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丽
引言:高中化学知识比较复杂、分散,需要同学们掌握的内容非常多,其中化学平衡原理是比较难学的一个知识点,很多同学在学习中都会遇到问题,不知道如何利用该内容解决化学问题。为了帮助同学们提高学习效果,本文就此进行如下分析。
化学平衡原理,也称为勒夏特列原理,主要是用来研究化学平衡。原理的内容为:在一个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反应中,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反应物的浓度等),那么原化学平衡就会朝着可以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1]。同学们在学习化学平衡的相关内容时,需要对基础的定义、公式进行研究与分析,做到熟练掌握,以便为后续综合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高中阶段学习化学平衡原理知识时,可以通过定义直接分析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若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则需要进行深度分析,探究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日常学习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判断。
1.分析各物质的浓度
在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浓度是影响化学平衡的主要因素。利用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浓度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时,通常需要计算,以保证判断的准确性。例如,在某一密闭容器中(体积可变化)盛有适量的混合气体A、B,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在反应过程中,若是温度与压强保持不变,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容器的体积为VL,这时C 气体的体积占总体积的1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原混合气体的体积为1.2VL
B.原混合气体的体积为1.1VL
C.达到平衡状态时,气体A 的体积减少0.05VL
D.达到平衡状态时,气体B 的体积减少0.05VL
解决这一问题时,可以利用化学反应进行计算,确定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浓度变化,进而得到体积变化的情况。
2.分析物质的颜色变化
对于有颜色变化的物质参与的反应,我们可以利用物质颜色的变化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例如,在一体积固定的容器中,可逆反应中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说明物质的浓度不再变化,可以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3.分析压强变化
通常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反应容器的压强会产生变化。对于反应前后化学计量数不相等的反应,当温度和容积一定时,反应体系的总压强不再变化,说明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2]。例如,一定温度、一定容积下,可逆反应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结束语:总而言之,同学们在学习高中化学时,应加强对化学平衡原理的分析,对影响化学平衡原理的因素与条件进行探究,并采用适合的方法探究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以此加深对该知识的理解,实现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