼儿园在材料的投放中容易重视其目的而忽视材料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适宜性。部分材料的投放过于简单,不能有效的推动低年级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譬如益智区的积木对于低年级的幼儿来说操作难度适宜,但对于高年级幼儿来说不存在难度,无法从操作中获取自我成功的价值感,从而会失去对材料操作的兴趣。
材料的更新频率同样也是能够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对教师的随机访谈中发现,教师们认为采买材料是一件较为繁杂的工作,而制作材料更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情,因此采买材料的频率较低,制作材料的次数则更少。这种情况下导致材料的更新速度较慢,幼儿在掌握材料使用方法之后面临没有新材料的困境,导致幼儿对材料的关注度下降。
通过对S 幼儿园幼儿口头调查以及教师的随机访谈对该园幼儿区域材料投放现状进行调查,发现虽然该幼儿园材料种类较多,但并不适宜所有年龄阶层幼儿的认知水平,材料的操作较为简单,幼儿在成功操作之后容易失去再次操作的兴趣,材料之间的联系度不强。认为幼儿园应当注重材料的层次性并且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幼儿园在区域材料投放过程中应当选择幼儿更感兴趣的材料,以及注重材料的使用难易程度,明确不同区域的界限感,才能使区域材料发挥促进幼儿思维发展与认知水平提升的效用,为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