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众创空间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实践平台。基于重庆市三所大学的案例,从高校众创空间的典型模式入手,找出当前重庆市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困境,进而提出促进重庆市高校众创空间发展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重庆市 高校众创空间 创新创业 创客
众创空间起源于美国的创客空间,随着大量创客的聚集和发展而产生。创客群体诞生于麻省理工学院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学院鼓励学生进行个人设计和个人创造,将个人的美好创意和社会科技结合起来,实现个人制造的技术革新。
重庆市作为我国西南地区创新创业的示范地区,在积极响应国家创新创业战略部署的同时结合重庆市的实际情况,如火如茶地探索具有重庆特色的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和实践平台。2015年8月,重庆市科委提出“高校众创空间的培育方案和发展目标”。2016年2月,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对“高校众创空间的建设条件和建设内容”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目前,已有刀个高校众创空间经合格认证,有19个高校众创空间正在建设和培育中。这些数目众多的高校众创空间既是重庆市践行创新创业战略的具体表现,也是深入开展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实践平台。
一、重庆市高校众创空间的典型模式
(一)“高校+企业”型众创空间。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众创空间名为重电众创e家,是由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和深圳市普乐创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高校十企业”型众创空间,于2015年11月落成运行,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总投资超过300万元,包括开放力、公区域和独立办公区域。自成立以来,重电众创e家在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学生人数超过800人。2016年,人选第三批国家级众创空间。2017年,人选教育部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重电众创e家众创空间对人驻的公司和人员实行企业化管理模式。学校成立了专门的众创空间管理办公室,并且聘请了校内外团队管理专业人员对人驻的创客团队进行标准化管理。同时还成立了创业指导站,主要职责是宣传重庆市政府、沙坪坝区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关于发展小微企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大学生创客顺应产业发展潮流,选择有市场潜力的投资项目,甄别与核实创业对象身份的真实性,联合相关部门帮助创客团队解决在生产和经营中遇到的困难,还定期对创客空间内部创客团队的创新创业活动进行走访,重点关注入驻创客团队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争取及时为其排忧解难。
重电众创e家对人驻创客团队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物资服务和培训指导服务。在硬件服务方面,第一年免费为人驻大学生创客团队提供力、公场地和水电,从第二年开始每个月则需要收取1000元的厂地使用费及水电费,创客团队可以根据需要向管理办公室申请电脑设备和办公座椅,但数量有限。在软件服务方面,重电众创e家众创空间提供了包括公司工商注册流程指导,可以为有需要的创新创业团队和人群提供上门服务,代办相关商业业务。同时,还不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创客走进众创空间、了解众创空间、最终在众创空间内实现创意的培育和孵化。
(二)“政府十高校”型众创空间。重庆师范大学以创业园基地为平台,已在学校图书馆12楼建立了H+、七彩生物、威酷文化传媒、汇智润渝教育众创空间共四个众创空间。以汇智润渝教育众创空间为例,它是由重庆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向重庆市教育部门申请的“政府十高校”型众创空间,于2017年上半年正式成立并开始运行,空间主要包括综合服务办公室、沐牧心灵坊、职教资源开发坊、百变大咖创业实训坊和综合培训室。目前,人驻了重庆知行明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致力于研学旅行的传播、开发和整合,其创客成员是由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两位指导教师基于对研学旅行的热爱和其市场潜力的看好,组建了“导师+学生”的创客团队,两位老师即是创客成员也是团队内大学生创客的指导者,从创客成员构成来看,是一种创新的创客人员组建模式,是高校师生共同创新创业模式的成功探索。在调研过程中,该创业公司指导教师希望学校可以为其创业活动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支持,在工作场所方面,除了力、公场所之外,还希望学校可以开放校史馆、图书馆、实验室等资源来为其公司的研学旅行活动提供更多的场地支持。在资金支持方面,学校关于众创空间内创业项目资金申请的程序過于复杂。同时,学校关于现有的众创空间在内部日常管理方面存在管理不到位和不严格的现象,有的学生创客将众创空间力、公室变成了生活空间,没有充分发挥其支持大学生创客创新创业的职能。汇智润渝教育众创空间以本校教育资源为基础,结合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在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商业资源,实行“校内十校外”的合作方式,有10家教育类和文化类公司通过投资合作建设众创空间和投资孵化创意项目的方式人驻了该空间。“校内十校外”的合作方式,实现了校内教育资源的市场化运行,扩大了高校众创空间的建设主体和投资孵化主体,增强了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力量和社会影响力,是一种创新型的发展路径。
(三)“高校十科技园”型众创空间。重庆大学的科慧众创空间成立于2016年,是由重庆大学科技园和学校团委联合打造的“高校十科技园”型国家级高校众创空间。科慧众创空间在学科支撑方面依托于重庆大学的电气、生物、仪器、材料等优势和特色专业,结合大学科技园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已经成功吸引了62个创新创业企业和团队。在学校党委领导下,重庆大学科技园力公室进行管理和运营的“重庆大学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为科慧众创空间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在经费方面,通过学校设立的大学生创业基金、科技园和校外融资机构的合作、举办研究生“科慧杯”创业大赛等活动来为创新创业团队提供前期必备的资金支持。在场地方面,基地为大学生创客提供了必备的水、电、网络和力、公等设施,但是从整体来看,这些场地较为分散,没有集中性,不利于统一管理和创业团队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同时,科慧众创空间注重在创业教育、创业实训、创业辅导等方面为大学生创客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二、重庆市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困境
(一)缺乏科学的导师指导机制。大学生创客由于年龄较小、社会经历和人生阅历还不够丰富等客观原因,其创新创业活动必须要依靠专业导师队伍的指导和帮助,从而提高创新创业活动成功几率。重庆市高校众空间在导师指导方面存在以下不足:
(1)指导教师的数量较少。重庆市高校众创空间内的仓喀团队虽然在形式上都存在相应的指导教师,但是指导教师总体数量非常少,并且没有形成专业化的队伍,大多数指导教师仅是凭借爱好或者兴趣从事这项工作,指导教师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很大,没有形成人員充足的常态化指导教师人才队伍。
(2)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重庆市高校众创空间现有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大多数来自于经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学院教师或者其他学院对创新创业有一定兴趣的教师,从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储备的层面来看,这些指导教师都没有经过专业化和系统化的学习,同时大多数教师缺少创新创业的实战经验,他们仅从他人的创新创业经历获取部分知识和经验。
(二)缺乏互通的资源共享机制。重庆市大多数高校都已经建立了或正在建立众创空间,从发展数量、发展规模来看,实现了从。到1的根本性突破。从高校众创空间内外创新创业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的视角来看,还存在以下不足:
(1)对校内创新创业资源利用不足。目前,依托高校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众创空间在发展水平、服务质量方面各有长短,在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方面很多高校出现了同质化的趋势,多数高校众创空间没有立足本校在办学质量、学科背景、科研实力、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优势,打造出具有办学特色、专业优势、地区竞争力的高校众创空间品牌。
(2)众创空间缺少内部交流对话。高校众创空间聚集的不同学院,拥有不同创意项目的创客之间在项目培育、团队组建以及后期市场营销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从目前重庆高校众创空间人驻的创客团队来看,创客团队之间相对比较封闭,交流的机会比较少。这与众创空间的场地设计、管理理念以及创客自身的认知有很大关系,众创空间大多设计成独立的一间一间的办公室模样,没有开放式、共享式的社交场所,没有营造出热火朝天的众创氛围,众创空间管理者也没有对人驻的众创团队起到相应的鼓励和引导作用,创客自身在很大程度上也仅仅停留在自身的创新创业项目上,与其他仓d客团队的交流不多。
(3)与其他众创组织的互动性不强。目前,重庆市基本上所有的高校都建立了众创空间,从了解的现状来看,这些高校众创空间之间的联系非常少,基本处于相互封闭的状态,没有充分体现高校众创空间开放对外的特点,同时高校众创空间与社会的创新创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组织的互动也非常少。这种较为封闭和独立的状态,不利于高校众创空间向着社会化、大众化的层面深入发展。
(三)缺乏有效的文化引领机制。创新创业文化是促进高校众创空间发展的内在动力,没有创新创业文化的引领和滋养,高校众创空间将难以长久发展。从重庆市高校在创新创业文了也建设、创新创业文化宣传等方面来看,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创新创业文化内容不完善、特色不足。目前,重庆市高校众创空间的人员人驻还不足,办公场地还存在闲置和浪费现象,这与创新创业文化内容的不完善,导致对大学生的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引导不足有很大的关系。目前,重庆市各大高校没有形成内容丰富的创新创业文化体系,并且也没有形成具有本校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
(2)创新创业文化宣传不到位。创新创业文化是激发大学生加入创新创业行动的内在动力,创新创业文化看似无形,却能够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养成、创业梦想激发等方面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目前,重庆市各大高校在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方面还缺少各种创新创业活动的支撑,对创新创业文化宣传还存在不到位的现象,这就导致了创新创业文化对大学生加入众创空间的引导性和驱动性不强。
三、重庆市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对策
(一)加强众创空间内外联动。推进与校外市场化运作的众创空间的联动,是解决高校众创空间运营者经验和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路径。
(1)加强校内外联动首先要“请进来”。高校可以邀请校外众创空间中运营经验丰富的管理者把脉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为指导教师和学生运营团队提供经验分享和思路借鉴,以提高众创空间的运营服务能力。
(2)加强校内外联动还需要“走出去”。“走出去”需要高校建立相关的机制设计,鼓励教师到社会众创空间中挂职学习,提升教师对众创空间运营的理解。
如浙江杭州市众创空间联盟推出的“琢玉计划”,就是一个让高校众创空间运营人员挂职社会众创空间的设计,让高校教师可直接在市场中学习、体验、提升。与校外众创空间相比,高校众创空间也有其自身优势,二者还可以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在做好充分备案和管理的情况下,高校众创空间可与校外众创空间在知识、人才、技术、团队等方面开展合作,如高校创客空间可与校外众创空间共享空间内的仪器设备;可以促进具有相同创业想法的社会创业者与学生共同创业;校外众创空间人驻的一些优秀创业团队可以到校园选拔技术创业合伙人,选拔优秀的创业团队骨千等,选择校外优秀众创空间进驻高校众创空间,帮助提高高校众创空间的运营服务水平。
(二)加强众创空间资源整合。学校的资源整合能力建设是当前高校完善众创空间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众创空间软实力的源头活水。资源整合能力建设需围绕三方面进行:
(1)与多主体共建众创空间。高校创建众创空间需要一定的成本和资源,如空间资源、资金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软件资源、团队资源等,但I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在资源分配方面还远未达到众创空间的基本要求。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们需要开拓思维,不局限于自身建设一条路径,积极推进与社会创新创业资源的合作,引进并整合各种众创空间建设的社会资源,形成高校创新创业生态链。
(2)大力整合校友资源。校友资源不仅可以提供高校众创空间发展所需的资金资源、导师资源以及服务等相关资源,还有助于高校与企业建立深厚的联系,对于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等的建设也有一定的价值。
(3)建立区域性高校众创空间联盟。区域性高校众创空间联盟的成立有助于促进设备、场地、资金投入、技术人员等资源共享、共用,实现资源平台、设计平台、制造平台互联互通,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
(三)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强校园创新创业社团建设。借助于学生社团广泛开展创业讲坛、创业沙龙、创业培训等创新创业类教育活动,积极营造校园氛围。
(2)加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建设。通过开设《创业基础》等课程,创建富有特色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逐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
(3)加强校园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创新创业大赛是学生创业项目培育的重要路径,高校除了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等国家性质的创业大赛以及省市性质的各类创业竞赛外,还要广泛开展校级层面学科技能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创业点子秀等比赛,以赛促建,以赛促练,不断培育新的创新创业项目,从而以保证和提升众创空间人选项目的数量和层次。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规划重点课题:“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重庆市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7-GX-1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贞贞(1986-),女,湖南常德人,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国际经贸理论,高等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