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补学:高年级教学的必上之课

2020-11-25 12:27王铭波李娜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0年11期
关键词:高年级传统文化

王铭波 李娜

[摘要]随着统编教材的全面使用,高年级学生,尤其是原使用苏教版教材的学生最需要补学的应是文言文。因此,教师应明白补学文言文的意义,并通过有机组合、有所强化和有法可探等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速度,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和美妙,最终爱上文言文的学习。

[关键词]文言文补学;传统文化;高年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1-0042-02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蕴藏着中华民族古老而深厚的文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和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想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就要学习文言文,积累丰富的文言知识。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到六年级,一共选编了16篇文言文供学生学习。原来使用苏教版的高年级学生尤其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一方面没有学习过文言文,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即将升入中学学习更多、更深的文言文的问题。因此,利用小学的最后阶段进行补学文言文十分必要。其意义是什么、如何补学,就成为高年级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补学的意义

(一)走进历史,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梳理统编教材编排的16篇文言文,从时间推移的轴线来看,依次选自先秦时期的《山海经·北山经》、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语》、战国时期的《孟子》《列子·汤问》、战国末期的《韩非子》《吕氏春秋》、晋朝的《晋书》、南朝的《世说新语》、北宋的《宋史·司马光传》和苏轼作品、南宋的《方舆胜览》和朱熹作品以及清代曾国藩、梁启超的作品。从选文时间来看,先秦至清代的经典篇章,给学生徐徐展开了一幅源远流长的历史画卷。编者试图呈现给学生的是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探索和对理想的追求,传递的是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独特精神与智慧。从选文的内容来看,学生会走进先秦的重要著作、最古老的奇书——《山海经》,感受它的独特魅力;学生还会穿越时空,感悟先贤对自然现象探求中的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感动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真挚情谊,了解晋朝车胤、北宋司马光、魏晋王戎等历史名人儿时的奇闻逸事等。

(二)走进文字,感知我国文字魅力

“汉字在殷商王朝的中后期已经发展为自成体系的文字了,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古人造字之初就赋予了文字特定的含义,即本义。引申义都是由本义扩展而来的。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古文的情境,借助汉字的结构、字形来了解其意思,感知古代文字浅显的表意和深奥的引申义。这样,学生就会体会到文字的魅力,感悟文字的神奇。

比如,教学《司马光》一文的“瓮”字,可把它和“缸”字进行比较,理解它的意思。“瓮”字上面“公”,做双手提起一盛器之形状;下面的“瓦”字,意思是以土烧造的器物。它小口束颈鼓腹,腹部或有系,腹部以下收窄,可放置在地上的坑里以保持稳定性。“缸”,立于地,“缶”表示其形,工声。“缶”和“工”合并为一个字:缸。“缸”和“瓮”,如一个器物的两种变体,各有特点。一个口大,一个口小;一个敞于门庭,一个隐在树下。对这类汉字的探究,使学生更能体会到古代人民的生活智慧、持家治国之智慧。

(三)激发兴趣,夯实文言学习基础

教材选编的文言文,有些语言简洁、故事性强,如《铁杵磨成针》《囊萤夜读》《自相矛盾》等;有些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现代文的,如《司马光》《守株待兔》《学弈》。因此,从学习这些文言文入手,大大降低学习的难度,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补学这些文言文,能消除学生的畏难思想,提高学习古文的兴趣。

补学还给学生提供了深化对成语意思的理解,了解成语典故出处的机会。比如,成语“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都是学生早就掌握的。通过补学,学生能在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在生动形象的故事人物中,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夯实其语文根基。

(四)有效衔接,助力初中文言文学习

到了中学,文言文一下子占到了教材的三分之一这样的比例;而且中考、高考必有文言文。在没有文言语感的情况下,学生骤然接触那么多的文言文,其难度可想而知。没有补学的前提下,学生在没有循序渐进的基础上贸然学习篇幅较长、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文,必定相当吃力。因此,补学文言文,积累一定的文言常用语汇,培养文言语感,能为初中文言文的学习之路铺设基石。

二、补学的策略

(一)有机组合——提高补学速度

六年级的补学需要速度,需要效率,即事半功倍。因此,组合性学习、群文类学习、多种方式渗透学习尤为重要。

1.同部选文一起学

如,《杨氏之子》《王戎不取道旁李》都是选自《世说新语》,可以一并学习,并初步了解《世说新语》这部小说的主要描写对象。再如,《韩非子》中的《守株待兔》《自相矛盾》也要一起学,让学生在了解故事内容、掌握寓意的同时,能更深刻地领悟寓言故事的特点——小故事大道理,同时对《韩非子》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所了解。

2.相同主题归类学

按照相同或类似的主题來进行补学,是提高效率的好方法。如,《司马光》《囊萤夜读》《铁杵成针》《王戎不取道旁李》这四则文言文,可以以“历史名人故事”为主题来教学。从熟悉的故事入手,易懂有趣还能让学生明白:长大以后的成就与小时候的勤奋、善思等好习惯是分不开的。

3.一篇带多篇延伸式学

可以根据文言文的人文要素,寻找共同点,一篇对应一类文言文,作为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如,学习《囊萤夜读》一文后,可补充《程门立雪》一文,主人公的共同点就是“勤学”。

4.多种活动应用性学

可以在早读课上安排诵一诵、背一背励志类的文言文;可以结合《古人谈读书》一文,进行“我最赞同的古人读书方法”的主题班队活动;在毕业前夕,可结合梁启超的《中国少年说》,引导学生话别母校与展望未来,带着蓬勃的朝气和“少年强则国强”的志气步入中学。

(二)有所强化——降低补学的难度

1.建立字字落实的意识

文言文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单音成义、单字成词。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适当识记,并结合上下文、古今对比等来掌握每个字的意思。这是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如,《精卫填海》中“炎帝之少女”中的“少女”等,需要学生有一字一译、字字落实的意识。

2.展开高频字义的识记

文言文会出现一些高频词,即常用词。这一类词的意思编者在注释中都会体现。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再多走一步,即告诉学生其中的规律,简单高效。比如,“尝”字,学生在《王戎不取道旁李》中会学到“尝与诸小儿游”一句,教师可告诉学生它在文言文的首句都表示“曾经”的意思,并出示其他相同句子加以巩固。

3.发现文言特殊的语法

在文言文中,有一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如古今异义、通假、倒装等。在补学中,教师可把这些典型的文言现象加以整理,教学时重锤敲打,让学生快速掌握。如《司马光》中“群儿戏于庭”,“戏于庭”就是一个倒装句,要引导学生理解。

(三)有法可探——提升补学效度

1.对比学习

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不仅要了解它的主要内容,而且要发现它的行文规律,从而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文化意蕴。如,在学习同属历史名人儿时故事的《王戎不取道旁李》《司马光》时,可以引导学生比较阅读,从叙述对象、篇幅长短、文章结构、人物形象、写作特色等方面去发现它们的异同。

2.适度补白

在补学时,教师要注重给学生提供一个放飞思想、大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把文本中的留白演绎为一幅幅生动、形象、精彩的画面。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可以根据教师给出的问号、句号、感叹号去分析王戎观察思考的过程,这样既准确掌握文本的内容,又深刻感悟人物形象。

3.古今对照

把文言文和白话文对照着读,一是大大节省补学所花的时间;二是让学生发现很多有趣的语言现象,使学生掌握文言知识,感受文言文特殊的韵味。如,教学《自相矛盾》时,可以让学生把它和现代文版对照阅读,深入思考,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与把握。

4.熟读成诵

诵读的要义,是“得他滋味”(朱熹语)。诵读重在“味”,重在“玩”。文言文的凝练之美、韵律之美和意境之美是白话文无可比拟的。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在古典音乐的渲染中反复诵读,并成为表现与传达理解的方式。如,《伯牙鼓琴》一文,句式整齐,极富韵律,通过诵读更能加深理解文中所表现的深厚情谊。以得“滋味”为要义的诵读,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素养。

5.举一反三

教学时,可以补充同一人物的其他文章来丰满人物形象。如,学习《司马光》一课后,补充“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一段,让学生体会司马光的思想品质,思考如果将这一段与《司马光》一文合并成一篇,前后顺序应该是怎样的。这样,在深化理解司马光品质的同时进行整理篇章的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仿照所学课文,进行简单的仿寫,尝试粗浅的文言表达,学以致用。如《杨氏之子》一文,只要引导学生明确两人姓氏和“果”“家禽”之间的关系,仿写出较高质量的文言文不是难事。

总之,补学这一课,我们按照上述策略组合,从整体入手,巧妙设计,带领学生在多篇章、主题式的文言阅读实践中打开学习的空间;同时,要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把握、体会,从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语言技巧,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和美妙,并自觉传承传统文化。

(责编 韦雄)

猜你喜欢
高年级传统文化
小学高年级数学弹性作业的有效实践探索
浅谈小学高年级英语分层教学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