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

2020-11-26 09:52:59陈均荣
时代经贸 2020年7期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单位

陈均荣

一、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是单位内部的一种组织形式,也是职责分工制度,是单位内部为确保经营活动高效、顺利开展而在内部所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等手段方法。在具体应用中,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的作用和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满足国家相关政策制度的要求

根据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需求,在内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现阶段,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经济环境的变动促使国家不断调整政策规则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国家也相应的根据需求等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改革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制度,优化内部控制体系是行政事业单位对政府号召的响应。

(二)支持行政事业单位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基础

从内部控制的定义和职能来看,内部控制具有提高单位会计信息准确性、确保单位经管目标实现、保证单位资产安全、确保各项计划方针贯彻执行等作用。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有效地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监督内部各项活动是否按制度开展,在帮助单位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的同时,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应对风险的能力,使得其可以在当前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和改革后的体制下,有足够的能力应对内外部各类事件的冲击,保障行政事业单位职能可以健康实施,并推动单位实现现代化管理。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改革大环境下,虽然各行政事业单位都加大了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视,但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应用效果不达预期,单位在内控体系建设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单位人员缺乏内部控制思想建设

受传统管理思想、体制管理的限制,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较为片面,甚至将其等同于财务内部控制,交由财务部门负责,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完善的重视程度较低,使得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和统筹管理,导致单位未能建立良好的内部环境,制约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进程。此外,部分单位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只停留在管理层,单位部门、基层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无法参与到内部控制建设中去,部分人员甚至认为内部控制是对自身工作的限制,在工作中存在抵触情绪,使得单位内控制度规章落实、风险点排查等工作流于形式,无法对单位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管。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在国家以及上级单位的要求下,绝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各单位在建立具体内控制度规章时,并未多加考虑自身经营特点,没有和自身发展战略相结合,一味套用他人模板,一方面使得所制定的制度细则和单位实际业务流程等不匹配,丧失指导性。另一方面也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僵化不变,无法满足随时变动环境下单位经营管理的需求,使得内部控制职能较难全面高效地发挥。

(三)内部控制执行力较弱

制度的落实是确保内部控制作用发挥的重点,但多数单位还存在“重制定轻执行”的问题,认为只要在内部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就可以,并没有将各环节内部控制工作、职责等划分到具体部门、个人,单位在经营中存在责任不明、约束力较弱、部分审批、决策程序错乱等问题,相关责任难以落实到具体,也因而难约束人员行为。而且岗位职责的不明确也使得单位所建立的绩效考核机制缺乏科学的参考,较难对人员在内控中的表现进行合理的奖励和惩戒,使得人员在推行内控时缺乏热情和主动性,从而抑制了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进程。

(四)缺乏全面的内控监督管理机制

当前,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在岗位职责配置上还存在因人设岗、职责界定不明等问题。一方面,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缺乏甚至没有内控监督机制,内部审计部门不够独立,内审工作往往落后于业务、财务等工作,无法对自身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和分析,使得管理层难以通过内审报告了解到内控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小型单位自身的信息化建设也不完善,各板块数据信息缺乏直接沟通渠道,管理人员无法及时获知各部门、各环节内控运行情况,使得存在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纠正和优化,也导致管理层对自身内控体系盲目自信,主观认为自身内部控制较为理想,从而延缓内部控制体系优化进程。

三、行政事业单位优化内控体系建设的策略

综合上述问题,结合问题深层次产生的原因,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人员思想建设,革新内部控制理念

行政事业单位应重视管理层、基层人员等全体人员的财务管理知识、内部控制知识等的提升,通过组建培训班、讨论会等来梳理在当前经济时代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点,全面学习现代化内部控制思想和模式。单位从管理层到基层各人员作为内部控制的执行者,应积极参与各学习活动,培养风险管理意识,从“被动内控”转换为“主动内控”。同时,行政事业单位也应科学调整组织结构,为内部控制活动配备相关专业人员,并加大在资源和权限上的支持。

(二)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应从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对自身业务流程、项目活动进行详细梳理,明确单位各活动中存在的风险点,并以此为依据,选择适宜的风险控制策略,同时按照单位经营管理情况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完善和优化单位的权力制约机制、预算管理体系、收支控制、资产管理、项目建设等重要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内控制度覆盖整个单位经营活动,从而为单位建立科学全面的内控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结合单位实际经营特点、其他单位优秀的内控制度架构,对自身内部控制制度架构、细则等进行进行优化,明确划分单位各部门、各岗位权责利,将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个人。

(三)落实和改进内控措施,实施风险防控

内部控制在单位中的控制方法一般有: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归口管理、预算控制以及授权审批控制等手段,行政事业单位想要加强内部控制执行力,则需要根据项目活动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宜的内控方法,比如针对单位的收入管理,单位应实施票据控制和归口管理。同时,在各项控制中,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实施风险防控,针对各环节活动所监测出的风险点进行定点控制,比如在进行资产管理控制时,单位需要对包括无形资产、债券、固定资产以及流动资产等在内的全部资产进行定期核查,做到账实相符;对资产的采购、处置等要按照最新的流程程序进行。此外,单位还应落实追责机制,将各环节的职责落实到具体个人,并和个人绩效挂钩,以此来实现对人员行为的约束和激励。

(四)健全内控监督机制,开展内外部综合审计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即建立独立、完善的内部审计部门,明确相关职责权限,并配备专业的审计人员,严格按照审计流程对单位内控进行监督,提高自查效率。其次,邀请外部审计机构、部门作为第三方审计,从客观的角度来对单位内控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内外部双重审计结果,可以帮助单位及时发现内控体系的缺陷,分析内控有效性。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还需要加强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投入,积极引入信息化、技术化手段来提高监督效率,并减少人为风险,有利于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水平的提升。最后,加大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投入,及时引入先进的系统软件,兼容单位其他系统,实现数据共享,为单位管理者提供全面真实的内控运行数据,便于其制定相应的决策计划。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难题,面对挑战,单位应加强人员思想建设、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落实和改进内控措施,实施风险防控以及开展内外部综合审计,推动单位内控建设进程和刺激内控职能发挥,进而提升其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水平。

猜你喜欢
行政事业单位单位
行政学人
行政论坛(2022年5期)2022-10-25 04:47:00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宁波通讯(2021年14期)2021-09-29 07:33:46
填单位 要推敲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看错单位
幽默大师(2019年6期)2019-06-06 08:41:36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40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人民调解(2019年5期)2019-03-17 06:55:34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 13:20:26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 13:20:08
协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