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牧场助力唐山海上塞罕坝建设唐山海洋牧场的生态发展之路

2020-11-25 07:23张云岭
河北农业 2020年8期
关键词:唐山牧场海域

□文/张云岭

2020年7月,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在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组织的“2019 年度国家级海洋牧场年度评价”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仅有的5 家、河北省唯一一家评价结论为“好”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这意味着唐山海洋牧场在关键领域步入国内领先行列,也表明唐山海洋牧场十余年以生态为核心构建的理念、技术和模式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为河北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积累了有益经验。

应对生态退化 建设海洋牧场

唐山海洋牧场所在祥云湾海域正对从渤海口门涌入的太平洋垂直暖流带,北侧毗邻滦河入海口,这里水质优良、天然饵料丰富,曾是著名的滦河口渔场,小黄花、带鱼、梭子蟹、对虾等海产品闻名海内外。然而近年来受沿海经济活动影响,这里的海洋生态环境发生剧变,渔业资源日益衰竭。

唐山海洋牧场创业初期,正是迫于这样的资源、生态和环境压力,才不得不放弃旅游业务,转产到海水养殖的。经过无数挫折、付出巨大代价之后,切实认识到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是发展海洋牧场产业的根本前提,不先治理海底荒漠,建好生态环境,就不可能耕海牧渔。更重要的是,唐山是京津冀海上屏障和工业聚集地,如果不积极主动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则可能减弱海洋屏障作用,甚至造成更大生态环境问题。

因此,唐山海洋牧场2012 年即以“海洋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为宗旨,聚焦探索修复渤海生态环境、确保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模式。

重构生态系统 打造“海底森林”

筑礁养海,先场后牧。祥云湾海域生态系统受损严重,难以自然恢复,因此发展海洋牧场,首先需要规模化投放人工礁石,为海洋生物聚集、增殖提供栖息地,促进海底生态恢复,并遏制底拖网等违禁网具的进一步破坏。然而,筑礁养海并不是将礁石运到大海里撒下去那么简单,海域的底质、洋流、水质等诸多本底条件,以及礁体的材质、造型、组合布局等都会对建礁过程和效果产生影响。2007 年唐山海洋牧场开始投礁时,国内并无现成的经验或标准可供参照,只能依靠自己摸索,往往一个精心思考的方案最终只能换来损失几百万元的教训。十余年来,唐山海洋牧场已累计投资1.4亿元,实验4大类、20余种礁型,取得发明专利1 项、实用新型专利14 项,投放人工礁体77 万空方,终于在3000 亩海域复活了茂盛的牡蛎山和海藻林,使海洋生物多样性日渐丰富,总生物量较未修复海域提高30 倍以上,消失多年的绿鳍马面鲀、鳎目、牙鲆、条石鲷等鱼种在海域内重现。

科技先行,凝智聚力。由于缺乏对海洋认知和科学研究方法,唐山海洋牧场在投礁养海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时间、经济代价,留下不少难以挽回的遗憾,因此也越发认识到科技支撑对于海洋牧场发展的重要性。2009 年起,唐山海洋牧场每年都要投入上百万的科技研发费用,陆续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一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河北农业大学、唐山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等多家专业院所形成了长期深度合作,先后开展了“祥云湾泥沙底质人工藻礁生态系统构建技术研究”等10 个科研项目,制定了河北省《海洋牧场建设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3项、企业标准3项,对渤海生态问题认知不断加深,发现了牡蛎与海藻(草)在渤海生态中的重要作用,并针对贝类、藻类生态重建和生态承载力管控方法开展深入研究。

2018年4月,以唐山海洋牧场为依托的“河北省近海生态修复技术创新中心”正式纳入省科技厅管理序列,从战略构想、项目筹划、产品研发到成果转化、规模化生产,形成了多层级、全方位的科技支撑系统。

2018 年9 月,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共同打造的“贝藻礁生态系统重构工程技术”成果经河北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组织评价,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修复渤海生态环境找到了有效抓手,为打造具有唐山特色的海洋牧场产业积累了有益经验。

在此基础上,两家单位还在祥云岛海域共同开展海草床生态修复试验,至今已在50公顷范围内成功修复了部分海草床,为构建海草床生态海洋牧场奠定了基础。

传播观念,共享经验。海洋生态的修复与利用,与政产学研用等社会各层面密不可分,只有政府、专家、企业、从业者、消费者统一观念,才能形成合力,避免一边保护一边破坏,确保海洋生态持续向好。为此,唐山海洋牧场高度重视海洋生态保护观念的传播:以海洋科普项目核心,投资超过300 万元,不断提升陆地展厅和海上科普平台建设水平,持续举办海洋小卫士、山里孩子去看海等活动,通过公益投礁、科普研学、亲海体验等形式,让更多消费者、媒体和员工了解海洋生态的重要作用;创新合作机制,引导渔民、养殖户珍惜海洋生态资源,逐步改善生产方式;通过论坛、会议、报告等多种形式向各级政府和科研单位反映渤海生态修复的紧迫性和应对办法;有关做法经新华社等几十家媒体报道。

重构产业生态 加强高质量发展

布局业态,功能多元。海洋牧场是资源依赖型产业,因此进行产业布局时必须因地制宜,在充分认知资源家底和特点的基础上,对接目标市场需求,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唐山海洋牧场所在海域水质优良、天然饵料充足,海产品质独特,毗邻的京津冀市场对高品质海鲜和休闲渔业旅游有巨大消费潜力,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唐山海洋牧场制定了“一产抓技术,三产塑品牌,三产带动一产二产循环发展”的产业布局,首先大力研发刺参底播养殖和对虾陆地工厂化养殖技术,进行苗种、养殖设施和工艺改良,刺参产品已连续5年获得有机产品认证,南美白对虾无病害养殖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次在原有出海打渔项目基础上,增加海上科普平台、海鲜采摘和垂钓场景,打造休闲渔业精品项目,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2017年被评为“全国精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组建联盟,实现多赢。在技术日益成熟、品牌影响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唐山海洋牧场在生产管理方面却遇到瓶颈—生产人员用工成本高、海上作业能力和责任心不足,导致生产效率下降,同时周边渔民进场盗捕情况严重,监管成本高,且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经过反复权衡,唐山海洋牧场决定创新商业模式,由公司自主经营模式,变为“公司+产业联盟体”模式,将海域、基础设施、技术、品牌等资源提供给合作社、养殖户或渔民,由其按照公司制定的业务标准进行承包经营,公司仅为其提供经营所需的相关服务,经营收益分配以联盟体为主,公司获得适当比例分成。新模式中公司与联盟体从对手变为队友,双方利益均得到保障,并有利于带动更多失海渔民转产增收。2018 年起,养殖、捕捞、休闲渔业和垂钓业务均已按此模式开始运营,渔户年收入可达8-10万元。

平台驱动,布局长远。为了更好赋能产业联盟体,促进各业务模块间协同增效,提升产业整体经营水平,唐山海洋牧场对十余年积累的资源和能力进行梳理,将从信息化平台建设着手,为产业联盟打造融资源、技术、资金、设施、人才、灾害预警、合规、市场、品牌等多元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未来3-5 年,唐山海洋牧场将在所属2 万亩海域范围内,以贝藻礁生态系统构建为抓手,继续加强“海上塞罕坝”建设,与滦河源头的陆上塞罕坝遥相呼应,为京津冀人民贡献更多蓝色碳汇,建造更充盈的蓝色粮仓,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唐山牧场海域
河北唐山:燕山深处荒山变“药谷”
遗落海域
埕岛海域海上独立桩拆除方案探讨
海上牧场
唐山香酥饹馇圈
第二十一届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开幕
海军舰艇前往演戏海域
王大根
叮当牧场
中韩海域划界首轮会谈成功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