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要
[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着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从培养过程和结果上看比较薄弱的一部分。这与概念认知的偏颇、培养方式的单一性以及考核内容的局限性息息相关。一线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地理实践力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地位,通过多种方式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教学;地理实践力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4-6058(2020)31-0083-03
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时代要求,关注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发展需求,对三维目标重新整合,着重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明确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教育研究者与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的重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成为热门话题,研学旅行等地理实践力培养方式应运而生。那么,地理实践力培养是否等同于研学旅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效果到底如何?本文笔者谈谈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现状、成因及可行性建议。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
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中,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一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作为地理学科学习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可以运用的基本手段,最早被大家认识,其培养贯穿于初中到高中的大多数地理课,要求学生能够充分认识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随着各个国家和地区甚至是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而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上一轮课程改革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出对高中地理课堂上人地关系的培养和渗透也作出了具体要求,力求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指从整体的角度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在每一年的高考中考查得越来越多。在高考大旗的指引下,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教师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在牢固掌握地理学科各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地理环境,很多时候也涉及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要求学生能够跨学科综合认识地理环境。比较下来,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是高中地理课堂上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由于概念认知偏颇以及各校校情限制,加上师生个体原因,实施上颇受限制,成果自然不尽如人意,有点“雷声大雨点小”。
二、造成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的原因
1.概念认知的片面性
《课标》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划分成了四个方面,于是就像当初的三维目标一样,很多教师在实施地理课堂教学的时候将四个方面的培养独立开来,这其实体现了教师不正确的认知。《课标》中指出,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什么是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指学生能够出于自身的兴趣,结合以往所学的知识,带着某种目的,有意识有策略地在相关的地理环境中实施某种特定行为,得到某个结果,更进一步,还能够对这种行为和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也就是说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前提是具备相关的知识,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区域认知。从正确的人地观念出发,运用综合思维,才能设计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实践活动,并对此进行评价和反思。正如《课标》里提到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2.培养方式的单一性
与其他三项素养相比,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偏向于强调培养学生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于是很多人甚至是一线教师就觉得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必须在现实的地理环境中开展,将地理实践力等同于地理实践,觉得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与在教室里进行的课堂教学,两者是相互独立甚至相互排斥的。如此一来,在依然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就十分受限,研学旅行就顺势而生。然而,很多学校是没有这个条件的,毕竟研学旅行是十分费时、费力、费财而且兴师动众的。即使是有能力的学校,也有很多出于安全责任考虑放弃了这一想法,或者三年时间也就开展一次两次,效果甚微。
3.考核内容的局限性
素质教育的口号再响,课改进行得再如火如荼,只要众高校选拔人才的方式没有变,那么高考就是高中教育的最终目标导向,过去如此,现在还是这样,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如故。对于大多数学校和教师而言,高考考什么,课堂教什么;高考怎么考,课堂怎么教。而纵观历年高考文综卷地理部分,高考对地理实践力的考查体现得最少,这必然导致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在日常地理教学课堂上不受重视。
三、基于高中课堂的地理实践力培养建议
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是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教学过程的。所以,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不是特意找时间专门去培养的,而是应结合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实践方式,穿插于课堂内外。
1.地理实验
地理实验是高中地理课堂上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最为简单、可行性最高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在必修1自然地理的教学中,地理实验是最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通常地理实验教学又可以分为计算机演示、教师演示操作、学生实际操作三种。
计算机演示是指用课件、动面、视频等模拟展示某一地理现象或者地理规律。这是日前采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地理实验教学方式,较之于其他方式,实验“成功率”最高,而且通过多媒体屏幕播放可以让全体学生全方位观察,对地理知识的呈现效果是最好的。
另一种方式是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就是把实验放到现实中进行,由教师进行示范操作。这一方式比计算机演示对于学生来说更具真实性,但观察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与计算机演示一样,学生仅仅是观众,缺少参与感,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欠佳。
第三种方式是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操作,这最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此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式最大的缺点在于学生操作花费时间比较多,而且失败率也比较高。建议教师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在课堂上也要深入学生进行实时指导。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没立地理教室,配备相关的实验教师,在课程上安排专门的实验课。
2.地理观测
地理实践力首先表现在能够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有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地理学科本身就是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义务教育阶段对地理学科的学习要求,是学习对生活、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那么首先,学生要能够从生活中获取地理知识。高中地理课程中很多知识的教学都可以采用让学生进行地理观测的方式,比如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中天体视运动和日影的观测,又如对自然地理要素的观察,如天气和气候、植被和土壤等等。教师根据课程进度合理设计观测的内容、时间、流程,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测并采用表格、文字、影像等方式进行记录,甚至可以在学生充分掌握知识的前提下更进一步让学生自主设计,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3.研究性学习
除了日常的地理课程,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也是高中生学习地理的重要途径,自然也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相较于前两种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途径,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加贴近现实地理环境,深入考察和了解地理环境特点和规律。同时,相比于研学旅行,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更少,更方便组织,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众多课题中进行选择,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选择切合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或者生活实际的课题,充分利用乡土资源,结合学生特点组建研究性学习小组,指导学生合理分工T合作,设计流程,达到目的。这一方式尤其适用于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学习。例如调查当地农业生产的对象、方式和特点,或者附近某个工厂或商场的发展历程和区位选择。
4.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是目前地理实践力培养方式中呼声最高的一种。所谓研学旅行,指的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集体进行校外参观实践的活动,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手段。现今的高中生大多自小過的是家庭一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缺乏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直接感知。研学旅行是很好的走人大自然、走进现实地理环境的方式,它比研究性学习规模更大、时间安排更集中、一次性历时更长,学生可以更集中精力从参观实践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与此同时,因为研学旅行涉及的人员较多,实践地距离较远,往往开展次数有限,所以就要求活动要有代表性,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最好是针对高中地理学习中必须掌握的、高考要求较高的但是在课堂上难以完全展开的内容。
5.地理竞赛
除了常规课堂,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举行适合的地理竞赛,借此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例如主题地图绘制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星空”主题摄影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等等。
6.地理作业
在课堂教学之外,教师在设置地理作业的过程中也要重视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锻炼和考查,而不是让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简单复述或应用。例如针对区域地理相关知识的作业,尽量少设置让学生进行复述的题目,案例也少用“某地”这些含糊的概念,而是给予学生真实具体的案例和资料,明确地名或事件,并鼓励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途径收集有关信息。如果是乡土案例,可鼓励并指导学生开展实地调研,通过走访或问卷调查获取地理信息,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越来越重视拓展孩子的视野和知识面,家庭旅游愈发常见和普遍。假期来临之际,教师可以提前向学生了解其家庭出游计划,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制订相应的研学计划并实施,鼓励学生在旅行中发现并记录新的问题、现象,假期归来与全班师生共同分享探讨,这样可以集众人的智慧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总而言之,高中地理课程的最终日标是让学生具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憧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教育部,2018)。所以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不应该只是停留在书本的理论知识上,而是最终要落实到知识的实际应用中去。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过程便是让学生走近生活、走进生活的良好契机,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能够更好地掌握区域认知相关知识和能力,培养综合思维,养成科学的人地协调观。作为高中地理教师,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将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去,注重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