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故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

2020-11-26 04:12杨晓莉
名师在线 2020年11期
关键词:法治母亲教师

杨晓莉

(福建省三明市列东中学,福建三明 365000)

引 言

不少初中生认为,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非常枯燥、乏味的学科,理论知识也比较冗长,依赖死记硬背,学生很难掌握其中的关键点。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讲述一些同教材知识相关的故事,这样往往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如何运用故事法强化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推动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

一、结合教学目标,选择典型的故事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中学德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能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1]。但是由于有些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得不够透彻,因此,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按照教学目标,加入一些典型故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知识。

例如,教学“友谊的天空”这一章节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之间的感情比较淡薄,分析原因以后,主要是部分学生对朋友的认知还停留在非常㳀薄的层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重新设计故事内容:两个好朋友到海边旅游,在旅游过程中,他们遇到一只黑熊,其中一个人快速地爬到树上躲着,另一个人看到毫无希望,忽然灵机一动,就躺在地上屏住呼吸,听说黑熊不吃死人。这时候,黑熊走到他面前,用鼻子闻了下,就走开了。五分钟以后,树上的人下来,问黑熊在他耳边说了什么?那人表示:那只黑熊告诫我,以后不要和那些贪生怕死、无法共患难的人做朋友。故事讲完以后,教师要询问学生: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在学生思考的时候,教师开始点题,引出这堂课的重点词:友谊,让学生明确地意识到:朋友之间应该互帮互助,尤其是处于困境时,只有那些共患难、懂得雪中送炭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

二、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情感是知识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能够让知识转换成潜在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时刻饱含激情,富有感情地讲述这些故事,学生也会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在思想受到启发的时候,心灵也会得到一定的净化。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创设故事情境,往往可以让学生主动发现课程的另一面,从而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以“亲情之爱”为例,它主要是让学生感恩父母、热爱家庭,领悟到“家”的含义。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古人亲情为学生创设一个故事情境,如“许世友五跪慈母”的故事。许世友10岁时父亲便去世。有一天,他到山上挖野菜回家晚了。寒风天,母亲在村口等他。他心疼地跪在地上对母亲说:我这一辈子一定要尽心奉养您。16岁的时候,他误伤了一个地主的儿子,开始了到处躲避的日子。一年以后回到家中,他跪在母亲面前说:“让您受苦了。”后来,他投身革命,被抄了几次家,导致母亲带着两个妹妹逃跑。在街上碰到乞讨的母亲时,他跪着说:“连累您老人家了。”1949年,他已经当上山东省军区司令,来接年迈的母亲,跪着说:“无论是当再大的官,永远都是您的儿子。”1959年,许世友在请假回家的途中,看到母亲背着柴草,他跪在母亲面前:“您这么大年纪了还要砍柴,儿子心里着实难过。”这些故事具备很好的德育作用,不仅可以同教材上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还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下学习,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寻找故事关键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新课程理念下,应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知识。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上都是用眼睛看到、用心感知的,只有符合这个年龄段的故事,才能激起他们的共鸣。

例如,教学“服务社会”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讲述这样的故事:厦门市的医疗急救中心每天都在同死神赛跑。作为医院的核心队伍,中心医务院有65名医生,一有出诊指令,他们就要立即出动。2016年台风登陆厦门的时候,救护车在接患者返程时,遇到熄火情况,于是卓医生和同事下车,利用担架推着患者,顶着暴雨,步行数公里,将患者推送到医院。在繁忙的工作中,全员也积极加入志愿者的服务队伍,走进院校、社会开展急救培训和义诊咨询等具备社会价值的服务活动,提高市民的应急能力[2]。由于这则故事是真实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懂得如何服务社会、服务人民。而且,在为社会做贡献的时候,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提升自身的劳动能力。最后,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总结,将服务社会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一个人对社会的服务程度,不是看他做了什么,关键是贡献了什么。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享受着社会提供的一些生活和学习条件,而且人人都有责任回报社会,为社会提供服务,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真正将自我价值体现出来。

四、灵活运用故事,增强教学的现实性

故事必须和学生的认知相符合,这样才能体现出知识的现实意义。教师应该按照初中生的差异性开展相应的课堂教学工作,将责任、义务等理念融入其中,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知识,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对此,教师在选择故事时应适当地增加一些现实因素,让学生在接受生活知识的时候,加深对道德、法治的认知。

例如,教学“全面依法治国”这一内容时,教师可运用“补种复绿一判多赢”的故事:钟某在清明节扫墓的时候,金银纸被风吹散,进而引发森林火灾,受灾面积达到311亩。火灾发生以后,她及时缴纳扑火费用,主动投案自首。但是经相关人员了解到钟某的家庭比较困难,如若对其严判,她的婆婆将无人照料,被损坏的山林也无法修复。最后,双方签订补种和抚育协议书,然后落实教育引导,将义务履行到实处,并且对钟某做出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的判决,责令她按照协议完成补植任务。这些微小的故事能够反映出当下法治中国的建设成果,通过故事来展现整个法治领域的新变化。学生从这则故事中也能充分意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应该增强学法、守法的意识,努力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正确的责任观念,从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除此之外,教师在选择故事的时候,要将时效性因素考虑在内,注重内容同现实的整合,将其穿插到课堂教学中来,增强学生的道德和法治意识。

结 语

故事可以将学生和教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怀着一颗真诚的心走入课堂,逐渐领悟到故事的真正意义。同时,教师要按照初中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故事进行启发和引导,尽量不用说教的方法,而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另外,在用故事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对内容进行必要的延伸,提升学生的品德,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推动中学教育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

猜你喜欢
法治母亲教师
最美教师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给母亲的信
圆我教师梦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