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善胤
从历史上看,疫情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从中世纪欧洲的黑死病、到近一个世纪以来人类经历的几次重大突发疫情,人类不断经历疫情的洗礼。回顾近一百年以来,从传播范围来看,最严重的一次疫情是1918年西班牙流感,导致全球接近5亿人感染,超过2500万人死亡;从致死率来看,最严重的是2014年埃博拉病毒,死亡率高达40%。其中发生在我国的两次重大疫情,分别是2003年SARS疫情,以及目前正在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从传染性来看,新冠肺炎疫情传播速度要快于SARS,从致命率来看,新冠肺炎疫情死亡率明显低于SARS。
疫情对于传播区域经济的影响大小不完全取决于疫情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外,还取决于区域人口、传播范围、政府管控等多重因素的作用。对比SARS,此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非典暴发之时,受中国加入WTO、人口红利、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我国宏观经济正处于趋势性和周期性企稳回升的初始阶段,经济增长势头整体向好,非典疫情只是造成了阶段性影响。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换挡,人口老龄化加重,宏观杠杆率较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型,从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与2003年相比,第三产业占整个GDP的比重由42%上升到54%,对整个GDP经济增长贡献的比重由30%上升到60%。第三产业已经变成整个中国经济的主要支柱。
2003年我国GDP增速10%,消费贡献占比35.4%,主要是依靠投资拉动。2019年我国GDP增速6.1%,消费贡献占比大幅提升至57.8%,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能。同时受全球经济放缓和中美贸易摩擦影响,2019年我国对外出口、对美出口增速分别为0.5%和-12.5%,创2008年以来新低。
SARS疫情真正暴发是在2003年春节后,那时已经开学返工,对经济正常运行影响较小。但此次疫情发生在春节期间,整个社会停摆,工人返工延迟,对经济带来的影响更大。
基于以上差异性,在分析这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时,不仅要关注对总量经济(GDP)的影响,更要关注其结构性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一是短期内疫情主要冲击消费与第三产业,但新经济涌现或减缓对消费的影响。本次疫情发生在交通运输、餐饮、电影、旅游、住宿等行业一年中最黄金的春节假期,对第三产业冲击巨大,例如,2019年电影行业春节档票房58.59亿元,餐饮零售业销售额约1.05万亿元,今年春运旅客数量下降了近8成。但这次较非典时期出现了一个新的特点,以电商、网络销售、外卖、线上办公、线上教育、网络游戏为代表的新经济的涌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疫情对消费的冲击。
二是第二产业潜在影响不容忽视,劳动力不足及运输受阻将是掣肘工业制造业的主要因素。疫情对第二产业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假期结束后工人的返工情况,短期对制造业、出口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会产生较大影响。长期来看,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业正处于面临外移至东南亚其它国家压力的关键时点,若受疫情影响复工导致产业链外移,将造成深层次不可逆的影响。同时,WHO将这次疫情列入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有可能冲击我国进出口,从而进一步冲击我国的第二产业。
三是第一产业家禽水产养殖或受交通运输受阻影响,但总体影响有限。第一产业家禽水产肉类鱼类的养殖,主要还是受交通运输的拖累,饲料和产品运输受阻,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也由SARS当年的12.75%,下降到现在的7.1%,对经济总体影响有限。
综上所述,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疫情控制的情况。在春节假期期间,疫情对消费和第三产业的影响较大,但很快它会蔓延到第二产业、制造业、房地产甚至其它的行业。二是对中小企业的影响。中国的民营企业具有“56789”的特征:即“贡献了我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以及新增就业”。所以我们当前面临的重中之重,就是如何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疫情带来的难关。
中小微企业目前的营商环境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根据银监会的统计,2007-2018年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在各类人民币货款中比例持续走低,截至2018年民营企业贷款在各类人民币货款仅占比25.8%。而且相较于大企业或国企,中小企业承担的资金成本也较高。对于那些无法通过银行取得贷款支持的民营企业,只能通过比同期限银行贷款平均高2.5个百分点的信托贷款满足融资需求。因此,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中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
究竟这次疫情中小企业面临哪些挑战?据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目前中小微企业面临的最核心问题是现金流情况非常紧张,部分企业账上现金只能维持1个月。其次,中小企业营业收入下行压力巨大,部分企业预计2020年销售收入下滑幅度超过50%以上。同时,中小企业也面临较大的维持运营压力,员工工资、五险一金支出压力较大。此外,中小企业缺乏更主动有效的手段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主要依赖靠减员、降薪、停产歇业等被动方式应对。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刘俏院长的研究,具体建议如下:
——对中小企业而言:
短期来说,首要问题解决现金流短缺的问题,通过在企业的经营、财务、投资等各个层面采取相应的策略,尽量缓解流动性压力。一是经营层面,尽可能地增加营业收入,比如在防控疫情的同时,通过拓展线上销售或者其它一些创新的方式寻找新的收入增长点,与此同时尽量降低成本、降低应收,合理化投资节奏。二是财务层面,尽可能寻求降息、增加贷款、债务展期延期等方式缓解资金压力,避免企业倒闭。三是政策层面,企业可以积极地寻求政策方面的一些支持。重点关注近期各地政府出台的中小微企业扶持政策,寻求减税让利等政策支持。四是寻求员工、上下游、融资方、出资方、顾客、地方政府等其他利益相关方的理解,进行全方位的沟通,争取共生共利的安排方式,度过难关。
长期来看,中小微企业需要思考未来如何去转型。这次疫情带来的一个启示,我国很多中小企业目前还比较脆弱,生产模式、产品结构都比较单一,创新方面不足,经营理念存在较多短板。尤其在中国经济增长逻辑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的宏观背景下,中小企业需要敏锐把握未来需求,才能实现成功转型、增强对市场不确定性、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和韧性,
——对政府而言:
短期来看,政府对这次防疫之战将扮演非常关键的角色,对中小微企业实现平稳过度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在基本原则上,应在认知上明确双重目标。政府应平衡好控制疫情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避免“一刀切”式的过度干预,防止矫枉过正、过犹不及地限制生产。二是在财政政策上,建议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增加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采取减税的举措,为疫情影响严重的中小业减免或者缓征税费,增加地方专项债发行规模和力度,增加国债、国家政策性银行债务等发行。三是在货币政策上,建议加强短期精准干预。建议对中小微企业、尤其是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企业,实行定向降息、定向降准、定向再贷款,鼓励通过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完善续贷政策安排、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方式,支持相关企业战胜疫情灾害。四是在地方政策上,加大力度出台有效的经济政策。苏州、宁波、上海、北京、广东、深圳等已经出台一系列支持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地方政府“GDP竞赛”正向“公共治理能力竞赛”转变,体现新发展理念开始影响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
长期来看,政府应出台更为长期、也更彻底地支持中小企业的改革措施,全力改善中小微企业的营商环境,包括:坚定不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转变职能及行为模式,建立真正的市场化竞争中性原则;大力推进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大研发力度,增加基础科学研究投入,提升研发效率;减税降费、鼓励创业创新、明确民营经济重要性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