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辉
(浙江省浦江县白马镇初级中学 浙江 浦江 322200)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笔者所在学校乃是一所农村初中,外来务工子弟和本地就读生各占一半,但两种生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家长都忙于工作而疏于对孩子学习的关注和交流,音乐素养的培养更是少之又少。加之小学阶段音乐课堂教学的落实情况堪忧,新课程制定的相关要求基本落空,使得他们在音乐素养方面存在薄弱问题,给接下来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挑战。《音乐新课程标准》正是在这方面给我们以指引,为我们的教学指准了方向。为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致力于探究既触动学生内心,给予其人生智慧,又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彰显音乐学科的特色与魅力的教学方式,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音乐与生活有着广泛的、密切的联系,深刻的影响着人的全面发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突出音乐与日常生活实践中的联系,凸显出学生审美能力、积极参与、音乐实践和创造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并将道德品质置于重要地位。让音乐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思维特征相结合,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需求,将课堂回归生活,基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如在教授《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一课时,笔者以学生的生活阅历作为学习起点,让学生回想:你在与老师的交往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些场景?在那些场景中老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通过经验分享,在课前营造念师恩的氛围,让学生懂得老师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感悟自己与老师间真挚的师生情谊。借此来学习和体会歌曲,寓德于乐;在创造模块:笔者设计了情景剧表演教学环节,请学生根据事先准备的剧本进行角色扮演。剧本主要是由“汶川地震幸存女孩唐紫寒做老师”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5·12汶川地震”时,唐紫寒在北川上学,她的班主任得知还有学生待在教室内,就义无反顾的冲进教室救出她和她的同学,但她自己却失去了生命。唐紫寒说要继承班主任遗志,像老师那样保护好所有学生,而长大后的她真的实现了这一理想。通过情景剧,引发学生更好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从而更好地演绎歌曲。
音乐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如果没有传承,会随着拥有它、使用它、擅长它的特定人群的放弃、遗失而消亡。值得庆幸的是在我们的教材中选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音乐,让音乐类的非遗文化项目走进了课堂,让那些“不受人欢迎”的民歌、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戏曲音乐、曲艺艺术走进了课堂。让音乐课堂教学成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通过课堂教学,让更多的人喜欢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映入学生内心,让它生根、开花、结果,让学生成为有文化自信的中国人。
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雪域天音》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收集一些与藏族有关的知识、文化等,从藏族民族风情到艺术风格、特色,将这些内容用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制作成课件,供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多方面了解藏族的文化,拓展他们的视野,激起学生对藏族音乐的探索欲望和学习热情,为这个单元的教学奠定基础。
真正的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歌曲的演唱,更是一种思想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只有当学生真正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得出的结论才能被他们自身所接受,也是最有价值的。
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国乐飘香》第二课时欣赏《欢乐歌》的教学设计片段:
(1)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部作品,请同学们欣赏,并思考它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初听《欢乐歌》)。生回答:……
(2)师:听得真仔细!接下来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来熟悉一下其中的一些乐器。(播放相关乐器的演奏视频)请同学们说说它们的特征。
师:在这些乐器中,你们知道哪些乐器属于“丝”?哪些乐器属于“竹”?生回答:……展示乐器,邀请学生上来试奏乐器。
(3)师:小结乐器特征。并简单介绍江南丝竹及其发展史。演奏江南丝竹的乐队主要包括:“丝”一般指二胡、琵琶、扬琴等为代表的乐器,“竹”是指以笛子、箫、笙等为代表的乐器,还有一些如鼓、板鼓、碰铃等乐器为它伴奏。古人云:“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被称为中国式的“轻音乐、室内乐”。下面咱们再来欣赏《欢乐歌》,体验这些乐器组合产生的美妙音乐!(再听乐曲)
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音乐教学的根本在于审美能力的培养,在于情感态度行为的表现,在于人生观价值观培育,从而影响人的德行与人格。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只有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本真,以经典传承润心灵,以理性开拓思维,以诗意彰显灵魂,积极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传统音乐文化和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寓德于乐,深化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