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希 江红梅 张 硕 刘希奇 赖文娟 黄静静 曲志刚 黄 琼
高血压是中国目前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目前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群多达2.9亿,其中高血压患者2.45亿,约占总数的84.48%[1]。该类疾病也成为中老年女性的首要死亡原因[2]。女性由于受到月经周期、避孕药物、生育期以及年龄等性别相关因素的作用,血压异常有其自身的特点。与相同年龄阶段的男性人群相比,女性绝经前其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较低。绝经后高血压一般以收缩压异常升高多见,而舒张压变化少。绝经后女性作为特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显著增加,靶器官损害和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冠心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3]。从中医学角度看,绝经后女性体质亦有其特点,可以进一步导致其他老年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本研究对福州地区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对体质类型与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展开研究,以探讨绝经后女性高血压发病与体质因素的关系。
1.1 一般资料抽样方法采用典型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选择2017年9月—2019年12月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心病科门诊、住院的人群中展开调查。剔除不合格样本,共收集到符合研究标准的生理性绝经后女性总计464例,其中高血压组患者278例,非高血压组患者186例。平均年龄(60.36±7.15)岁;其中已婚461例(99.35%),未婚3例(0.65%)。
1.2 诊断标准高血压诊断:采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4]提供的诊断标准:①静息状态下非同日3次或3次以上监测血压,均超过正常血压上限值(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②明确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者;③血压升高发生在女性生理性绝经1年后;④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5.2 mmol/L、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1.7 mmol/L、低密度脂蛋白C(Low-density lipoprotein C,LDL-C)<3.4 mmol/L、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3.9~6.1 mmol/L、尿酸(Uric Acid,UA)89~357 μmol/L、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5~15 μmol/L。血压值根据上述指南中的测量规范操作得到。
1.3 纳入标准①以福州地区居住在15年以上的中国公民作为调查对象;②符合生理性绝经后女性高血压诊断标准。
1.4 排除标准①有精神疾患、老年性痴呆或行为障碍者;②因文化水平低下或方言等原因不能完全理解调查内容者;③合并心功能不全、脑梗死、肾功能不全等严重靶器官损害;④高血压急症或亚急症患者。
1.5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辨识标准参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9种体质分别为: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气郁质、阳虚质、阴虚质、特禀质、平和质[5]。
1.6 体质调查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由2名培训合格的主治医师作为调查员,在获得调查对象知情同意后,以现场调查的方式,获取生理性绝经后女性人群的中医体质数据。调查问卷由调查对象独立填写。调查员负责中医望闻问切诊察并填写症状体征相关调查内容。调查数据汇总后,由2名调查员对体质类型作最后评定。
1.7 统计学方法采用软件EpiData v4.6.0.2进行数据双录入及双录入核查。采用软件R v3.6.3进行统计分析。2组间计量资料比较作Welch’st检验;2组间计数资料采用单样本构成比χ2检验和拟合优度检验。
2.1 2组绝经后人群体质类型构成比较在高血压组偏颇体质类型中,瘀血质68例、痰湿质60例、气郁质58例、阴虚质31例,例数均较非高血压组显著增多(P<0.05);而平和质仅8例,较非高血压组显著减少(P<0.01)。见表1。
表1 2组受试者体质类型构成比较 (例,%)
2.2 2组绝经后人群体质类型分布比较在高血压组中,偏颇体质共270例,平和质仅有8例(2.88%)。偏颇体质按升序排列,频率百分比超过10%的分别为:瘀血质24.46%、痰湿质21.58%、气郁质20.86%、阴虚质11.15%,瘀血质的频数百分比最高。经拟合优度检验,高血压组体质类型频数分布与非高血压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
表2 2组受试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比较
2.3 2组绝经后人群代谢相关指标比较高血压组的TC、LDL-C、Hcy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高血压组的BMI高于非高血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2组受试者代谢相关指标比较 (例,
3.1 绝经后女性高血压人群中医体质特点与高血压的易患倾向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中老年人高血压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同时存在性别差异。一般男性在50岁以前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但在女性绝经后高血压发病率开始上升,这种规律发生了反转,绝经后女性特别在70岁以后明显高于男性。女性高血压发病有自身的特点,研究认为与生殖激素的生理变化一致[6]。体质是多种先天和后天因素相互作用的最终产物,其又能进一步主导人体对某类疾病的易患性以及疾病发展过程的倾向性。本次调查发现绝经后女性高血压人群中的高频体质主要是瘀血质、痰湿质、气郁质、阴虚质。从中医角度来看,围绝经期开始女性肾气虚衰,随着天癸耗竭,任脉虚空,机体不能受孕,其体质发生了显著变化,老年妇女慢性疾病的发病多表现为虚实夹杂、痰瘀为患。而中医学对高血压病机的认识,又可概括为阴阳失调和痰瘀互结。故从本次调查绝经后女性高血压人群的体质特点看来,一方面,该患病人群的体质符合中医学所阐述的高血压的病机规律;另一方面,也说明瘀血、痰湿、阴虚以及气郁体质确实对于高血压来说存在易患性和倾向性。
3.2 绝经后女性高血压人群中医体质特点分析体质的基础禀受于先天,而各种后天因素又使其具有可变性。本次调查的绝经后高血压人群中,高频出现的体质类型主要是瘀血质、痰湿质、阴虚质。经统计学分析,体质类型的分布与非高血压组存在显著异质性,提示了绝经后女性高血压人群中医体质有自身特点。一般研究认为,随着女性机体的衰老,偏颇体质出现增加,其中瘀血体质的聚集趋势明显[7]。妇人疾患具有多瘀多虚的特点,《景岳全书·妇人规》曰:“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或忧思伤脾,气虚而滞”。本次调查绝经后高血压人群中瘀血质位居其首,其次为痰湿质、阴虚质,符合中医学对老年高血压的病机认识。
气郁质也是绝经后高血压人群高频出现的另一种体质类型。该体质类型多与患者的社会、家庭情况和心理状态有关[8]。中医学认为“女子以肝为天”,肝藏血,主疏泄,对于女性的体质形成有主导作用。女性本多忧愁善感,忧思过度则肝失疏泄,情志不遂可导致肝气郁滞,临床表现出情志不舒、气机郁滞的气郁症的证候群。从而对于绝经后高血压人群来说,在关注其身体慢性疾患的同时,心理健康亦不可忽视[9]。
3.3 绝经后高血压人群的代谢指标异常情况本次调查显示绝经后人群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代谢异常。包括体质量超重、TC、LDL-C、UA和Hcy异常,而高血压组的BMI、TC、LDL-C和Hcy水平高于非高血压组。与之相应地,高血压组的瘀血质、痰湿质的出现频率亦高,提示瘀血、痰湿是绝经后高血压人群患病的体质基础。此外,2组人群UA均高于推荐控制水平,这可能与福州地区沿海喜食海产品的膳食结构有关[10],体现了所调查人群的地域特点。因此,也带来了较高的心血管风险。
总之,绝经后高血压人群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其高血压患病既符合一般流行病学规律,也有自身独特之处。这给该患病人群慢病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本研究通过分析绝经后高血压人群的体质类型特点的研究,可以为这类人群进行有效血压管理提供一定参考。针对性指导患者结合体质因素干预[11],进行精神调摄、中医引导术锻炼及改变膳食结构等,渴望能改善绝经后高血压人群的偏颇体质,协助血压控制达标,提高绝经后高血压人群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