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志翰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电子产品等迅猛发展,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在远程教育、在线教学、移动学习等方面应用广泛。该文从微课的概念与特点出发,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的微课教学现状,给出了高职院校进行微课应用与推广的具体思路,为今后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微课;应用;现状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显著。随着基于互联网的微博、微信、微电影的“微”时代的到来,传统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已无法满足人们不断增加的个性化、多元化学习需求,如何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成为时代面临的新挑战。在众多的教学资源形式中,微课以“短、小、精、趣”的优势,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和大众心理,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
二、微课的概念与特点
微课改变了以往系统课程庞杂无边的现状,以少而精的内容满足了高职学生个性化与碎片化的学习需要。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兴趣、学习时间,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务。微课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短小精悍。微课多为8-10分钟,资源容量小;二是主题突出。相对于传统宽泛的课堂教学,“微课”的问题更集中,主题更突出,适用于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三是容量有限。视频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字节左右,必须是支持师生在线观看和下载的流媒体格式,适合教师的观摩、评课和反思;四是资源多样。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师生的教学水平。
三、高職院校微课教学现状
虽然微课最初只是面对中小学基础教育开始尝试建设,现如今,高职院校也加入到微课建设与推广的队伍中。
由于高职院校的微课教学刚刚起步,老师们在微课制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1)教学对象模糊。很多教师花费时间和精力制作的微课,只有少数学生或教师本人观看,多数情况只是为了评奖或展示个人教学风采,很少考虑教学对象,更别说研究如何支撑学生的学习过程。(2)教学内容失当。微课的制作成本很高,通常1小时的微课视频,要花费教师30小时进行素材准备、课件制作及后期编辑等工作,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做成微课,微课的选题应侧重于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3)教学环节不全。一堂完整的微课应该涵盖教学内容介绍、教学互动、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可是,为了能在短时间内说清问题,不少微课被斩头去尾,缺乏互动与评价,因而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4)制作水平有限。微课通常将以“微视频”的方式在网络上展示和传播,微视频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微课的生死存亡。目前的视频只是简单地用录屏软件录制教师上课过程,画面模糊,杂音纷呈,整体效果较差,直接影响到微课建设的生命力。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微课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高职院校微课应用与推广的思路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如果能将微课成功地应用到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必将使微课成为推动高职教学资源建设新的源动力,从而解决教学资源不够丰富的根本性问题,形成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在高职院校进行微课的应用与推广,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供技术支持,搭建推广平台
由于部分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有限,在微课制作过程中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时候就需要学院统筹协调,抽调出信息技术水平高的教师提供技术支持,按照“思路设计—主题选择—内容选取—制作课件—脚本设计—录屏运用—剪辑制作”的开发步骤,创新性地制作出具备专业特色、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高水平微课作品。同时,学院也应该在校园网上搭建起方便师生使用的微课平台,不断积累和丰富微课教学资源,使其真正成为师生的良师益友。
(二)建立激励机制,以比赛促建设
依托“全国高校(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比赛”的平台,每年组织教师参加学院和省部级组织的各类微课教学比赛,并对获奖教师进行相应奖励,通过比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赛促用”的目的。同时,建立一个面向全校师生开放的优秀微课作品展示专栏,集中展示历届比赛的获奖作品,供大家学习交流,从而提高全院教师的微课制作水平,锤炼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增强教师参与微课建设的积极性。
五、结束语
总之,微课的出现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微课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资源,还体现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上。因此,为了更好的服务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未来几年内,微课的应用与推广势在必行,微课必将为信息时代的教与学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2] 吴汉生,廖乃高.在高职院校推广微课的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0).
[3] 张剑波,张欣杰.高职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
[4] 田小梅,胡灿.全国高职院校微课教学现状与思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12).
[5] 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