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佳
(中国传媒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00)
由于受到段玉裁先生“凡从辰之字皆有动意”之启发,故作此篇,本文主要在“辰”的本义,引申义的基础之上,从这些谐声字中,讨论这些谐声字与“辰”字意义上的联系与同源问题。
以《说文解字》《广韵》《玉篇》为主,参考王国维《补高邮王氏说文谐声谱》,清张成孙《说文谐声谱》,沈谦士《广韵声系》,总共归纳出32个从“辰”得声的谐声字:1.祳2.唇3.4.5.脣6.7.賑8.曟9.屒10.宸11.12.麎13.震14.振15.娠16.蜃17.陙18.晨19.20.桭21.22.脤23.鋠24.辴25.侲26.27.帪28.29.裖 30.敐31.32.蜄。关于同源字,学界有众多的观点,在这里笔者倾向于王力先生的定义: “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1]并且王力在《古汉语字典》中归纳出两组从“辰”得声的同源字:祳、蜃、脤;震,振,娠。通过后文的分析,同样也可以证明其同源关系。
历来,学术界关于“辰”本义的探讨观点不一,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古振字”说:叶玉森认为辰字是“手撼悬石会意为振动,即古振字”[2]。何金松认为辰字是“两手持石器表示掘地劳作,是振的先造字,义为‘整治(土地)’”[3]。
(二)“农器”说:郭沫若认为“辰实古之耕器,其作贝壳形者,盖蜃器也;《淮南子 汜论训》:‘古者剡耜而耕,摩蜃而耨’,其作磬折形者,则为石器也”[4]。
(三)“蜃之本字”说:杨树达认为:“辰为蜃之本字。”[5]王宁也认为,辰为蜃的本字,“甲骨文中的这个字形后来演变为干支‘辰’,蚌名才加‘虫’变成了‘蜃’,以示区别”[6]。
“辰”的本义,究竟该如何定义?
王宁先生在《训诂学原理》中这样对字的本义作出定义:“反映在字形上,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义,叫做本义。本义就是词的某一个义项,或是某一义项在个别事物上的具体化。”[7]根据王宁先生关于“字的本义”的定义可知,要探究一個字的本义应从字的字形入手,那我们来看一看“辰”的字形:
图1 “辰”的甲骨文、金文字形
根据甲骨文、金文的字形,笔者更加认同“蜃之本字”说,即“辰”的本义是“蜃”,一种贝类。
“辰”有很多的引申义,那么这些引申义是怎样从“蜃”引申出去的呢?以核心意义“蜃”大蛤为中心,从大蛤的用途,动作,形状三方面特征向四周发散:
1.一级义核,“大蛤”为核心: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与农业息息相关,这一点,也体现在造字之初。(1)大蛤的用途:由大蛤制作成除草農具,农具又引申为“三月”;用蜃盛祭祀的肉,由此引申的都与祭祀活动有关。(2)大蛤的动作:引申出“张合,交和”之义。(3)大蛤的形状,与:人伏地貌相关。
2.二级义核,“三月”为核心:这里引用郭沫若先生的观点进行说明:“辰实古之耕器,其作贝壳形者,盖蜃器也;《淮南子·汜论训》:‘古者剡耜而耕,摩蜃而耨’,其作磬折形者,则为石器也。”[4]贝壳作的农具,用来翻土。古人耕作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耕作一定会顺应天时,农具翻土,是要到特定的时间,即三月。《国语·周语下》:“月之所在,辰马农祥也。”韦昭注:“辰马,谓房、心星也。心星所在,大辰之次为天驷,驷,马也;故曰辰马。言月在房,合于农祥。祥犹象也,房星晨正,而农事起,故谓之农祥。”“农祥晨正”:清晨房星出现在正南方,出现为立春,立春为农事之始。由“三月”又引申出“震动”“时辰”等意义。
3.三级义核:“震动”为核心:三月,春雷阵阵,引申为闪电,由闪电再引申为震动。
4.三级义核:“时辰”为核心:三月是地支的第五位,“辰”用来表示三月,用来纪月,后来又用来纪年,纪时辰。
1.祳 《說文解字》:“社肉,盛以蜃,故謂之祳。天子所以親遺同姓。从示辰聲。《春秋傳》曰:‘石尚來歸祳。’”《玉篇·示部》:“祳,祭社生肉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五經異義曰。古左氏說。脤、祭社之肉。盛之以蜃。鄭注掌蜃、杜注左傳皆同。蜃祳曡韵。經典祳多从肉作脤。詩緜箋、掌蜃注徑用蜃爲祳字。”
總結:“祳”,祭祀用的肉,用一種叫“蜃”的貝類作的器物裝盛。因為是一種肉,所以多從“月”,經典中多用作“脤”。所以“祳”與“辰”的引申义“祭祀”有聯繫。
2.唇 《說文解字》:“驚也。从口辰聲。”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驚也。後人以震字爲之。”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驚也。从口辰聲。叚借為脤今俗用為唇齒字。”
總結:《說文解字》中的“唇”,這個字形,不是唇舌的“唇”,在《說文解字》中表示唇舌的“唇”含義是“脣”字,與表示唇舌的“唇”是同形字,也可以說是“脣”的俗字。《說文解字》中的“唇”,表示的驚聲,文獻中多用“震”表示。所以“唇”與“辰”的引申義“震動”有聯繫。
總結:《說文解字》中沒有“晨”字,“晨”是後起字。從字形看,,會意兼形聲字,“”表示兩只手,“辰”表示勞作的工具,也表示這個字的讀音。所以“”與“辰”的引申義“時辰”有聯繫。
5.脣 《說文解字》:“口耑也。从肉辰聲。”《釋名·釋形體》:“緣也,口之緣也。”《玉篇》:“口脣也。”《字源》:“引申為凡邊緣之名。《詩·魏風·伐檀》:‘置之河之漘兮。’鄭玄注《易注·乾鑿度》引《詩》‘漘’作‘脣’。器緣可謂之脣。”
總結:由“唇舌”之義引申為“口之邊緣”,在此之上引申為“器皿之邊緣”。表示嘴唇的“唇”的含義,在《說文解字》中用“脣”來表示。嘴唇有張合,所以“脣”與“辰”的引申義“張合”有聯繫。
7.賑 《說文解字》:“富也。从貝辰聲。”《爾雅·釋言》:“賑,富也。”《玉篇》:“之忍切。富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匡謬正俗曰。振給、振貸字皆作振。振、舉救也。俗作賑。非。”《漢字源流字典》:“篆文從貝,辰聲,辰也兼表振起之意。是‘振’的換旁分化字。”
總結:因為涉及錢財,故將“手”旁改為“貝”旁。賑是“振”的換旁分化字。救濟需要動用各種物資,“救濟”是從“動”的意義之下的引申。所以“賑”與“辰”的引申義“震動”有聯繫。
8.曟《說文解字》:“房星;爲民田時者。从晶辰聲。晨,曟或省。”《爾雅》:“天駟、房也。大辰、房心尾也。於天官爲東官蒼龍。”《玉篇》:“市人切。宿也。亦作辰。”《國語·周語下》:“月之所在,辰馬農祥也。”韋昭注:“辰馬,謂房、心星也。心星所在,大辰之次為天駟,駟,馬也;故曰辰馬。言月在房,合於農祥。祥猶象也,房星晨正,而農事起,故謂之農祥。”
總結:“農祥晨正”:清晨房星出現在正南方為立春,立春為農事之始。古代陰陽五行家將十二地支和四方位置相配。所以“曟”與“辰”的引申義“時辰”有聯繫。
9.屒 《玉篇》:“屒,重脣也。”张舜徽《說文解字約註》:“重脣犹云厚脣,此盖屒之本义。”《說文解字》:“伏皃。从尸辰聲。一曰屋宇。”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一曰屋宇也。與宀部宸音義同。尸象屋形。”王筠《說文解字句讀》:“屋宇一訓,謂與宸同字,恐後人增之。”
總結:觀察屒字的字形,“尸”部分,像是屋脊人字形屋頂,像蜃形狀,所以“屒”與“辰”本义大蛤的形状意义有聯繫。
10.宸 《玉篇》:“時眞切。賈逵曰:室之奧者。”《說文解字》:“屋宇也。从宀辰聲。”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宸謂屋邊。”《漢字源流字典》:“北極星為辰,北極星所在的區域為宸,天上眾星拱北斗,故後來引申專用以指帝王的住處。”《古文字詁林》:“高田忠周:屒,假借為宸也。”
總結:“宸”與“屒”都從辰聲,“屒,假借為宸”,所以,“宸”與“辰”的本義“大蛤”的形状意义有聯繫。
12.麎 《爾雅·釋獸》:“麋、牡麔。牝麎。”《玉篇》:“市眞市軫二切。牝鹿也。”《說文解字》:“牝麋也。从鹿辰聲。”《說文解字繫傳》:“牡麋也從鹿辰聲。”麎,即母鹿的意思。
總結:筆者暫時沒有找到“屒”與“辰”意義相聯繫的材料。
13.震 《說文解字》:“劈歴,振物者。从雨辰聲。《春秋傳》曰:‘震夷伯之廟。’籒文震。”《春秋·隐公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电。”孔颖达疏:“何休云:‘震,雷也。电,霆也。’”《左傳昭公四年》:“春無淒風,秋無苦雨,雷出不震。”杜預注:“震,霆也。”
總結:震為疾雷。所以“震”與“辰”的引申義“震動”有聯繫。
14.振 《說文解字》:“振,舉救也。从手辰聲。一曰奮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一曰奮也。此義則與震略同。”《廣雅釋詁一》:“振,動也。”《易·蠱》:“君子以振民育德。”陸德明釋文:“振,濟也。”
總結:所以“振”與“辰”的引申義“震動”有聯繫。
15.娠 《玉篇》:“失人之刃二切。妊娠也。”《方言》:“燕齊之閒養馬者謂之娠。官婢女廝謂之娠。郭注。娠音振。女廝、婦人給使者。”《說文解字》:“女妊身動也。从女辰聲。《春秋傳》曰:‘后緡方娠。’一曰宮婢女隸謂之娠。”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女妊身動也。凡从辰之字皆有動意。震振是也。妊而身動曰娠。別也。渾言之則妊娠不別。詩。大任有身。生此文王。傳曰。身、重也。葢妊而後重。重而後動。動而後生。”《說文解字句讀》:“釋詁,娠,動也,郭注,娠猶震也。”
總結:“娠”,為胎兒在母體中微動;會意兼形聲,從女從辰,辰亦聲,表示震動之意。所以“娠”與“辰”的引申義“震動”有聯繫。
16.蜃 《說文解字》:“雉入海,化爲蜃。从虫辰聲。”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依韵會有此二字。羅氏願曰。月令九月雀入大水爲蛤。十月雉入大水爲蜃。比雀所化爲大。故稱大蛤也。按鄭注禮記曰。大蛤曰蜃。韋注國語曰。小曰蛤。大曰蜃。高注呂覽曰。蜃、蛤也。高渾言之。鄭、韋析言之。蜃與蚌雖屬而别。”
總結:“蜃”是“辰”的本義。
總結:陙,即水邊。筆者暫時沒有找到“陙”與“辰”意義相聯繫的材料。
20.桭 《玉篇》:“之仁切。屋梠也。”《廣韻》:“側鄰切。屋梠。”《廣韻》:“植鄰切。兩楹閒。又音眞。”《集韻(述古堂)》:“桭栕,屋梠也兩楹間謂之桭或从臣。”《集韻(述古堂)》:“柍祳屋端也。”
總結:“桭”與“宸”同,所以,“桭”與“辰”的本義“大蛤”的形状意义有聯繫。
22.脤 《玉篇》:“時忍切。以脤膰之禮親兄弟之國皆社稷宗廟之肉也。”《廣韻》:“祳,祭餘肉。脤,上同。”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五經異義曰。古左氏說。脤、祭社之肉。盛之以蜃。鄭注掌蜃、杜注左傳皆同。蜃祳曡韵。經典祳多从肉作脤。詩緜箋、掌蜃注徑用蜃爲祳字。”
總結:“脤”是“祳”的異體字,所以“脤”與“辰”的引申义“祭祀”有聯繫。
23.鋠 《廣韻》:“《玉篇》云:‘圎鐵。’”
總結:筆者暫時沒有找到“鋠”與“辰”意義相聯繫的材料。
24.辴 《廣韻》:“丑饥切 又敕辰、抽敏二切。笑皃。”《廣韻》:“大笑。”段玉裁在“”字之下,有出現“辴”的解釋。《說文解字注》:“辴卽字之異者。俗譌作辴。”
25.侲 徐鉉《說文解字卷八新附》:“侲,僮子也。從人辰聲。”《康熙字典》:“【張衡·東京賦】侲子萬童。【註】薛綜曰:侲之言善也,善童,幼子也。”《玉篇》:“《方言》云,燕齊閒謂養馬者爲侲。”《方言》:“官婢女廝謂之侲。”《廣韻》:“字林云,养马者。”《廣韻》:“侲子,逐厲鬼童子也。”《古文字詁林》:“高田忠周:屒,假借為宸也。脤,祳與屒皆辰聲字。故得通用也。脤即脣字。薛總曰。侲亦皆脤字異文耳。”
總結:案“侲子,逐厲鬼童子也”可知,“侲”與祭祀活動有關,又“侲亦皆脤字異文耳”可知,所以“侲”與“辰”的引申义“祭祀”有聯繫。
27.帪 《玉篇·巾部》:“囊也,馬兜也。”《方言·卷五》:“帪,飤馬橐。自關而西謂之裺囊,或謂之篼。燕齊之閒謂之帪。”《廣雅·釋器》:“帪,囊也。”《廣韻》:“马篼囊也。”
總結:筆者暫時沒有找到“帪”與“辰”意義相聯繫的材料。
29.裖 《廣韻》:“章忍切,同袗。”《说文解字》:“袗,玄服。裖,袗或從辰。”
總結:裖,同袗。筆者暫時沒有找到“裖”與“辰”意義相聯繫的材料。
32.蜄 《玉篇》:“市忍切。大蛤也。亦作蜃。又市刃切。”《史記律書》:“辰者,言萬物之蜄也。”《司馬貞索隱》:“蜄,音振”《集韻》:“蜄,動也。或作蜄。”《集韻》:“蛟屬通作蜃。”
總結:“蜄”與“辰”的引申義“震動”有聯繫。
在以上的32个从“辰”得声的字中,归纳出了两组同源字。“祳、蜃、脤”,“祳”,祭祀用的肉,用一种叫“蜃”的貝類作的器物裝盛,又因为是一种肉,所以多用“月”,故可见其同源关系;“震,振,娠”,皆有“动”意,“震”雷动,“振”物动,“娠”女身动,故可见其同源关系。
通过以上的讨论,可以得出:(1)是本义的是:16.蜃。(2)与引申义“祭祀”有联系的有3个字:1.祳22.脤25.侲。(3)与引申义“张合”有联系的有2个字:5.脣6.。(4)与“辰”本义形状有联系的有3个字:9.屒10.宸20.桭。(5)与引申义“震动”有联系的有13个字:2.唇3.7.賑11.13.震14.振15.娠19.24.辴26.28.30.敐32.蜄。(6)与引申义“时辰”有联系的3个字:4.8.曟18.晨。(7)与“辰”意义没有联系的有个7字:12.麎17.陙21.23.鋠27.帪29.裖31.。
“凡从辰之字皆有动意”之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段玉裁理论的正确性,由于后来受方音、假借等现象,原因复杂,有一部分字,笔者暂时没有找到资料证明与“辰”意义相关,其它大部分从“辰”得声的字皆有“震动”之义。在今后的讨论中,笔者也将运用更多的方法,找到更多的例证。
参考文獻:
[1]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叶玉森.殷墟书契前编集释[M].上海:上海大东书局,1933.
[3]何金松.汉字形义考源[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
[4]郭沫若.甲骨文研究·释干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5]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全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6]王宁,谢栋元,刘芳.说文解字与中古文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7]王宁,陆宗达.训诂学原理[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8]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9]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10]谢维扬,房鑫亮.王国维全集第十一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11]李圃.古文字诂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