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勇
(重庆市永川景圣中学校 重庆 永川 402100)
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推动了现代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完善,以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而初中历史教学是其教学体系中比较关键的教学内容,此时就需要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内容进行系统性、全面性的了解和掌握,并根据新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来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从而更好的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
1.1 忽视育人的大目标。在我国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分本位”是比较常见的思想,是应试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下来的不良现象,并且与现实联系不大、死记硬背、无用之学等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代名词。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忽视了教学的本质,忽视育人的大目标。从教材编写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为了更好的减轻学生的应试负担,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导致初中历史教材编写变得越来越简单,有些内容只存在事件梗概和基本线索,而缺乏详细的资料作为讲解,而且对热点问题避而不谈,在人物叙述过程中严重缺乏“血肉感”。从教室教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一些教师为了完成考试任务,而要求学生对历史内容进行死记硬背,根本不会涉及到育人的教学内容,严重的忽视了育人的大目标。
1.2 对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缺乏有效的认识。目前,由于各地的文化、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他们对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缺乏有效的认识,致使教学改革过程无法有效的进行。虽然一些教师注重了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但是过多的强调形式的求变、求新,导致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偏离新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3 课堂教学活动缺少人文关怀。我国教育学者普遍认为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实践为本,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历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很少涉及到历史重现、现场参观等教学内容,而是课堂上一味的按照课本知识进行讲解,从而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缺乏兴趣,不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2.1 活化课堂教学,丰富教学语言。以往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师一般会选择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未对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给予科学、合理的运用,致使学生无法更好的融入到初中历史学习之中,无法更好的跟随教师的思路,致使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听课质量大打折扣。因此,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教师需要尽可能的活化课堂教学,丰富教学语言,将一些感性词汇及肢体动作引入到初中课堂教学之中,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保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戊戌变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告知学生由于无数先辈的共同努力才有中华的崛起,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了,但是其对我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学们要对这些变法人士尊敬,要对他们为中华崛起所做出的努力表示感谢。这样的感性语言表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2.2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其会对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效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观念将会直接决定课堂教学效果,因为教学观念直接决定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因此,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课程中,需要对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转变,贯彻新课标中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培养和学习历史的能力提升给予高度的重视,从而更好的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果和质量。同时,在初中历史教学改革过程中,还需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以更好的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效果,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严格贯彻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给予关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在乐趣中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新课程理念来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更好的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