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灵
(厦门市同安区教师进修学校 福建 厦门 361000)
“同课异构”是大家较为熟悉的一种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教研形式,而“同课同构”的说法还较为少见。如字面意思,“同课”就是指同一教学内容,而“构”,为教学结构。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对此进行解释: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同课同构”就是根据相同教学内容使用同一教学结构进行课堂教学。而“同课异构”就是根据相同教学内容进行不同方式的课堂教学,每位教师根据自身教学特点,规划出在教学结构上有明显不同的教学设计。
在学校常见的教研形式主要是以集体备课为主,由教研组长对阶段内的教学进度进行布置。真实的课堂教学是需要教师将在大学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还要求教师能把控课堂中的不定因素。但新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便很难将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组合成稳定的教学结构。“同课同构”就是集体备课的提升,采用“同课同构”的教研形式,便是根据相对成熟的教学设计,在前期的备课中,梳理教学环节,熟悉教学内容重难点。有了稳定的教学设计,教师“心中有丘壑”。这就减少了新教师在课堂过于顾虑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同时由于每个教师的教学经验不同,个人专长不同,即使使用相同的教学设计,教学效果也是不同的,这就促使新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对自己所作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或整堂课的教学效果等进行审视和分析,反思“同”字背后的差异。从而使个人专业能力水平得到提升。
3.1 教研组同构。对于新入职的教师,学校一般采用“老带新”的模式进行。年级教研是新教师接触最多的一种形式,从其便利角度出发,教研组同构能够快速帮助新教师适应从模拟教学到真实课堂教学的转变,把握课堂实时学情。
3.2 名师同构。新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离不开名师的引领,“闭门造车”终究是收效甚微。新教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优质录像课,现场观摩课等,积极开展与名师的同课同构,新教师通过观摩和学习名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初步的“模仿”,运用教学实践的替代经验,能有效的把握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抓住课堂教学中重难点突破的方法。
3.3 个人同构。新教师的成长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学方式方法的照搬,否则很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个人教学能力的提高很难有质的突破。由于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即使同一篇教学设计,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同一个老师来上,每次都会有差别。教学能力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开展个人同课同构,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推敲,在“同”中找“异”,有助于新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并能激发课堂教学实践的创新,形成个人教学风格。
由于同课异构是针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构造,在这过程中,能体现不同教师对这堂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比较式研讨,对同课异构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能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结构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拓展教师的对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思路。它是教师提高专业能力水平的一种有效方式。
5.1 “网格化”教研。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教研形式,教研组织又层层细化。从区级教研到片区教研到学区教研再到校内教研组教研。呈现一种“网格化”式的教研组单元。通过每一个教研组单元的逐步优化,以达到大区域的教研水平提升。
但在以班级为单位的年级同课异构教研中,许多老师可能很因为担心别人用了自己的思路,以致在教研时的不思考、不敢说,使教研的成效大大降低。或在办公室备课时担心有人翻阅自己的教案,影响同事之间的关系。而以区域教研的形式组织同课异构,是以校为单位联合教研,各校教研组便可以同课同构的形式组织教研,所有老师都可放开分享自己的想法,这一方面能体现该校教研组的教研水平,也减少同事之间“竞争”的尴尬。区域教研可包括学区内教研、片区教研或区级组织的片区联合教研,即学区的中心校可通过同课异构模式带动农村校、片区龙头校带动薄弱校,最终片区联合又更进一步,进行优秀的教学展示供全区观摩。新教师也通过这一系列层层递进的教研,从参与者到展示者,使得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提升。
5.2 教学比赛。教学比赛也是一种常见的实施同课异构的途径。新教师通过前期同课同构的三种模式的学习、反思,不断加深对同课同构的理解,反复锤炼课堂教学步骤,达到基本把握课堂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和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和个人风格。开展以“同课异构”为主题的教学比赛,一方面,不仅丰富了教学研讨的形式,还能为广大教师提供针对某一教学内容的交流平台,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的聪明才智,展示个人特点。另一方面,有评比才能有提高。教学比赛的开展,能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提高积极性,有助于教师认真备课,促进“同课异构”活动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