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的立意困境与改进策略

2020-11-25 14:10张贯禹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策略

张贯禹

[摘要]当前,高中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缺少立意强化训练和科学系统的立意提升策略指导。文章归纳出了任务驱动型作文中存在的立意问题,即内涵空泛、缺乏深度、局限于材料。基于此,从掌握命题视角、培养辩证思维与树立读者意识三方面提出新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任务驱动型作文;立意困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0)31-0012-03

要想写好任务驱动型作文,对如何立意进行教学是必要且重要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因其“导向性”“思辨性”特点,注重“以小见大”。学生需要从材料中受到启发并正确立意,从而获得较好的作文分数。目前的状况是,“即使是从事一线教学多年的教师,他们对一些如作文试题发展基本情况、作文考查的核心目标和评价理念等问题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把握,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指导的情况更是少之又少。”一线教师大多没有对任务驱动型作文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一些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以往新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立意方法,或采用普通议论文的立意方法,这便导致学生在立意时无法做到准确、深入。因此,有必要对当下任务驱动型作文中的立意症结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一、立意选择困境及改进策略

有学者在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中发现,“学生立意上存在停留在材料表面、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与材料契合度不够、科学严密性不够等问题。”通过对相关教育论文的梳理分析后发现,学生立意存在偏差的原因之一在于缺乏“立意意识”。立意意识即能准确把握材料的核心价值导向,从命题人最希望考生思考的角度进行立意的意识。

(一)立意“套作”困境

此前,材料作文的“套作”问题让无数教师头疼不已。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学生必须找到任务并完成任务,这正好可以解决“套作”问题。不少一线教师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认识不深,模糊了其与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的区别,因而沿用之前的教学策略,即“圈画关键词”法。具体具体来说就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材料,用圈画关键词的方法指导学生立意。但是这样做便忽视了材料中的任务指令,导致学生在立意时出现偏差。下面对一篇在“圈画关键词”教学策略指导下学生写出来的习作进行分析(作文题为2019年全国卷I高考语文作文题):

让青春在劳动中绽放光彩(节选)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要演讲的主题是“让青春在劳动中绽放光彩”。

古往今来,中华儿女在历经风雨、饱经沧桑中,以勤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铸就了民族的灿烂與辉煌。古时,素朴、勤劳的先民为抵御外敌、保卫家园齐心协力地建造出了长城,让后人为之佩服与惊叹

“圈画关键词”法的核心在于找出关键词,再从关键词出发寻找与关键词相关的立意。使用这一方法的弊端在于学生圈画出关键词后,容易把话题作文的写法套入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中,以话题代替任务进行写作,进而导致立意偏离。上述文章反映出学生抓住了材料中的一个关键词“劳动”,再套上“青春”这一话题,把立意圈定在“青春与劳动的关系”上。这一学生从劳动出发,大谈特谈劳动的意义,应该如何劳动等。文章只是在聊“劳动”,而材料提出的任务是“对劳动当下的现状发表看法”,很明显,学生的这种立意使文章变得“假大空”,大大降低了真实性。 (二)改进策略:加深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认识,选择“考查点”立意

任务驱动型作文具有导向性。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I高考语文作文题日“举报父亲打电话”潜藏的立意导向是,要增强践行依法治国理念的自觉。因此,围绕父亲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及女儿行为的不当之处等进行立意的都可以说是偏题的,无法取得高分。

作文材料往往直指命题者心中的“最佳立意”。作文材料既反映客观现象,又反映命题人的主观意图。有学者研究发现,“学生审题立意有三种不同的着眼点:学生视点、材料视点、考查视点”,而立足于命题人意图的“考查视点”,是学生最容易忽略的。

当前,一线教师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认识不够深刻,以致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寻找“考查视点”的意识和能力。

在熟悉这类型作文的基础上,教师可尝试通过不断提问的方式循循善诱,带领学生深挖命题人命制题目的意图。这样学生不但不会离题,而且容易写出具有深刻立意的文章。开展任务驱动型作文立意教学的前提是学生能够明确区分开任务驱动型作文与话题作文,以及具有寻找“考查视点”的意识和能力。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立意是一个重难点。在指导学生写作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I高考语文作文时,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指导:

“请问,材料的关键词是?”(在得出答案“法律”“亲情”后,继续追问)

“那这次是要围绕‘亲情或者‘法律写作话题作文吗?”(在引导学生得出否定答案后,进行立意选择教学)

“所以我们要围绕材料的核心‘法律与亲情进行立意。”

以此类推,层层递进,最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学生选择的立意角度。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树立更为深刻的立意选择意识,使学生不再只会盯着“关键词”,以套入话题的方式进行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而是学会深层分析题目的“考查视点”,选出“最佳立意”体现自身对于生活、现实的思考。教师这样做能增强学生作文的实用性,解决立意“套作”问题。

二、立意深度困境及改进策略

写作任务驱动型作文十分强调“思辨性”,在题干中会明显提到要“表达自己的态度,反映自己的思考”。当下学生的习作受到固化模板的影响而反映出明显的浅议论倾向。很多学生在写作任务驱动型作文时只会套用议论文的基本格式,对材料的分析浅尝辄止,缺乏逻辑性、辩证性,这便使得作文中的议论变成了有形无实、言之无物的“假议论”。

(一)立意浅薄固化困境

一线教师在议论文写作教学时十分提倡一种模板,即“是什么一为什么一怎么样”。这种写作议论文的固化模板的确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写作状态,但也桎梏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下面对一篇习作进行分析(作文题为2019年全国卷I高考语文作文题):

让心中燃起劳动之火(节选)

劳动究竟是什么?也许你我都难以精准概括。但请大家环视四周:那堆砌整齐的一砖一瓦,是工人们的劳动;那干净整洁的一道一路,是清洁工的劳动;那骄傲成长的一草一木,是园丁们的劳动……(典型的话题作文格式,以论述“劳动”是什么开头。但在该题中,“是什么”不应是解释劳动是什么,而应是解释“劳动无用论”的实质是什么)

我们劳动,是为了向个人与国家的福祉更进一步。……而你我劳动,是为了对得起家中那温软可口的饭莱,对得起家人那饱含期许的眼神,对得起心中那破土发芽的梦想;你我劳动,是为了……(这一段明显是在论述“为什么”。但只是在解释“人类为什么要劳动”,还是没有解决作文题提出的任务)

所以,在清扫教室时,请仔细一些;在整理书籍时,请用心一些;在布置考场时,请积极一些;路遏环卫工人清洁时,请……唯有你我都增添一点对劳动的主动与尊重,我们的明天才会更加碧波荡漾,晴空万里。(这是作者在论述“怎么做”。提出的倡议很简单,无非是不要鄙视劳动,并没有体现出作者对于题目的深层思考)

写作并没有通用的万能模板,如何审题立意是关键。在写作议论文时,不是都应该先从“是什么”出发,再分析“为什么”,最后提出“怎么样”的。三段式的议论文写作模板会桎梏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模板,则奉之为“万能”,通常一拿到题目便急于套模板,疲于理出其他的思路去破题,从而导致文章立意大同小异,落入俗套。

三段式写作模板的滥用,导致学生产生了惰性思维。学生不会主动尝试从其他角度进行切入,也就无法更好地分析材料隐含的更为深刻的意义,从而导致写出的作文中的原因分析中规中矩,提出的做法也只是蜻蜓点水,没有实践意义。学生对于材料以及现实缺乏深入的思考,这便导致作文立意缺乏深度。 (二)改进策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增强立意的思辩性

在写作任务驱动型作文时,学生往往会面临一个“两难选择”,并且最终要做出自己的决定。因此,教师在立意教学时要着重帮助学生树立辩证思维。以下提供几个能够激活学生辩证思维的提问引导方式:

1.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办法吗?

2.接受测试问题:如果采取的是另一种方法,可以接受吗?

3.可能性问题:如果采取另一种方法,有可能吗?

4.否定问题:如果采取另一种方法会有弊端,还应该采取吗?

5.目标问题:如果实在是没有别的方法了,可以改变自身的目标吗?

以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I高考语文作文题为例。这一作文题的“考查视点”是“法律与亲情”,但把握到这一视点还不够,学生不可以仅仅论述“法律”或者“亲情”,不能简单粗暴地从“女儿做得好”或者“女儿做得不好”的角度进行写作。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父亲为什么要打电话?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小女孩的做法是否不妥?从而逐步树立学生的辩证思维。学生在树立辩证思维后,往往会对材料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会对“两难选择”进行辩证思考,从而能够有效提升作文立意的深度。

三、立意延伸困境及改进策略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一大特点是通过材料虚构的情境折射真实的生活。学生的论证需要有适度的延展性,应该通过对材料的评点映射出对生活中类似问题的态度、思考。

(一)立意“去生活化”困境

当下,“就事论事”法被很多教师应用于任务驱动型作文立意教学中。“就事论事”法即让学生从头到尾都要聊“材料”,从而做到绝对地不离题。但是这样的教学策略错误地引导学生在立意上“去生活化”,一味对材料中的虚拟情境发表议论,使文章缺乏现实意义。下面对一篇“就事论事”的习作进行分析(作文题为2019年全国卷I高考语文作文题):

在希望的田野里辛勤劳动(节选)

……看看周围吧,越来越多的人不尊重劳动,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总是用各种理由和借口否定劳动的价值。你听,这些话你熟悉吗?“我要学习没有时间劳动”“有机器人代替劳动就好”“花一些钱雇别人劳动”……

曾经,我们的祖先迈着坚实的步伐,扛着笨重的工具,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从万里长城到京杭大运河,从灌溉沃野的都江堰到耸入云际的布达拉宫,每一项雄伟壮观的建筑都凝聚着千千万万先民勤劳的汗水……

这篇习作典型的症结是:没有联系现实生活,一味议论材料,立意的生活性外延缺失。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语文课程教育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教育的内容、目的必然受国家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发展、经济结构、文化氛围等的影响。

自任务驱动型作文横空出世以后,作文试题的教育功能引起了人们极大的重视。笔者梳理历年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后发现,其涉及的关键词往往极具教育功能,对应着时政、时事以及学生的生活,体现作文命题者希望考生能够从国家、社会、个人三個层面进行思考的意图。因此,在立意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有效联系生活进行思考。如果教师忽略材料中带有教育性的任务指令,不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便无法立足于材料“以小见大”。“就事论事”的结果是,学生对材料虚构出来的情境大肆议论。这样的议论没有延展性,无法使任务驱动型作文发挥教育功能,导致作文分数低下。 (二)改进策略: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树立“为生活”的立意观

读者意识,即基于读者的视角展开写作的意识。要想学生能够有效完成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教师就要引导他们养成读者意识,树立“为生活”的写作观。

受作文评价方式固化的影响,我国学生的读者意识不强。有学者认为,“现在的中学生写作文时并不是心中没有读者,而是只有一个异化了的读者——教师。”所以帮助学生树立读者意识的重要办法是“降低或消解学校教育教学对社会生活的离间性”。

首先,可以从写作主题和写作地点的选择入手。可以让学生从身边的事写起,并且不规定写作文体、作文上交时间、写作地点等,鼓励学生随文写作。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写作的热情,使他们逐渐树立“我手写我心”的写作观。

其次,要促进作文评价方式的转变。有相关的课题实验证明,评价方式的改变对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作用显著。可以从注重结果性评价转变为注重过程性评价,可以打破教师作为学生作文的唯一评价者的惯例,使同学、家长都可以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打分。学校可以构建多元的展示平台,例如公众号、校刊、美文角等,以促进多元评价的落实。此外,教师应该以“读者”自居,不要对学生的作文做出“内容深刻,语言优美”等固化的评价,可以从读者的角度提出自己对学生作文的独到见解,甚至可以以读者身份与学生探讨文章的立意、内涵等。

在树立了读者意识之后,学生便会知道为谁写而,为什么而写,从而增强作文的“生活性”。树立了读者意识的学生能够发现任务驱动型作文中的“对象驱动”“内容驱动”,快速明确写作任务,做到联系生活进行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

综上,任务驱动型作文具有“实用性”“思辨性”“真实性”等特点,它与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有些许差别。教师要在该类作文的写作教学中有效解决学生的立意问题,带领学生领略这种新型作文的特点,引导学生树立读者意识,找准“考查视点”,选出“最佳立意”。

[参考文献]

[1]张开.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的解读[J].语文学习,2015(7):8-12.

[2]谢启团.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立意提升策略[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71-75+80.

[3]杨刚,沈威.高考作文审题立意的着眼点及相关启示[J].语文建设,2019(21):70-73.

[4]郑桂华.写作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J].中学语文教学,2010(1):28-30.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计算教学中“算用结合”的有效策略
大班美工区材料投放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凸显对比策略 促进数学思考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