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传统文化浸润中国少年成长之路
——民间艺术传承·官渡古镇对中学生的教育意义

2020-11-26 00:52
读与写 2020年36期
关键词:官渡民间艺术古镇

樊 杰

(西南大学官渡实验学校 云南 昆明 650213)

1.引言

中学是价值观、人生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成长的关键时期。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刻的道德理念,同时也是民族精神传承的组成部分,也是青少年道德建设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传统文化,教材是基础。通过利用官渡古镇特殊的民间艺术传承编写适合适青少年阅读的教材,将官渡古镇特殊的民间艺术传承的文化编写教材,使学习过程既有娱乐性又有教育性。

2.民间艺术传承对中学生教育作用的理论基础

2.1 民间艺术传承的定义。民间艺术是针对学院派艺术、文人艺术的概念提出来的。从狭义上说,民间艺术指的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了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等表现形式。广义上说,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审美和生活需求而创造的艺术[1]。包含了音乐、美术、节日等多种形式;从教育意义上来说它的过去是宝贵的中国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中学生心理特点。中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属于少年期和青年早期。是个体逐步发展成熟的过渡时期,少年期,是依赖性和独立性、自觉性和幼稚性互相矛盾又相互统一的半成熟、半幼稚的时期;而青年初期是一个逐渐日趋成熟的时期,已经开始为独立的社会生活做准备。少年期,还保留着一定的幼稚性;而青年初期,却包含着成熟后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即使这样,他们的认知水平还是比较差的,还需要家长、教师和社会的指导与关怀,以便加强他们的认知能力,使其真正走向成熟。

2.3 民间艺术传承对中学生教育作用理论。

(1)民间艺术传承对中学生教育政治依托。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看望师生时,曾态度鲜明地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加强民间艺术传承对中学生教育必要性。胡适、鲁迅、郭沫若等大家,都是自幼就开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读古文经典,这就是他们日后成为大家搭建良好的基石。但在目前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中,除了七夕、端午、春节外甚至古文经典、重阳、清明等学生应该了解的传统文化,学生们都知之甚少。更别提民间传统礼仪、民间音乐、民间工艺美术、及节日了。

云南有着全国闻名的民间文化:纳西文化。丽江人民已经成功的通过纳西文化的学习,成功的培养学生的收集整理能力、动手能力。但还有一些民间文化尚未被开发出来:比如昆明的官渡古镇!相信官渡古镇教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将会让昆学子们去了解身边人情风俗、人文景观;将会为展现昆明深厚的文化提供自己的真知灼见;同时也会其增强民族自信心。对研究者而言这无疑是对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契机,有利于我们教师将本土传统文化,并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去,让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

3.民间艺术传承·官渡古镇对中学生教育作用的研究

3.1 官渡古镇的历史底蕴。官渡古镇,现位于滇池岸边螺峰村,从螺峰村的考古资料来看至少在三千年前就有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居住,大批青铜器文物出土则足以证明滇中地区,早在春秋时期官渡古镇早已经历了一个相当繁荣的青铜器时代。官渡古镇有史料记载最早是从楚将庄硚入滇开始,古滇国的政权旧址就在官渡古镇的西边;汉武帝时置益州郡所辖的谷昌县,县衙旧址也位于古镇之西;在唐代,螺峰村便是南诏王公游览滇池时理想的驻足之地。到了清代最繁荣昌盛,老官渡八景也孕育而生:“五山六寺七阁八庙”——商船、渔船搭配高原湖泊岸边连绵不绝的山脉再加上极具宗教色彩和中国风格的建筑群其中绽放着四季不绝的鲜花,逐渐被人们传为佳话。

3.2 官渡古镇丰富的教育资源。

3.2.1 丰富的非物质文化教育资源。从官渡古镇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官渡古镇作为一个综合性水旱大码头,在她的繁荣时期桃之夭夭,人稠物穰,因此官渡也有着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他们带来的不同民风、民俗,除了独具特色又与中国传统文化同气连枝的节日外,还有彝族撒梅人的三月三的踏青节、跑马节、七月半的祭祖节及二月十九土主庙会届时人神同乐的:台上表演着花灯“土戏”、滇戏,人们穿着有艳蓝色“阴丹士林”布做成的“顶头帕”、鸡头绣花鞋、粉蓝色调衣服、绣花围腰;或在看戏、或在听评书、又或在对调子;同时还吃着地方传统饮食“古早味”官渡小锅米线加油条、官渡粑粑和声名远扬的官渡饵块等。

官渡古镇,承载着千百年来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文化机理,独特的地域特色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历史文脉的延续,众多的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所弥漫出的历史气息是独一无二的:如“一镇三教”(佛、道、儒)的和谐共处、“一镇五朝”历史人文景观并存。这些是充分展现古昆明的风土人情、节庆文化、民间工艺、地方戏曲、民间舞蹈、地方传统美食等地方古文明的主要窗口,是昆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2.2 丰富的物质文化教育资源。

(1)高原贝丘文化——清道光年间《昆明县志》就有记载“其处有山,周一里许,皆螺壳积成,居民平地掘井深两丈余,亦有螺壳无积土。”,官渡镇面积不过一平方公里,位于古镇中心地带的螺峰村地底下竟然全是螺壳。

(2)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金刚塔。它是仿照印度菩提伽耶金刚宝座塔而修造的,经专家考证它是国内现存的最早的金刚塔,是佛教密宗金刚部的坛城,四小塔环拱主塔,正是佛教“金刚五部”或“五方五智”的体现。

(3)“一镇三教”的宗教文化。“六寺、七阁、八庙”,有着浓厚宗教色彩的一系列建筑的盛衰沉浮延续了古镇千年的历史,见证了古镇不绝如缕的政治兴亡、宗教融合和人文走向,是古镇民俗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3.2.3 官渡古镇教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1)官渡古镇教育资源的开发。对官渡古镇进行实地考察,走访传习人,查看地方志和有关官渡古镇的著作,从历史、建筑、特色小吃、民间艺术等方面收集资料,研究整理编写成校本课程《民间艺术传承-官渡古镇》。

通过对官渡古镇的实地走访,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古镇文化进行学术分类、信息化储存,把一些档案资料如手稿、录音、图片转化为数字格式。建立资料性的素材库以提高教材开发和查询的效率,通过对资料库的比较拓展教材编写的思路,促进创新思维,从而不断提高对校本教材的研究、编写和教育水平。

3.2.4 官渡古镇教育资源的运用方式。

(1)以数字化信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往教育强制要求学生进行各种类的“五自”教育,缺少自觉自行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相统一的原因分析:人所获得的信息绝大部分来自眼睛,其次是耳朵,再次是其他感觉器官。通过以数字化信息展示官渡民俗节庆、建筑艺术、花灯、刺绣等提高学生的兴趣;凝听官渡童谣,讲述官渡特色小吃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共鸣,以便为后续教学展开提前做铺垫。

(2)以比赛的形式鼓励同学们去了解去观察身边景观、风土人情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如官渡粑粑的制作等),引发学生兴趣后,收集同学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汇总,布置成作业,让同学们在家长的带领下组成小组,亲自到现场看一看,感受下历史遗产的壮硕,并收集整理资料,填写考察表格,小组汇总进行比赛。

(3)回归课堂感受群众的智慧,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制作官渡特色小吃、花灯彩扎服饰、刺绣剪纸;学习歌唱官渡童谣。使学生全面深刻理解民间艺术,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为新课程改革服务。同时还可以更好的了解我们的家乡,宣传我们的家乡。

3.2.5 官渡古镇教育资源的运用成果。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民俗和对自己民俗文化的独特见解,让学生学习古镇文化,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为学生通过学习从收集、提取再到创造;从学习丰富自我,再到传承与弘扬古镇文化无疑是成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1)直面的撼动。通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面与产生民间文化的高原贝丘、金刚塔,在社会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结合下理解官渡特色小吃、花灯彩扎服饰、刺绣剪纸以及童谣,感受古镇建筑与古镇文化交融依存的关系,让同学通过现场真实直击内心强烈的撼动,让学生对古镇文化了解的更加深入、解读的更加准确。

(2)深切的领悟。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考察仅仅是开始。通过考察能让学生学会叩问,学会聆听,而这些都有是学生在今后要道路中必备的且书本上没有的能力。

观察金刚塔,了解金刚塔因为整体建在一堆螺蛳壳,金刚塔曾一度陷到2米多地平面下。研究人员在整体顶升2.6米的巨大工程中发现,当时没有水泥,为建造该塔,官渡的先人们采用螺蛳壳拌黑胶泥夯实后,再打下数百根沙松桩固定,再用糯米饭和糯米汤拌红土作垫层,一块一块砌上塔石。让同学观看人文景观的同时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3)爱上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镇文化课因其新颖、有趣,容易被学生接受,与孩子们一起互动,在学生的心灵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比如授剪纸技艺,既培养孩子们的艺术素养和兴趣爱好,又推动剪纸艺术的传承。

(4)进一步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言传到身教。讲授古镇文化的过程,其实也是对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再学习,“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师的素养,使教师的知识底蕴与道德修养进一步提高,能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更好的给学生起表率作用。

猜你喜欢
官渡民间艺术古镇
古渡熙攘千帆竞 滇池北岸谱华章 守正创新强承载 起航奋进新中心——这里是官渡,这就是官渡
昆明官渡古镇休闲旅游的发展研究
民间艺术篇
细雨中奔跑的官渡小鹿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光福古镇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