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路径研究

2020-11-26 21:57林青红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双师产教高校教师

林青红

(黎明职业大学 人事处,福建 泉州 362000)

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产教融合,通过一系列政策文件和重要举措,逐步使“产教融合”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新挑战和新思路。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针对产教融合教育改革进行了顶层制度设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审议并通过《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从而为深化产教融合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1]。在产教融合模式下,对应用型高校教师的教学职能、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师知识的要求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只有大力培养一支融专业理论、应用教学、实践技能以及创新研发于一体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才可以促进我国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双师双能型”教师内涵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高校必须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也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2]。应用型高校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是推动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

当前对于“双师双能型”教师内涵的定义并未统一,专家学者提出诸如“双来源说”“双证说”“双能力说”等不同说法:“双来源说”主要从高校教师队伍构成来源的角度出发,认为应用型高校教师不仅要有来源于学校培养的“理论型”专任教师,同时也要有来源于企业的“实践型”兼职教师;“双证说”主要从高校教师相关证书的角度出发,认为应用型高校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职业技术等级证书和学历证书(职称证书)。“双能力说”则从高校教师能力的角度出发,认为应用型高校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开展专业知识理论研究的教学科研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实施专业知识社会应用的实践应用能力。

笔者认为“双师双能型”教师应定义为:需要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可以胜任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实训工作,又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1)技术支持方面:需要拥有和本专业相关的非高校教师系列的中级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执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等。(2)实践能力方面:近五年来在企业或行业一线从事工作或者实践学习、挂职锻炼时间累计二年以上,或者参加相关主管部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且获得合格证书,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专业实践和实训活动。(3)理论研究方面:近五年主持1项或参与2项以上(须排名前3)应用技术研究(或校内实践教学设施优化工作),成果得到应用并获得良好的效果。

二、应用型高校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

新形势下,应用型高校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如下意义。

(一)落实国家决策,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决策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3]。应用型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科学把握内涵式发展本质特征,改变传统外延式发展理念,由原来的注重规模扩张、面积扩大、校名更改等外延式发展逐步转向注重“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式发展,为我国应用型高校教育改革提供支持和保障[4]。

(二)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应用人才培养的保障

长久以来,地方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和地方产业结合不够紧密,难以为地方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所必须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导致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和支撑力度还不够。当前,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持续深化,涌现出以大数据、新能源、互联网+新业态、人工智能、虚拟技术、纳米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必然导致地方经济对高校应用型人才提出全新的要求。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全面满足新兴产业对于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产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结合程度不够深入。人才培养质量水平主要取决于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则主要通过教师教学水平予以体现[5]。因此重视“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学科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能力,更好的满足地方经济发展迫在眉睫。

(三)实现内涵发展,破解转型发展困境的需要

地方高校的长远发展,必须准确定位、凸显特色、树立标杆,发展成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应用技术大学,则是地方高校实现内涵发展、破解转型发展困境的好时机[6]。教师队伍素质是人才培养的首要条件,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能力直接决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当前大多数应用型高校的教师队伍数量难以完全满足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发展。《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应将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作为高校转型发展的一项主要任务,而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则进一步明确要求:应用型高校到2022年,“双师双能型”教师应达到学科专任教师队伍总数的一半以上,从而为应用型高校实现内涵发展,破解转型发展困境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

三、应用型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教师来源渠道有限,队伍数量不足

高校日益重视“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但受限于各种主客观因素,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大多数应用型高校学科专业教师大部分从具有高学历的应届毕业生中选聘,虽然这些教师学历高、教育背景好,但却普遍缺乏必要的专业实践经验。第二,应用型高校从企业、行业协会引进的技术性人才,这些具备丰富实践经验优秀人才来校担任专任、兼职教师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化的学科知识体系[7]。第三,教师实践技能难以进行科学量化、评价,使得许多高校在招聘教师时仍然以学历、职称对“双师双能型”教师进行评价,使得一些优秀技能型人才由此被拒之门外。第四,目前,“双师双能型”优秀教师本身数量较少,再加上企事业单位同样大量招聘,使得应用型高校人才引进竞争激烈[8]。

(二)教师缺乏工程背景,实践能力较弱

《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提到,随着新建本科院校逐渐确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办学定位,使得学科专任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突显。首先,由于许多应用型高校受限于招聘政策,在教师招聘时更多地考察学历文凭和职称证书,导致许多不具备工程背景的人员走上了高校教师的岗位,在讲授强调工程背景或应用实践的专业课程时难以做到知行合一、深入浅出,只能照本宣科,导致教师授课费劲、学生理解费力现象。其次,许多应用型高校教师由于缺乏工程背景,难以有效指导学生开展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专业综合实验课程或基于工程项目的实训课程,只能指导学生做一些要求较为简单的验证性的实训项目,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最后,许多应用型高校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选题较为陈旧且空洞,多数是理论性仿真类题目,使学生难以提升实践操作水平。

(三)教师激励机制缺乏,参与意愿不强

大多数应用型高校对于“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激励机制仍然不够完善,难以发挥其积极作用,使许多教师参与“双师双能型”建设的意愿不够强烈。主要原因如下:第一,教师主动转型意识薄弱。许多教师对于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认识不够到位,片面地认为自身有“铁饭碗”在手,学校的转型发展和自己关系不大。同时,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没有明确自我定位和科学规划,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顺利实施。第二,激励动力不足。许多应用型高校对于“双师双能型”教师在年度考核、职称评聘、工资待遇、外出培训等方面缺乏有针对性的激励政策,导致“双师双能型”教师价值难以得到体现,从而影响教师参与的主动性。第三,教师能力有限。目前,应用型高校一线教师面临着日益增长的教学压力和科研压力。如果再要求他们增强社会实践能力以进行转型的话,则必然在无形之中使教师压力倍增、疲于应付,不仅难以提升参与积极性,甚至会使其在内心产生抵触心理。

(四)教师培育机制不畅,教学效果不佳

目前,应用型高校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的主要目的在于完成教学任务,并没有形成常态化的教师培育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教学水平的提升[9]。一方面,应用型高校大多采取岗前培训、实践教学培训等方式来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且校内人力、实验、教学科研资源并没有实现深度整合,难以为教师培育提供有效支持。另一方面,应用型高校尚未建立健全系统性、规范化的“双师双能型”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渠道,导致在准入、晋升方面存在弊端。“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育机制不畅,也使得实践教学效果不佳,主要表现:第一,由于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使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外很难深入掌握系统的实践技能,多数流于形式。第二,由于企业许多岗位涉至专利、版权、商业秘密等,使得挂职教师难以真正深入重要岗位,难以积累真正的实战经验。第三,许多应用型高校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得挂职教师缺乏应有的监督、评价和考核,收效甚微。

四、应用型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路径

(一)拓宽人才引进渠道,调整教师队伍结构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人才工作提升到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位置,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略资源。由于应用型高校的建校时间普遍较短,创新精神不足,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难以充分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此,产业融合背景下要求应用型高校必须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不断拓宽“双师双能”人才引进渠道,进一步调整教师队伍结构。首先,应用型高校应在引进研究型人才的基础上,适当降低学历、学术成果的要求,聘请一批行业公认的、高素质的企业技术骨干及专业技术人才承担一线教学任务。其次,应用型高校可以将一定比例的教学岗位设置为流动岗位,遵循“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在刚性引进人才的同时通过双向挂职、科技研发、项目合作等柔性引进人才,着重吸引区域主导产业的优秀技术骨干到校进行教学,从而在校企合作中顺利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最后,应用型高校还应深入把握所处地区的区域经济特点和发展趋势,充分挖掘周边人力资源,加强校地合作以实现共赢发展。例如,地处厦漳泉的应用型高校就应充分发挥地域优势,重视并加强闽台人才合作交流,依托海峡论坛和“6·18海交会”等平台,吸引更多的台湾高层次优秀人才来校任教,进一步优化这些应用型高校的教师队伍结构。

(二)健全教师培训体系,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应用型高校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积极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训机制。第一,建立健全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高校应将各学科“双师双能型”教师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制定科学的在职教师培养提升计划,协同行业协会、企业对在职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由学校组织专家学者强化在职教师的理论知识,然后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提升在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坚持“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两手抓。第二,积极拓宽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渠道。高校应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教师的不同培训需求,有计划、分类别、分步骤地选派在职教师参加顶岗实习、课程培训、考证培训、交流研修、技术培训、挂职锻炼以及产教融合共建等进修活动,引导在职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拓展学科视野、丰富实践经历、了解行业动态,确保在职教师深入生产一线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在此基础上,应用型高校还应明确将继续教育培训作为教师职务晋升、职称以及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以引导教师由原本的被迫参与向主动参加继续教育转变,在“室内”走向“室外”再回归“室内”的良性循环中不断提升“双师双能型”教师综合素质。

(三)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针对当前部分在职教师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自身实践教学能力不高的现状,高校应通过深入推动产教融合来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第一,通过产教融合项目提升教师实践应用能力。许多地方企业由于自身技术水平有限,难以独立完成科技研发任务,需要来自高等院校的科技支持,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开发新工艺、新技术。因此,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可以和企业结合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以“产教融合项目牵引模式”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在职教师通过参与产教融合项目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从而得以深入认识企业的生产经营现状、了解产品开发和生产流程、跟踪行业发展和消费需求趋势、丰富生产实践经验,进而有效提升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10]。第二,通过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项目来培养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在产教融合中,高校应通过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由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实训计划,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与交流过程中教师得以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第三,通过产教融合研发培养教师技术创新能力。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中明确要求通过产学研协同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这就为应用型高校教师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内生性动力。教师通过科技成果转让的后续服务和现场指导,得以接触更多的技术细节、生产状况,进而不断深化研究内容、提升研发水平,从而在产教融合研发的实践中培养教师技术创新能力。

(四)完善教师激励措施,增强教师参与意愿

首先,应用型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双师双能型”考核评价制度。评价是激励的基础,在构建“双师双能型”教师评价体系时,必须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实践教学与技术研究为教学重点,以“双师双能”素质为核心,分类、分层次、分学科设置评价标准、内容、方式,初步形成符合应用型教育特色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分类评价体系。同时,应用型高校还应重视兼职教师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正确认识兼职教师来源的多元化和素质的差异性,进一步完善兼职教师分类评价与激励机制,以便更好地发挥兼职教师的积极作用。其次,应用型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双师双能型”教师激励制度。应用型高校应根据学校转型发展实际,出台“双师双能型”建设目标和扶持政策,促进“双师双能型”教师专业发展。一是加强认定标准。应用型高校应进一步优化“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标准,将行业企业工作、社会实践经历、职业资格证书、挂职锻炼经历、学科竞赛指导、科技成果转化等作为“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条件,以此激发在职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二是制定“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训政策,充分保障在职教师在访学研修、顶岗实习、挂职锻炼期间的合法权益,切实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三是制定“双师双能型”教师激励政策,在职称评聘、职务晋级、业务培训、评奖评优、绩效考核、科研申报等方面给予“双师双能型”教师一定的优先政策,从而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学科专任教师主动向“双师双能型”教师进行转变。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必须重视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应不断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以调整教师队伍结构、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健全教师培训体系以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完善教师激励措施以增强教师参与意愿,进一步加强应用型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应用型高校转型成功,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双师产教高校教师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高校教师团队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研究——以南审国际贸易学专业团队为例
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改革问题与对策探讨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林秀娟 茶业“双师”
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初探
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