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伟
21世纪,信息技术得到空前发展,各类新型技术为审计工作带来发展机遇及新的风险问题。国内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我国十年间的上市公司总量增长超过3580家,而审计失败的业务项目却比以往增加了6倍左右。2018年,中央重要会议曾明确指出,需要强化对审计的信息化规划构建。基于大数据环境,云计算等计算机技术已然成为审计领域必然引入的部分。
如今,社会整体流通数据量激增,且获取途径较为简单,面对海量的数据,极难快速筛选出有价值的数据。所以,工作者对相关技术运用的熟练程度是会计师事务所产生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团队成员的专业以会计和审计为主,入岗培训一般运用相应的管理系统。若审计工作者未能完全掌握系统的操作程序,则被分析的数据可能缺乏代表性,同时为保证分析质量,仅能聘请其他人士帮忙处理或将数据调整成可应用的格式后,再进入常规操作,而由此形成的风险有前者的数据泄漏以及后者的信息丢失。
有名的四大事务所与我国现有的事务所相比,实际营业资金流入量远远高于后者。相关数据指出,四大事务所的业务收入均超过总收入的60%,最高超过80%;而国内规模较大的事务所,虽然业务收入不断增多,但仍有一段距离。再加上我国事务所总量偏多,即使仅考虑国内市场,竞争压力也是难以想象的,其在资源、技术等层面上,和国际大型事务所有距离[1]。大数据的应用促使数据资料调整保存位置,基本可以由相对偏少的付出,得到较多的信息资源回报,可以合理缩减工作成本,并提升数据处理的准确率,形成的社会影响也会逐渐增强,由此提升竞争的软实力。因此,紧张的市场环境、稳定市场地位应为我国此类事务所需要考量的问题。
大数据技术使海量的审计信息均以电子形式呈现,一旦应用的计算机发生故障或被病毒攻击,其中的数据将面临泄漏及丢失的风险。审计工作涉及的全部信息不可有误差,即使是极小的偏差,都能影响到最终的审计结果,甚至导致处理失败。在信息系统内更改数据较为便利,甚至可以不留记录,形成数据安全隐患。事务所的信息技术至少需和被审计方持平,以此降低信息系统带来风险问题的概率。
强化质量控制的落实效果,需保证筛选数据的价值,借此提升决策的准确性。一方面,审计人员可借助模型验证的方式,判断存在的风险问题,综合掌握被审计方的具体状况,确保前期处理工作的高效性。融合运用模型及大数据处理,找出海量数据中的异常部分,审计工作者则综合个人的理论知识,进一步缩小风险点,发挥预测的作用。预算是保证决策准确的前提,根据预计即将进入的经营阶段,可能会呈现出何种经营状态[2]。审计工作开展期间,工作者一般会以财务报表为依据。受大数据的影响,审计的便利性得到突显,基本的可操行实现强化,再以个人经验及专业知识为参考,提高数据的精确度及形成效率。所以,只有与审计行为相关方具备质量控制能力和足够的关注度,才可提升审计领域的平均高度。另一方面,保证监督行为的持续强化。构建相对独立的监督系统,需要查实被审计方和对应会计师的基本信息,制定的审计规划是否满足被审计方的审计需要,以及被审计方的经营情况等。此外还需对审计程序、复核数据以及取证的合理性等加以监督。
运用NoSQL(非关系型数据库)优化审计程序,基于审计使用大数据的行为特征,发挥其分析效果。常规工作期间,具体处理程序极多,且需消耗大量的时间。大数据背景下的审计程序涉及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各事务所完全可结合审计状况,适当扩展工作广度,由此生成报告数据,结束业务。大数据的加入,使审计工作者得到的材料更为完整,汇总后的数据需筛选出有利用价值的信息。而NoSQL基本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其应用优点主要体现在快速性上,实际的信息处理效率远远高于以往程序。同时能保障工作效率和质量,对控制风险具有较好的效果。借助机器学习打造审计系统,充分发挥机器处理的价值,耗时短可降低人员及时间成本,通过优化处理的便利性,促使工作者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风险防控方面。
工作者是推动审计行为有序完成的基础,事务所需大力培养并吸纳人才。大数据用在审计工作中已经是大势所趋,而人才吸收以及对现有职员的合理培训,对事务所有极为关键的价值,关乎其行业竞争力。事务所的首要任务便是构建薪酬系统,获取掌握大数据技术的审计人才。薪资设置可根据工作性质决定,即固定底薪、高低底薪加提成的组合等,虽计算方式不统一,但会使不同工种的人员得到公平的对待。人才准入需先对其实践经验及学历等实施初步筛选,其中的高端从业者可适当调低底薪,但提成比例可适当提高,参与的具体业务便是其提成薪资组成的模式;而其他工作者可结合当地的平均薪资情况,选用中等底薪加提成或者底薪高但提成少的模式。国内事务所可将国际四大的人才要求略微下调,不仅可以避免发生直接“冲突”,还能满足拥有大数据背景的人才的需要。而现有职工仅能借助培训的方式,提升对大数据技术的掌握程度。
大数据促使证据收集途径拥有调整的机会,完全依靠人力的方式获取审计证据存在滞后性,所以应当积极调整获取途径。首先,事务所在开发系统程序期间,应当保证衔接口径的一致性。此种处理方式可对常规工作行为起规范作用,形成的数据信息均有特定的格式。被审计方在信息保留和高效查询应用方面都具有实际的优化价值。其次,强调数据信息的时效性。需要相关方动态监控数据变化,及时更新数据库,以确保审计数据应用的高效性,及时查询被审计方的财务数据。最后,注会人员应与被审计方建立稳定的联系,确保形成有效的沟通,使审计处理应用的数据真实且完整,实现控制风险系数、下调数据获取的难度。为实现上述的收集方式调整需要,事务所需积极开发大数据系统,确保其能展现的功能贯穿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不仅体现在前期证据收集阶段,还包括后续的处理分析及核查、生成审计报表等[3]。
现代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确实可以提高审计行为的开展效率,而数据之间的衔接效果仍有待强化,换言之,需打造共享的信息平台。此处可参考企业内部财会系统,在完整的财会管理模块下,系统能和其他部门建立稳定的联系。其他部门工作期间产生的财务数据,能直接借助内部系统进行数据传输,节省时间成本。事务所也可以此为参考,在建立内部大数据共享平台的同时,打通与被审计方的线上沟通渠道,省去交通路途的环节,直接完成数据输送。但在此过程中,需要关注数据的安全性,密钥是必不可少的,还应在大数据平台处加设防火墙,及时更新升级,维护平台的稳定性。可适当提升平台的访问承载量,以免遇到业务激增的情况,发生平台崩盘的问题,导致审计业务难以继续推行。
在信息大爆炸的社会形势下,事务所在强调数据材料安全准确的同时,还应注重数据价值的最大化,充分运用大数据,补充现有的审计程序,借助模型验证及监督达到质量控制的效果,完善整体的运转系统,组建复合型的人才团队,防范风险,最终达到审计成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