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笔有方,推进习作起步

2020-11-25 07:39李晓敏
读与写 2020年16期
关键词:词语习作教学

李晓敏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南小学 福建 厦门 361000)

小学阶段的成篇习作从三年级正式起步,与低段“写自己想说的话”不同的是,中段习作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如何完成两个阶段的过渡,对于刚迈入习作门槛的学生而言,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笔者今年执教三年级语文,在教完第一单元习作后让学生初步试水,批改后状况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能写完整的句子,但句与句之间零散没有关联,思维跳脱,没有办法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习作现状堪忧。基于现状,笔者为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与水平,做了以下一些尝试,初见成效。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

1.活教词语,得心应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词语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文章中的许多词语都是作者精心挑选、反复推敲而来的,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折射强烈的感情色彩,在文章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学生要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必须建立在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的基础上。那么,如何活教词语,让学生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呢?

1.1 关注插图,直观感受。部编版语文新教材每一课都配有精美形象的插图,重点词语的意思可从图中直接看出,充分利用插图进行教学,能够很大程度降低学习难度,如《赠刘景文》的插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擎雨盖”的含义,满池残败的荷叶,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荷尽”的意思。

1.2 找近义词,变换理解。三年级的学生对于词语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教学中运用学生已掌握的词语替换新词进行理解,能有效帮助学生拓展词汇量,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明朗”一词,学生可以用“晴朗”来帮助理解。

1.3 联系上下文,勾连体会。小学语文教学专家朱作仁曾提出:“词语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受语境制约。掌握单词难,句中次之,段中成绩最佳。”在接触到新词时,教师可针对词语特点,联系上下文,指导学生理解词义,如《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凌乱”一词联系上文意思为“排列不规则”。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扎实课堂中的词语教学,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学生的语言表达才能词出义达。

2.妙用句式,文采飞扬

遣词为造句服务,积累足够的词语后,学生进入好词连成好句的环节,而句子的结构方式十分丰富,常见有:长短句、整散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陈述句和疑问句等。如何让学生妙用句式,令自己的习作文采飞扬呢?

2.1 善用散整句,形象描绘。三年级习作刚起步学生常常运用结构不同,句式长短不一,相互交错的散句,语句灵活自然,富有变化,避免了表达的单调呆板,笔者在教学时基于散句引导学生运用整句,恰当交替运用,令句子表达不仅生动活泼,还节奏鲜明。如学生写到家乡秋天时写到“我家坐落在山脚下,到了秋天,那里风景迷人,稻田金黄金黄的,像金色的海洋,柿子通红通红的,像羞了脸的小姑娘”,读起来形象生动,朗朗上口。

2.2 巧用长短句,节奏鲜明。“文似看山不喜平”,句子亦如此,长短句的变换使用,可以美化语言,令人耳目一新。如把学生通常喜欢的开头“今天风和日丽,我和妈妈兴高采烈地来到了嘉庚纪念馆”改成短句,变为“天,蓝蓝的;风,柔柔的;太阳,暖暖的。前往嘉庚纪念馆,我们的心情,美美的”,长句变短句,使句子的节奏变得跳跃明快,语言虽简洁但意境足。

2.3 妙用反问句,激发情感。笔者在执教时发现,三年级的孩子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作文多为简单记录自己的所看,故教学时引导他们在习作末端加上一句反问句,抒发情感,如写完家乡的秋天时,学生写到“听我介绍了那么多,难道你没有心动想来我家做客吗”,句子一出,令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自己家乡的喜爱之情。

句式的妙用,不仅能够让人感受到句子的优美,文采飞扬,还能为自己的习作增加亮点,令人耳目一新。

3.巧学方法,迁移运用

词语为基,句式引路,语文课本例文的每一个句子都独具韵味,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文质兼美的句子,反复推敲,体会作者独具匠心的遣词造句,学会巧妙地模仿运用,提升自身的习作水平。

3.1 善用修辞,形象描绘。修辞手法能够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画面,形象生动,让语言拥有画面感和立体感。如《秋天的雨》中,“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运用了拟人。当学生练笔写到“经过那开满鲜花的花园时,我常常被满园的花香吸引住了脚步”时,笔者引导孩子进行迁移运用,修改为“经过那开满鲜花的花园时,我的脚常被那花香勾住”。

3.2 活用仿写,迁移运用。儿童具有强烈的模仿欲望与本能,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仿词向仿句过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一自然段连续运用了三个排比句,把小学生上学情景写得仿佛近在眼前,学生在写自己的校园中立马运用了排比句,有个孩子写学校的花坛边这样写到:在花坛边,有很多石雕,有栩栩如生的生肖动物,有各种各样的童玩游戏,还有憨态可掬的孩童。虽质朴,但对学生而言,亦是一种突破。

3.3 表达方法,适当渗透。表达方法对三年级学生来说难度不小,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潜移默化,在学生脑海中刻下印记。如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中用“一夜秋风,一夜秋雨”总起,又用其结尾,首尾呼应,可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又如《一块奶酪》中,通过一块奶酪详细写出蚂蚁队长犹豫的矛盾心理,真实可感,容易引起共鸣,练笔中可试着引导学生通过这种心理描写表达真情实感。

把每一篇课文当作最好例文,深挖细嚼,结合生活经验,才能写出拥有自己味道的习作。

4.多练素材,运用自如

对于习作起步的学生而言,连句成段,构段成篇,难度较大,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害怕习作。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收集素材的基础上,创造多元条件让其进行练笔,发挥素材的最大效用。

4.1 运用词句,形象生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好词,如《秋天的雨》中用“扇哪扇哪、飘哇飘哇”等词语形象写出叶子的动态美,教师引导学生把词语有机运用到句子中,迁移拓展自己的素材,有学生写出“摇啊摇啊、游哟游哟”等词语。课文中还使用了拟人词语“你挤我碰、频频点头”,写出了果实丰收和菊花摇曳风姿,让学生积累这类型的语文素材,引导他们运用,既活用了所学的词语,又使语言表达更加形象生动。

4.2 段式训练,有序表达。句子按照一定表达形式组合在一起就成为段,总分式是经典的段氏,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学生学会一段话围绕一句话来写,在《父亲、树林和鸟》中,学生学会一篇课文围绕一句话来写。通过对课文的剖析,学生学会了围绕中心句展开描写的方法,也学会了作文的三段式描写,如园地六提供了中心句“车站的人可真多”,学生写时抓住中心句,通过分写售票处和进站口写出人多,效果立竿见影。

4.3 日记为引,师生共写。写日记是一种较简便的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在日记里,学生畅所欲言,不管要求和字数,“我手写我心”,这让孩子不会产生抵触心理,乐于接受、乐于表达。笔者利用师生共享日记的方法,吸引学生的写作兴趣,保持学生的创作热情,让任务变为乐趣,还能定期看到老师的日记,与老师进行交流分享,学生兴趣浓厚,这种做法亦能把教师自身的素材分享给学生,这在无形中扩充了学生的素材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习作的起步阶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是重中之重,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和习作水平又是一项长期、复杂、艰难的教学过程,这需要教师时时更新“金点子”,让学生保持着可贵的创作兴趣和热情,不断学习,不断观察,不断积累,这样他们才能在习作道路上收获繁多!

猜你喜欢
词语习作教学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一枚词语一门静
习作展示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