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的路径探析

2020-11-25 02:42张丽瑶
银幕内外 2020年2期
关键词:主渠道思政课中职学校

张丽瑶

摘要:思政课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系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职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该课程的成功教授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新时代背景下,要结合中职学校的特点,建立合理的育人机制、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齐心协力办好思政课,以此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

关键词:中职学校 思政课 主渠道

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习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阐明了学校思政课的重要地位与意义。然而目前的现实情况是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存在弱化现象:教师偏重于以“教”为中心,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的模式普遍存在;部分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认为思政课是完全可以忽略的,甚至对于思政课抱有抵触心理……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教学面临着种种新情况、新挑战,亟需我们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主渠道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

1 A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高度肯定了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方针中的至关重要地位。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也开启了新征程,因此,中职学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至关重要。

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要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就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

一是设立领导带头推动思政课工作机制,成立以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的思政课教育教学建设领导小组。学校领导每学期带头走进思政课堂听课讲课,对口联系思政课教师,参与思政课集体备课,建立校领导带头“听、备、讲”的“全链条”抓思政课体系。

二是健全思政课协同建设机制,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政课教学评价改革,研究制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思政课教师互评、学生评价、督导组评价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三是推动思政课同其他学科跨领域协同,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将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

四是完善思政课建设保障机制,加大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专项投入,设立思政课教学科研专项并给予经费支持,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项工作津贴,在職称评聘、项目申报、评选表彰等工作中,为思政课教师单列指标并适当倾斜,让思政教师有尊严、有地位、有奔头。

2 A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是否坚固,关键看“守渠人”思政课教师的素质高低[3]。

建设好思政课,首要任务就是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确保思政教师素质优良、数量充足。中职学校要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充分考虑思政课教师配备情况的前提下,完善编制保障,严格按照要求配齐思政课教师。

其次,中职学校要做好思政课教师的选拔培育工作。一方面,提高教师选拔任用标准,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六个方面的要求,健全思政课教师准入机制。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规范选聘条件和程序,把真正具备深厚理论功底,理想信念坚定的人员充实到思政教师队伍中来,并在职称评审、评优评先中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提高他们的待遇及收入,增强其岗位对人才的吸引力,提升中职学校思政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将思政课教师的培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做好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源头建设。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养机制,切实加强中职学校思政教师的教育培训,利用校外培训和校内培训双渠道,努力提升广大思政课教师的各项素质,如政治素质、专业能力素质等等,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讲大局、有情怀的思政课教师。

再次,全面提升中职思政课教师的素养能力。习总书记结合思政课的现状,提出了提升思政课教师能力的六大素养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准和根本遵循,也是思政课教师提升素质和水平的努力方向[2]。因此,中职思政课教师可对标六大素养,为其自身成长、提升综合素养寻找路径和方法。一要深刻学习、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职责;二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永保家国情怀,在教学中始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领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三要时刻保持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要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历史视野和国际视野,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展思政课的深度和穿透力;五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和榜样;六要保持高尚的人格,严守师德规范,以身作则,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促进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3 A推动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实效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的思政课程大多偏重于以“教”为中心,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相对僵化,因此,学生往往对于思政课缺乏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较低。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中职学校有必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思政课改革创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一,加强思政课堂的组织与管理。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常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综合性课程,所以教师应更多地选择一些对于中职生具有向上向善、正面引领价值的课堂内容融入到教学之中,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故事、身边的好人好事等,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教师要敬畏课堂、管理好课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和“以活动为中心”的现代课程设计理念,认认真真讲好每一堂课,利用思政课堂这个主阵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第二,推动思政教学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政治性是思政课的固有属性,而中职生往往由于自身阅历的局限性对于思政理论内容的理解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对接新时代,坚持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教学体系和教学语言要尽量贴近现实生活,使学生乐于易于接受。例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以案例的形式渗透给学生;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的契机讲述爱国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专题教育等等。

第三,注重思政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把思政理论内容与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改变“重理论传授,轻学生实践”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互动探究和情感体验。例如,实施翻转课堂进行教学,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特点设置情景活动,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进而达到教学效果。

第四,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建立思政课程线上资源库,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平台独立地获取知识,完成预习和初步的学习,再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逐步达成共识,讨论和完成练习,内化知识以实现深层次的学习。从而使学生更加灵活主动的参与学习,培养更高层次的能力。

第五,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增加过程性評价考核,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一改单靠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的固定评价体系,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多元科学地评价学生在思政课程学习中的掌握程度。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课堂参与度,变枯燥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由注重成绩评价向注重过程评价转变,多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积累成功体验,重建学习信心。

4 A培育德育共同体,齐心协力办好思政课

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单单依赖思政课教师很难开展。中职学校必须立足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将全体教师、班主任以及学校的相关部门调动起来,构建全校上下联动、校内校外互动的德育共同体,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

一是学校主管部门及领导要重视思政课程建设。习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学校党委要重视思政课的建设,各部门齐抓共管,发挥其主渠道的作用。中职学校主管部门应以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指引,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从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重视思政课程建设。这种重视不仅要体现在会议中、口头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要认真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并结合本校实际予以落实。校领导要常态化深入课堂,多听师生意见,多了解一线思政课教师的诉求,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回应他们的实际需要,在涉及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的问题上,从严把握,为思政课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调动思政课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是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统一[3]。在大思政背景下,“立德树人”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学的根本任务,还需要其他教师参与进来,在各专业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共同协作努力,促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所有专业课程的覆盖,从各个教育环节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丰富学生政治思想,开阔学生思想视野,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每一位教师都应承担立德树人的职责,在实际教学时善于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注重言传身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科研全过程,用真才实学和人格魅力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从而提升思政课教育效果。

三是深挖“社会大课堂”思政资源,潜心打造思政教育大平台。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加强合作、多方互动、充分参与。中职学校思政课要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小课堂,步入社会大课堂中,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促进。例如,学校与企业、社会组织合作,为在校中职生提供实践平台,进而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满足中职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思政课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打造思政社会实践资源库,构建思政教育和社会教育协同育人格局。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踏进社会大课堂,接受一线的、鲜活的教育,在深化对时代和社会了解认识的过程中,自觉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升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5 A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托思政课程,积极承担起培育优秀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重任,切实发挥思政课育人主渠道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04).

[2] 高祥.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主渠道作用的路径探析[J].才智,2019(19).

[3] 李玉玲.对标“六大素养”,全面提升青年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养[J].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9(12).

[4] 鲁熙.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12).

猜你喜欢
主渠道思政课中职学校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如何发挥思政课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浅谈如何构建高中数学教学的高效课堂
党校教师在“两学一做”中的导向作用
德育工作浅谈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学习语文的主渠道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