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贺立秋,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高校资助作为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是促进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为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资助政策的逐步完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稳中求进、狠抓落实,取得了新突破和新进展。然而,受助学生的精神需求的关注度却不够,高校作为育人的重要基地,资助育人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将资助育人工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意义。
高校资助工作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认定、资助体系搭建与政策运用、资助效能发挥三个阶段。在家庭经济困难认定阶段,对受助学生在校消费状况和资金使用去向缺少督查,尤其是对资助帮扶后的教育、引导、评价、考核缺少必要的制度设计与保障措施,“助人”与“育人”被有意或者无意割裂。在资助体系搭建与政策运用阶段,缺少动态化的分析与思考,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是变化发展的,包括“一直贫困、当前贫困但未来不贫困、当前富裕但突发贫困”三种状况。这就要求高校客观、全面、动态地开展经济困难资助工作,把资困助学看成一个不断出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动态过程。在资助效能发挥阶段,资助资金的监督与管理缺乏必要跟踪,资助资金应该用于完成学业需要支付的学杂费、住宿费和必要的生活费,但是,少数受助学生用助学金购置高档物品,请客吃饭,感恩、回报意识淡薄。部分班级存在扣留资助资金,甚至要求受助学生拿出一部分资金充当“班费”的做法,这需要引起警惕。
在日常工作中,思政教育与具体学生工作相脱节的现象时有发生,许多学生在学校接受到的思政教育仅停留在思政课堂上,不能做到既进课堂,又进头脑。在资助工作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感受,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为例,目前我院的本科生人数为3846人,专门负责资助工作的辅导员老师仅有一人,资助协理员(学生)四人。学生规模过大,资助工作者不足,特别是资助工作专管员数量不足在许多高校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资助工作者很难充分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严重影响资助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没有很好地发挥资助育人的作用。
资助工作与思政教育工作即相互影响又可以相互促进,将二者在工作实践中巧妙结合可以取得良好效果。资助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的前提是工作队伍的结合,目前负责学生资助工作的专管员多为辅导员,辅导员虽然在职责中肩负着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任务,但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也普遍存在工作专业性不强,与其他日常具体工作结合度不高的现象。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首先要加强辅导员队伍、特别是资助专管员队伍的思政教育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要在资助工作中主动加强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意识,在资助工作实践中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同时检验思政教育的效果。
为了落实国家“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政策,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大多数都有相应的资助政策来为贫困生减轻经济负担,在给予贫困生物质资助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随着形势的变化,资助政策不仅是要在物质上有所体现,更要把重点放在精神扶贫方面,资助的要从“发钱”提升到育人的层面,这就要求高校将资助政策进行升华,将物质方面的保障因素和非物质方面的激励因素有机集合,完善资助政策体系。
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利于资助工作健康发展,同时资助工作也是很好的思政教育资源,可以成为在实践中检验思政教育成果的一个有效平台。在日常工作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资助工作的整个过程中,包括贫困生认定、贫困生心理辅导、励志典型树立与宣传等各个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值得我们挖掘。举一个工作中的例子来说,2017年5月我们通过向学院学生广泛宣传、学生自行申报、资助工作团队集中审核,最终我们评选出了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2017年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十佳励志人物,并对评选出的十位同学进行宣传和表彰,这一活动的开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一方面鼓励了被表彰的同学,增强其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在全体同学中树立了榜样。类似资助工作的开展,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的人格养成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阵地之外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
高校资助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部分,在落实资助的过程中,受助学生的心理问题、思想引领应该是高校工作者重点考虑的方面,将资助工作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可以解决学生经济负担,更是给予学生精神方面的帮扶,研究受助学生的思想变化更有助于高校提升资助水平,增加实践工作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