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云 兰孝菊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云南 临沧 677000
在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剥隘镇,有一个独特而又美丽的村落,被称为坡芽村。坡芽村有一个举世闻名的山歌文化品牌,被称为“坡芽歌书”。壮族人民勤劳、善良,非常热爱生活,在对生活的赞美和讴歌中,充满着无限的创造力。坡芽歌书是坡芽村壮族的山歌,现已成为壮族山歌的代表形式。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已深入到传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深刻影响着人们对民俗文化的认知和构建。大数据时代壮族“坡芽歌书”的传承、保护、开发和研究,开启了民俗文化研究的新视野、新路径,也是人们重新审视生活中的民俗文化传统,以及过往民俗文化保护路径的重要实践方式。
山歌是一种最重要的民歌样式,是劳动人民缓解劳动疲劳和释放生活压力的有效途径。人们演唱山歌大多在田间地头或某些特殊的场合,它的内容广泛,结构短小,节奏自由,可塑性强。2006 年,富宁县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陪同原文山师专宣传部部长许六军到坡芽村采录壮族民歌。请村民即兴演唱壮族民歌时,偶然听说歌书的存在,后来在村民农凤妹家中发现了一块“写着情诗”的土布。
土布为白色,宽约1 尺,长2 尺余,上面绘有月亮、星星、树木、稻叶、紫梅、斧头、绿头鸭、鱼、马、船等81 个物象符号。每个符号的大小约为1 寸,是用竹签为笔,蘸上仙人掌的汁液绘制而成的,笔法简洁、形象。每一个图案,就是一首山歌—一首讴歌生活、颂扬爱情的山歌。图案根据每首歌中用以表情达意的主要物象绘制而成,山歌的演唱者可根据图案所代表的特定含义,完成山歌的叙事性演唱。在此基础上发掘、整理申报出来的品牌“坡芽歌书”,是“方圆几百里壮族民间歌手的情歌备忘录”[1],涉及壮族人民传统文化的吃、穿、住、行等各个方面,是极为难得的图载歌书形式,是迄今为止唯一用图画文字记录民歌的文献。
“坡芽歌书”是壮族长期以来历史文化的积淀,也是富宁壮族人民日常生活的缩影。其中,既有对男子重耕作技术、女子重纺纱织布,以枫叶为判断季节变化参照物的农耕民俗的写照;也有壮族人好穿裤裙、佩戴首饰,以蓝色和黑色为美的服饰民俗的描绘;更不乏“夫妻他人相吵,俩咱臂搭肩去瞧;夫妻他人相争,咱俩同抓手去瞄”[2]的婚恋习俗的讴歌;此外,壮族人民信奉山神鬼怪、信仰么公巫卜的原始宗教形态在歌书中也有所涉及。蕴藉着壮族人民热爱生活、憧憬爱情,诚信感恩、讲究伦理,敬畏生命、崇奉自然等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随着科技的进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展使得人类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以新媒体、数字技术为特点的信息化时代不断冲击着传统民众的生活方式和认知途径,他们原先相对封闭、原始的生活逐渐被打破。以大数据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使民众的生活与文化观念发生了剧烈变化,也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文山壮族世代传唱着一种山歌,唱山歌时也都会参照一张画着奇怪图形符号的土布。但这张土布一直到21 世纪初才被发现,一方面是由于当地信息的闭塞、环境的落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文化工作者对民俗文化重视程度较低。从2006 年在富宁县当地被发现,到2011 年列入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村民歌手的独自演绎,到组建合唱团的舞台表演,从一张土布的记录,到多种研究作品的诞生,10 多年来,坡芽歌书的传承与发展从山村走向全国、从中国走向世界、从学术走向大众,从默默无闻的文化事象成为壮族文化的一张名片。坡芽歌书的传承和开发创造了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标杆和典范。其间,大数据的思维和手段,无不贯穿始终。在坡芽歌书的发现、发掘、记录、保存和推广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充分利用了数字化的便捷和当下民众的自媒体思维。
成立相关管理机构和部门,如坡芽文化研究所、坡芽文化传习馆,成立《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和编委会,按志书体例编纂《坡芽村志》。坡芽歌书的品牌,是立体式的系列品牌,包括“坡芽歌+图形”商标(共24 类,包括249 种商品)、科研项目立项、学术研究、舞台演出等多个方面。2009 年3 月,中央电视台开始拍摄纪录片《破译坡芽密码》并在《探索·发现》栏目播出,坡芽歌书从民间深山走向全国各地。山歌发现后,当地政府把当地原来的百越组合包装为坡芽歌书山歌队,之后成立坡芽歌书合唱团,把优美的坡芽情歌唱到了世界舞台。2014 年,坡芽歌书合唱团参加首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并录制资料,原生态曲调、合唱精选的《坡芽情歌》被制作成光碟,进行收藏。信息时代的大数据思维,成功助力歌书的推广和开发。
民俗是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印记,是这个民族长期生活在某一文化场域中形成的认知世界的方式。坡芽歌书充分体现了当地村民乐观、善良、豁达的性格特点,是壮族民歌文化特殊记忆习俗的发展形态[3]。坡芽歌书的宣传与开发,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技术平台。首先,当地政府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广泛宣传坡芽歌书的相关民俗文化内涵及保护政策,唤醒壮族的民族意识:文山州在政务网建立名为“美丽文山”的文化宣传板块,设计相关网页、专业电子刊物,打造宣传视频《民间文学—“坡芽情歌”》《 “坡芽情歌”传承人—农凤妹》,策划推介坡芽歌书的《张艺谋对话坡芽歌书》等文案;坡芽情书《歌书·蝶》入选2018 年《对话·寓言2047》节目,反响热烈;富宁县用专题板块宣传关于开发坡芽歌书文化的系列做法,大大提高了这一文化的知名度和推广度。其次,加强歌书的研究与合作,将《坡芽歌书》列入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少数民族古文字古籍;云南大学学者王志芬申报的课题《坡芽歌书的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案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立项;“坡芽情歌合唱音乐会”被列为国家艺术基金2017 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同时,与文山学院达成研究与传习合作协议、在富宁县各中小学组建歌书合唱团,厚植歌书的传承土壤。
“坡芽歌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文山壮族文化的缩影。从学科上来看,涉及民族学、社会学、文学、艺术学、文字学等多种文化学科;从表现形式上来看,涵盖了舞蹈、音乐、绘画、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对坡芽歌书的保护,要在前期田野调查、拍摄歌书纪录片、修建坡芽文化传习馆的基础上,建立数字化民俗博物馆。首先,要通过深入调研,对坡芽歌书包含的多个学科知识、多种艺术形式进行挖掘,按照建立民俗档案的要求,将坡芽歌书的研究成果进行搜集、分类、存放和索引。其次,充分利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坡芽歌书民俗档案馆的材料搜集、建档、归类、保存的过程中,将口头传承或者书面记录的民俗文化资料转变成数字化材料,有效打破代际传播、师徒传承和口耳相传的局限,搭建坡芽文化展示与传播的数字平台。
同时,利用手机APP 技术与民俗艺术消费群体建立互动,通过微信、微博互动营销模式加强宣传,使用VR 技术对坡芽歌书进行视觉呈现,将现代技术植入壮族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坡芽歌书的推广实践中,全方位、多层次地打造数字化传播平台。
2009 年6 月,《坡芽歌书》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 年6 月,《坡芽歌书》被列入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要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建立“坡芽歌书”非遗名录和传承人资料体系。对坡芽歌书的演唱方式、传承过程、农凤妹等非遗传承人(传承家族)建立数据库,加强歌书文化传承人的认定和培训,避免出现坡芽歌书在市场化过程中“失真”、传承人去世等传承的断代和缺失现象。用大数据分析“坡芽歌书”的受众,精准定位当地民众、影视创作者、民俗文化研究者、旅游观光群体的心理诉求,根据不同群体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及思考习惯,制定切实可行的开发战略,扩大民俗文化传承与开发的惠及面。
民俗文化数据化是信息化时代民俗学者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反观民俗文化当下境遇、避免民俗文化信息缺失和民俗事象碎片化的重要手段,正如李向振所言,民俗文化数字化既是保存日益式微的民俗文化资料的重要方式,又是拓展当代民俗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路径[4]。“坡芽歌书”作为云南文山壮族民俗文化的一张名片,只有以开放的姿态与大数据时代融合,广泛开展合作,才有可能找到一条创造性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