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在讲文博故事中的应用研究

2020-11-25 02:40党亚甜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文化消费

【摘要】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拓展了内容的表达与展示方式,助推文博资源从精英走向日常生活化。本文从创新文博资源讲故事的理念、深挖数字媒介互动体验,优化文博资源讲故事的工具,挖掘文博资源的数据价值,讲好文博故事,以期促进文博资源的传承传播创新发展,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文博资源;文博故事;表达传播;文化消费

【中图分类号】G606 【文献标识码】A

“甲骨文,中华文明得以塑造与传扬。此刻,我们写出的横竖撇捺,曾经一笔一画地刻在骨头上。因为刻骨,所以铭心。”《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博类节目让冰冷的文物如此走心。国内外各大艺术机构,构建数字化平台和文化创意项目,颠覆传统文博内容的表达传播方式,借助数字、体验、视觉和创意的方式讲述文博资源的故事,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我国有丰富的实物和数字化的文博资源。自1996年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启动以来,我国文化资源数字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海量的数字化文化资源。但是,目前各大博物馆的文博资源创意创新的内容、表达方式整体相对不足,文化资源被保护利用率低,数据价值转化有限。利用数据讲好文博故事,开拓文化资源的表达传播和保护利用的新方式,满足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消费需求,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

一、优化讲文博资源的故事理念

“文化与科技融合是两个独立系统‘聚变为一个有机系统的过程。” 数字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等为文化内容的表达传播与发展提供新的机会,文化是技术持续创新的内核,同时又为技术的发展注入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相对于我国目前丰富的文博资源现状,“技术对文化的‘制造力远远超越了我们的预期,用技术‘制造出来的文化产品更能表达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运用跨时空的理念展示文博资源故事内涵

“随着越来越多的空间被转换成可视的和可参观的,一个更加世俗的期望扎了根——我们穿越的空间将呈现连贯和‘可读的一组象征和信息,简言之,就是成为‘会说话的环境。”现实技术媒介拓展了大众接近文博故事的途径,成为日常文化接触的一部分。文博资源凭借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多元化的器物器具等掩藏着时空文化遗迹,讲故事的思维和线索的不同得到多元化的文博资源故事。传统的事件、时间、历史文化故事需要借助新的时间和空间理念,讲述新颖的文博资源故事,吸引互联网社会群体。传统的时空二维呈现在同一平面,随着三维技术和理念的发展,二维平面呈现三维立体的时间和空间图景。以时间轴上的任何一条线为线索,呈现整个时空三维的景观。创造者们连续跟踪和拍摄统一时间和地点的景观,收集素材,服务于最终的三维景观呈现。这种方式创新了时间和空间的景观呈现方式,实现三维时空的统一,讲述地区文化景观变迁的故事。文博资源可借鉴上述时空思维和创意理念,在不同时空线索下讲述文博故事。

(二)重視日常生活化的价值诉求

关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论辩,法兰克福学派坚守文化精英主义立场。英国文化研究中关注亚文化肯定通俗文化的积极性,约翰·菲斯克沉醉电视大众文化的幻彩世界,肯定受众对于内容的解读和意义生产。互联网社会,大众文化生产和消费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社会文化的变迁中,数字技术拓展了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渠道,大众对于内容的获取消费过程日益模糊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大众文化经历从精英到大众的变迁历程,回归日常生活化。

数字博物馆促进了文博从精英到大众的日常生活化,以故宫博物院为例:故宫博物院在阿里巴巴(中国)上建立官方旗舰店,研发APP应用,通过文化与科技手段使传统的精英文化逐渐走进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众生活。故宫的数字化创意中,故宫娘娘们无聊时聊起了微信,宫女们玩“天天爱消除”游戏,娘娘借助VR虚拟会面皇帝,其他诸如创意+科技使“博物馆带回家”等。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通过纪录片修文物的方式,从精英文化的代表进入到大众文化,缩短了与大众文化的距离。故宫博物院将高大上的博物院变成大众日常生活中的“网红”,讲述着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诉说着故宫文博文物的前世今生奇缘。故宫博物院成为文博资源故事的典范。

(三)注重文化的游戏化内涵,适应大众文化消费特点

“文化生态学的创始人斯图尔德主张,文化是在特殊的环境下逐步发展起来的,特殊的文化起源并持续发展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或者说,特殊的文化起源及发展要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寻找答案。”文博涉及不同民族的有形或无形的文化资源,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游戏作为文化现象,通过游戏概念作为语言中的表达,体现游戏和竞赛在推动文明进程中的角色和地位。文化的游戏成分,体现在游戏与法律、学识、艺术、哲学等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的游戏成分和原理。从某种角度上说,游戏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促进群体之间,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沟通。文化中具有游戏成分,游戏中存在文化的因素,人是沟通两种关系之间的桥梁,实现游戏中文化的传播和文化中游戏成分的演化、发展,在文化、游戏、社会、生活等广度和深度上的碰撞与融合,最终演变成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文化或游戏现象。现代体验经济的发展,将博物馆虚拟体验纳入到文化消费项目中,不仅提高了文博的宣传和知名度,而且满足受众求新奇的体验和文化消费需求。

二、深挖数字媒介互动体验,优化文博资源讲故事的工具

人类信息承载方式的五次变化“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即通过互联网的各种形式的信息传播)”。内容的文本印刷表达方式具有理性、逻辑性和权威性。现代交互式的多媒体信息,图像语言成为网络化时代内容表达传播的重要工具。以形象化为主要特征的结构图、表格、图文等非结构化语言成为大众信息获取和内容消费的主要特性,拼图化成为内容表达和传播的重要方式。从文字到图像,从重视文本转向注重可视化、影像化成为内容表达传播和消费的常态。文博资源内容需要借助新媒介技术工具,创新讲故事的方式。

(一)挖掘利用媒介优势

波兹曼将印刷机时代到电视时代称为“阐释时代”到“娱乐业时代”,印刷机将内容表达的理性、逻辑、秩序、冷静、思想和行为的一致性等优势发扬光大,形成这种媒介统治下所独有的内容与表达形式的特点。电报、摄影、电视、互联网生产出不同于时代的媒介语境,媒介偏好导致内容呈现出影像化和体验化倾向。数字化的文字本质依然具备文字的功能和作用,同时,在软件和程序的控制作用下,它的应用的范围和程度就从人的阅读扩展到机器的阅读、声音转化、机器的数据分析等。

移动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工具与媒介,在社会和人类的思维模式变化发展中积极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文博内容的传播和表达方式也应该根据这种特点,进行内容的短小、精要的编排,适应移动手机和平板等移动设备上的阅读模式。社交平台将更广大的群体进行互动链接,内容的传递和分享成为社交的一种方式,移动平台会根据受众的需求进行内容的推送,这种环境下的民族文化有更大的传播空间。民族文化的传播主题和客体要根据移动化技术的变化和发展以及受众的二次生产特性促进民族文化的内容、图像、文字等与载体的一致性,实现不仅满足现代化的受众对民族文化的信息需求,同时也避免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文化变迁中因为边缘化而衰落的局面。通过与现代技术的融合,民族文化以现代化的方式进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二)借助VR讲故事

传统的媒介信息传播中,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介进行内容的选送,大众获取的信息和内容是经过媒介“守门人”把过关的。但是,移动技术和互联网络对媒介关系的变革,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打破了传统的“守门人”,促进大众和文化消费者为导向的传播机制和运营模式。各移动平台的内容推送服务,以内容为线索,联接背后的受众群体,促进内容的爆发式传播速度。以受众为主导地位的文化传播,有利于内容的主动传播和扩散。

借助VR使文博资源实现虚拟、可视化。VR的构成取决于潜意识,以及周围的世界如何变化。正常情况下,人通过感官感受世界,各个感官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当某部分VR的镜头与人的距离非常近,深入到受众最亲近的心理预留空间,使人产生一种亲近感。VR关联的是人的感官或者感官背后的情感,使受众沉浸在某情境中,获得一种真实的存在感。相关领域的摄影家通过技术手段编排观众的注意力,调节声音在不同空间呈现的差异性,控制人的注意力。VR技术通过意识解读内容,意识成为一种媒介,内容是意识的显性表现。在不同的技术背景下,受众解读内容的不同方式。纸质媒介需解读文字,电视广播类媒介需解读图像声音,互联网需解读音视频图像文字等。转变传统的讲述故事思维模式,借助VR虚拟技术将文博资源的背景、内涵、变迁发展史、结构、外型等与大众的体验、感觉和心理诉求建立起链接。

(三)创新数字化技术的利用方式,探索新的运营模式

尼尔·波兹曼在《技术垄断 文化向技术投降》一书中认为三种类型:工具使用文化、技术统治文化和技术垄断文化。媒介是人的延伸,我们深入接触博物馆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变革了内容的获取和表达的方式。数字化博物馆为我们展示了数字化文博资源的随意性展示、铺陈在数据库中形成一种浩瀚的民族文化累积资源。通过电脑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使得他们以一定的序列排布成为跨越整个人类历史和发展的重要脉络,使得手机可视化浏览整个人类数字化文化资源。通过数字化技术形式,建立起不同类别的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片段之间的关联,以远近和大小的差别缩放数字化文化资源,大众能够细致深入到这些数字化了的文化资源的内部和具体细节方面,呈现出民族文化资源的内涵。另一个新的创造发明是,在图片数据库中,将采集的世界图片,通过镜头模拟人脸的状态和动作,以此对应整个数字化图片库建立起关联,抽出这个图片库。大众在消费数字化图片的同时也在进行相关表情图片的生产,通过这个方式的表达能够进一步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进行一种有效的衔接。体验性与文化性、趣味性与审美性的结合,这种现代技术支撑下的表情搜索和关联的方式进一步丰富了文化接受者之间的表达和传播的桥梁,实现文化的表达传播和精神文化审美的培育。

三、挖掘文博资源的数据价值,讲好大故事

“数字化指把模拟数据转换成用0和1表示的二进制码,这样计算机就可以处理这些数据了。数据化指一种把现象转变为可制表分析的量化形式的过程。”数据化的过程即“把一个不被认为是数据,甚至是不被认为和数据沾边的事物转化成了可以用数值来量化的数据模式。从看上去毫无用处的事物中提取出了信息,转化成了极其有用的数据。这样创新性的应用创造出了这些信息独特的价值。”文化数字化工程已形成海量的数字化文博资源,包含数字化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各方面的文化数据。通过整合和挖掘文博资源本身的数据、利用过程中的数据、被消费过程中的相关数据,丰富文博资源讲故事的素材,创造出满足多元化需求的故事题材和故事类型,讲好文博资源在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文化市场等领域的故事。

(一)借助文博资源的数据讲专业故事

文化數字化工程已形成的海量数据为器物、技艺和文化资源提供了复制、修复、还原的参照标准,且被拓展应用到再设计创造、讲故事、表达传播等方面,文博资源的相关数据应用拓展到相关各个领域。青铜器文物凭借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铸造技艺和史事成为学界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在文博资源的展览、文化教育方面受到重视。但是关于青铜文物的研究、展示传播更多利用文献研究、实物观察、相关考古讲解、博物馆实物展览等方式。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中华文明,在多年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已出土大量的文物,传统方式的博物馆展览极其有限,文物的文化内涵和故事的传播、影响力受到很大的制约。国家文化科技提升项目(2011)中青铜器铸造工艺及展示项目,利用科技手段从各方面搜集关于青铜器的外观、构造、研究成果、文献资料等形成关于青铜重器的系列数据库。借助相关的数据资料进行讲述青铜器的修复、复制、展示传播、研究等专业故事。

(二)利用文博资源保护利用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讲故事

利用文博资源相关工作项目涉及的相关数据讲故事。文博资源数字化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系统,需要一定的发展流程。在数字化中,项目的申报、方案、数字化中相关方案的制定和选择,以及针对文化资源内容本身的数字化过程中形成的数据、涉及整个项目成员组织管理数据等,将相关各个方面的数据进行专业汇总,形成一个专题型的民族文化数据系统。这方面的数据对于相关项目的监管、同类项目的开发等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借鉴作用,通过众多项目的作用和实践累积形成文化数据库的风险监控。此方面数据对于公共文化的建设和文化产业项目的运营提供良好的数据分析基础,服务于不同的工作需求,创新不同文博故事的主体、故事文本和类型。在《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中,通过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展示的是一群故宫文物匠师们的日常文物修复工作,从侧面展示了文博资源保护利用过程中的问题和发展现状。该纪录片的走红打破了传统的文物纪录片的讲故事方式,故事涉及的内容仅仅是整个文博资源保护过程中的文物修复环节的匠人和匠心,平凡的故事卻使文博工作者和文博资源更走心。纵观部分被封存在博物库房的文博资源和目前文博资源数字化工程中形成的数字化的文博文化资源,在相关的项目工作中形成海量的文博资源数据,这对于讲述文博资源的故事具有极大的价值。

(三)利用文博资源被参观、被消费过程中形成的信息和数据讲好大故事

数据包含结构性数据和非结构性数据,借助文博资源的数据挖掘文博资源的文化结构和内涵,深化文博故事的内容和题材。移动互联网深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结合文化地理系统、智慧城市和智慧旅游的优势,利用文博资源被参观、被消费过程中形成的信息和数据讲好大故事。首先,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定位系统、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可视化技术追踪、获取、分析相关信息和数据,包括文博资源的分布状况、政府的管理、城市交通、旅游线路、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市场大众文化消费过程的信息、反馈信息等纳入智慧城市、智慧旅游信息系统,形成专题数据体系。其次,挖掘利用相关文化数据系统。在文化旅游方面,根据旅游路线选择、交通和相关的服务等数据,分析文博旅游中文化消费行为、需求、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状况等方面的信息,采用精准高效的讲故事方式讲述个性化的故事。最后,进行跨界融合,讲述大故事。

以敦煌为例,目前,数字敦煌已在不可移动类文博资源的采集、存储、展示、保护保存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同时满足游客对敦煌的参观需求。而数字敦煌更重视虚拟展示洞窟壁画,忽视敦煌的艺术、文物、多元化的文化演艺音乐和文化体验等方面讲故事能力、讲故事方式和故事的丰富多元性。由于不同年龄、层次、需求的大众,关注多样化的敦煌历史文物故事、敦煌保护故事、敦煌人物、敦煌历史遗迹、风俗传说等故事。敦煌数字虚拟旅游之外的相关衍生产品、敦煌数字化文化消费产品、敦煌文化创意产品等相关方面讲述敦煌文博资源故事极其有限。

四、结语

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文博资源讲故事的方式将会进一步突破技术和思维的障碍,实现系统创新、突破与变革。技术与文化不断被探索,同时也在不断回归以人为本。大众利用创新思维、新技术媒介、数据等讲述更符合人性化的文博资源故事,促进文博资源的传播传承发展,是科技与人文发展的必然。

文博资源蕴含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价值体系,深度挖掘文博资源的价值和内涵,借助讲故事的形式,发挥讲故事过程中编码、解码和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力,走进大众日常生活化,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满足文化消费需求。如何在日益更新的技术文化浪潮中,从不同层面和需求角度讲好文博资源故事,需要更新的文博研究、保护传承、文化监管、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持续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搜狐网.<如果国宝会说话>那些走心的文案[OL].http://www. sohu.com/a/217357375_282764.

[2]吴钊.嬗变中融合:文化科技系统的耦合与共生[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132.

[3]吴钊.嬗变中融合:文化科技系统的耦合与共生[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131.

[4][英]贝拉·迪克斯著,冯悦译.被展示的文化——当代“可参观性”的生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18.

[5]施惟达.文化与经济民族文化与产业化发展[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19).

[6]徐昊,马斌著.时代的变换:互联网构建新世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1).

[7][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著,周涛译 .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8][美]尼尔·波兹曼著,何道宽译.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9][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等译.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

作者简介:党亚甜(1989-),女,汉族,河南省南阳市,专职教师/讲师,硕士,南昌工学院,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文化资源数字化。

猜你喜欢
文化消费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西安扩大文化消费的现实路径
文化创意产业内涵与外延
湖北高校文化消费背景与现状分析研究
英语专业学生文化消费现状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消费行为研究
甘肃省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文化消费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扩大辽宁省文化消费的对策研究
媒介视野下的文化消费
基于幸福视角的武汉市民文化消费倾向及消费行为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