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里的上海书写

2020-11-25 13:32左国如
西部论丛 2020年4期
关键词:王安忆女性

摘 要:转型时期的王安忆则通过一系列的怀旧主题——逃避政治、战争,着重刻画市井小民的平凡人生。并通过在日常生活之中挖掘出平凡女性通过努力劳动而获得独立的美。

关键词:王安忆;女性;平凡之美

一、笔下时期:转型期的上海书写

二三十年代的女作家们关于上海的城市书写,以她们特有的笔致生动而丰富地描绘了隐没于战争中的上海。大量细腻而优秀的城市书写,使得上海这座城市有了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殊时代内涵。但建国后,随着“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口号的提出,文学逐渐归为政治序列,作家们所关注的生活也日益革命化、无产阶级化。因此,作为具有现代化、都市化的上海,它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多为政治代言。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前,女性的上海书写几乎失语,直到80年代才开始复苏。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也逐步解放,消费、文化、经济增长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所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此时,上海则根据自身所特有的地理位置以及地域文化,仅用十年时间,一跃成为中国最发达的经济中心,再次成为作家们眼中的“夜明珠”凸显出来。上海的发展以及时代的浪潮再次影响了这一时期作家们的创作,在以上海为背景,以上海人物为主人公的作品层次不穷地涌现时,不仅关于反映上海现实的作品得到大力支持,而且关于上海的历史以及怀旧主题的作品也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受到广大读者群体的欢迎,王安忆便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家。

王安忆早期以上海为背景的小说“雯雯系列”以及之后的《海上繁华梦》都对上海做了细致描写,而真正代表上海的历史与怀旧主题的作品则是《长恨歌》。在《长恨歌》中,我们看到了上海这座城市几十年的沧桑变化,从书中的王琦瑶一人身上看到了千千万万人的影子。正如书中所说“上海的弄堂里,每个门洞,都有王琦瑶在读书,在绣花,在同小姊妹窃窃私语,在和父母怄气掉泪。上海的弄堂总有着一股小女儿情态,这情态的名字就叫王琦瑶。”[1]可见,上海是由千千万万个王琦瑶组成的,看懂了王琦瑶,那么便了解了大上海。王安忆通过王琦瑶一人,展示了在大时代变迁下,一代上海普通老百姓的谈情说爱、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正是以对家长里短的普通生活的记叙,展开了上海弄堂里、闺阁中几十年的历史变迁,并构成了上海历史的底色。这不仅是王安忆对王琦瑶一人的观察,更是她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理解。

在转型时期的复杂社会中,消费的快速增长,金钱的迅速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精神空虚,目标迷茫,使得转型时期的作家们企图通过历史怀旧主题,回望历史,在历史中探寻现实人生的意义。王安忆立足于现在的上海,运用细腻的笔调,无时无刻地觀望着过去的上海,生动而真实的再现了历史洪流中的上海,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新与旧、历史与现实的上海,并希望可以在历史的主题中探寻到时代所赋予的独特生命力。

二、笔下城市:柴米油盐的喧嚣

在王安忆的眼中,上海的喧嚣是由日常生活构成的。在采访与作品中,她不止一次的表达自己对日常生活的喜爱。“每一日都是柴米油盐,勤勤恳恳地过着,没一点非分之想,猛然间一回头,却成了传奇。传奇中人度的也是平常日月,还须格外地将这日月夯得皆是,才可有心力体力演绎变故。”[2]并且王安忆对这日常生活还有一种美的享受,在王安忆的眼中,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是有情调和意义的,就算是普通的萝卜丝放上葱末,再浇上热油,滋啦啦的声响也像奏乐,甚至最粗俗的红腐乳撒上白糖,也如火山喷火的美景一般。在王安忆的笔下,她对于朴素的日常生活的追求远远战胜了对于浮华都市的向往。在大多数作家的眼中,上海是浮华现代的,是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上海人也仿佛天生就比别人高贵许多,甚至上海的一物一景都只是上海的。但在王安忆看来,上海是平凡的,她享受着上海的日常生活。正如她曾在访谈中说:“我对上海的认识是比较有草根性的。不像别人把它看得那么浮华的,那么五光十色的,那么声色犬马的,好像上海都是酒吧里的那种光色,抽抽烟,喝喝酒,与外国人调调情,我觉得上海最主要的居民就是小市民,上海是非常市民气的,市民气表现在对现实生活的爱好,对日常生活的爱好,对非常细微的日常生活的爱好。”[3]

无论是早期《流逝》在故事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于日常生活的琐碎描写:买菜、做饭、打工、织毛衣……还是后期《长恨歌》中对于上海吃、穿、住、行弄堂的精致描写,王安忆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平凡而熠熠生辉的上海。王安忆追忆往昔旧上海的日常生活,大概就是王安忆在对都市的独特价值判断,她希望通过对旧上海日常生活的追忆,来表达对于现代都市欲望化、消费化、粗鄙化的逃避与批判。

三、笔下人物:平凡人生的关注记忆

在二十世纪具有现代气息的大上海中,王安忆只着眼于对平凡事象的观察。在她看来,上海的生活是点滴的日常拼凑起的,她关注于拼凑这日常生活的小人物,尤其是女性小人物。她企图通过对女性平凡人生的记录,来唤起人们在现代中对女性的关注。她笔下的上海有别致的风景,既是逝去的岁月,也是正在过活着的日子,这里没有政治的翻天覆地,亦没有战争的硝烟弥漫,甚至没有才子佳人的佳偶天成,这样的上海是有着老虎天窗的弄堂,是有着围炉边的细碎夜话,是有着努力劳动获得报酬的满足。这些琐碎而不乏精致的平凡生活共同构成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底色,底色之上是一群为生计奔波,并坚强独立的女性市井小民。

在《流逝》中,大时代背景是文革期间,但文本却回避政治,着重描写女主人公欧阳瑞丽每天如何计划着将每月一百来块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从学买菜做饭,到织毛衣打工,虽然生活拮据却逐渐在劳动中享受充实与满足,以至于重新过回有钱人的生活,她反而留恋苦日子的充实,工场打工的温馨。可见,在王安忆的笔下,这些女性市井小民的人生虽然平凡,却在平凡中享受坚强独立所带来的尊重与满足。

王安忆并非站在一个至高点表达对女性弱势群体的同情,更不是以一个描写者的身份来阐释知识分子的立场,而是对女性赋予了血肉灵魂,给予了人文关怀,甚至为此美化了生活。在王安忆的眼中,王安忆始终关注于平凡女性的平凡生活,在对她们平凡人生的细致描写中,传达出她对于女性的关注,即使环境恶劣也依旧抹杀不了人性美的力量,即使生活艰辛也无法剥夺因劳而获的独立于满足。

王安忆对于上海女性日常生活的描写,传达了在现代大都市中对于女性的关怀,对于人性美的称赞,以此来表达对于现实现代大都市的物质化、消费化、冷漠化的失望与批判,并期望更多的女性在平凡的人生中拥有善良的人性美,通过自己的坚强奋斗来获得自立与尊重。

注 释

[1] 王安忆:《长恨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2] 王安忆:《寻找苏青》,《上海文学》1995年第九期

[3] 王安忆:《王安忆说》,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207页

参考文献

[1] 王安忆.王安忆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5

[2] 王安忆.长恨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5

[3] 于文秀.物化时代下的文学生存——70后、80后女作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1

[4] 王安忆.王安忆说[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9

作者简介:左国如(1994-),女,河北张家口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王安忆女性
坦然接受他人的好意
分你一半炒青菜好吗
王安忆
21世纪以来被拐卖女性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
忧伤并美丽着
王安忆的世俗与清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