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容 杨 慧
(湖南省绥宁县长铺民族小学 湖南 绥宁 422600)
何谓评语?顾名思义,应是对学生的客观评价,即实事求是的写出学生在校的各种表现情况,当然也就包括了他们的优点与不足。而写评语,写好评语,又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才能,更是一种艺术性的教学手段。可事实上许多的教师不能公正、理性化的写好学生的评语,甚至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还有些教师为了省事,到电脑上下载了一些所谓的寄语,用于自己的学生身上,有些甚至是张冠李戴,让人啼笑皆非。试想,这样的寄语有用吗?
近年来,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一些学校在评语的内容、形式和评判上作了不少探索。评语人性化、情感化多了。评语也不再叫评语,而称为寄语。但是,部分学生的评语却有报喜不报忧的倾向,有点“恭维化”的味道:放大优点,掩饰缺点,做足希望,似乎是这类评语的特征。我认为,这就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一是容易使学生产生骄傲的情绪;二是学生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就无从下手改正缺点;三是家长对文字游戏产生的捉摸不定的心理使他们实质上并不把我了孩子的真实的一面。也许也会有家长看出其中的一点门道:看优点减三分,看缺点加三分,看希望增三分,关键是看形容、限定词的背后的含义,藏在“希望”后面叙述的缺点,因为“希望”就是缺点的化身或隐身。可是,在我们的乡里学校的学生家长又有多少有这样的素质呢?看到好的评语就沾沾自喜,甚至是目空一切;看到缺点就满目怒容。虽然这只是以少部分人的思想,可是这不是也说明了一些问题吗?
所以,对于我们学生给予恰当的鼓励是应该的,但是如果误把学生的评语“恭维化”也当作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接受,似乎不太妥当,有可能使人还产生误解:即好像一讲正面,就可以不顾及客观事实这个基本面,就应当无原则的“恭维”;同时,以此为范例,似乎也是在鼓励可以对不足之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排斥必要的指正和教育。
其实,学生的成长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并不可怕,也没必要回避。就像我曾经接手的一个班级,有一个学生的性格特别倔强,还爱欠作业,这是他的缺点;但他也有他的优点,上课和积极,反应快。对此我采取正反两面加工,扬长避短,鼓励与批评同用,使他表现越来越好。如果我当初只是一味地恭维,会有这么好的效果吗?
因此,实事求是的评语,是一种正视的态度。评语中有肯定、指正、有希望,才是一种正视的态度。当年,马克思在特里尔中学毕业时,老师在评语中写道:“操语、德语、和历史课程成绩优秀,数学及格,只是在法语方面不够用心,在物理方面的知识是中等。”老师在对马克思作出整体高度评价的同时,也指出了他的不足。也许我们的国情是我们的观念上有差异,在学生评语上的走向也不尽相同,但是实事求是的评价学生应该是一样的。比如有一个学生活泼、热情、开朗、上进,但是有一个毛病是易受别人的影响,不善于自制,我们应该给予他一个客观、公正的评语吗?当然是优与缺的正确结合,体现出“教育的艺术”。
现在都说现在的孩子缺少磨炼,像温室里的花朵,要进行“挫折教育”,都说还是重不得,轻不得,时常发出感叹:我们该怎办?但是如果我们连实事求是的评价学生的勇气都没有,如果因为怕所谓的“伤害”而连对他们的缺点说一个善意的“不”都畏畏缩缩,我们的教育能谈得上是一门艺术吗?更重要的是,这样做,会使他们从小对实事求是表现在漠然的态度,造成实事求是看问题的能力弱化,就像曾经的那一位13岁的大学生因为生活能力差而被迫肆学在家一样。如果不是一味地恭维他的成绩,拼命只顾朝这个方向发展,而是多多的指出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差的这个缺点,也许结果会截然不同把。
教育的艺术,重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既中肯、客观,又入情入理。写评语,也不例外。为了不再让学生面对一成不变的评语模式,我上期采用了自评、互评、教师总评的方式,我发现孩子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对于自己和别人身上的优点与不足看得非常清楚,写得也十分得中肯,让我很是意外。所以,对于我们的小学生要以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为主,对他们的不足尽量用诱导口吻,注意遣词的分寸,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要有所顾及。同时我们作为教师也应当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评语,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
我们学评语没有顾忌,做到实事求是,还需要实事求是的社会风气的依托,更需要家长具有实事求是的心态。让我们从实事求是的书写评语做起,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为社会形成实事求是的风气作出自己的一份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