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雯婕
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一种活动,它对社会所起的作用是自始至终存在的。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历史使命中,担负着培养高级人才、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任。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教师作为精神文明的开拓者,始终承担着传播文化、繁荣学术、弘扬科学的光荣任务,起着重大作用。教师现在是、将来是,也永远是任何教育制度的基本因素。人才流失是由人才流动伴随而生的,由于各种原因,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于其他地区,对高校人才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因此,在人才竞争中优势不足。在引进人才这一方面相对困难的情况下,研究如何留住人才就相当重要了。虽然,我国民族地区最近几年高校教师人数逐年递增,但平均每个教师负责的学生数也在加大。总体说明民族地区高校生师比较高,教师超负荷工作,不利于其参加实践、科研和教学工作,同时也不利于师生互动,吸收学识。生师比这一指标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教师资源不足,而教师资源不足可以从流入和流出两方面进行分析。本文主要分析民族地区高校教师流失危机问题,探讨的对象不包括从事教育行政岗位的教师。
教师流失是指教师劳动力的非良性流动,即大量适合从事教师职业的优秀人才从教师职业、从学校或教育领域中流出;而流入者或在数量上,或在学历、能力、水平上都不足以填补留下来的空缺,使教师队伍处于一种萎缩状态。
首先,破坏高校教学任务的实施。高校教学任务是按照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环环相扣。人才流失使得部分教学任务出现“无人执行”的后果,高校需要重新规划、制订教学计划,从而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扰乱了教学秩序。其次,加大高校人力资本的投入。高校在教师的引进、用人、培养等环节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包括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而高校人才的流失使得投入的成本有去无回,投入的成本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而重新引进新的人才,则又需要投入人才的重置成本。任何高校都有自身的经费限制,在人力经费上不可过多投入,这样会影响高校在科研等其他方面活动的开展。最后,阻碍高校长期的发展进程。教师资源是高校发展的最有活力的资源,高校想要长期稳定地可持续发展,教师是不可或缺的。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师资力量对“双一流”建设发挥着智力支撑功能,优质教师的流失使高校的教学质量大大降低。
第一,课程质量大大降低。高校人才流失,使得生师比加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每个教师的教学质量,最终最大受害者则是学生。此外,流失的教师一般都是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卓越的科研能力的,人才流失使得高校的师资力量大大削弱,学生就无法获得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导致各区域间的教育水平差距会越来越大。第二,需要重新适应其他教师的教学风格。由于高校中教师有着各自的研究方向,所以不同的教师对同一门课程把握的侧重点不同,使得学生在同一门课程中容易出现知识断层的问题。同时,不同的教师有着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不得不重新适应新老师的教学风格,师资更换容易使得部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度大大降低。第三,学生对学校的信心下降。学校流失过多的优质教师资源,使得学生对学校教学质量、教学环境等方面产生怀疑。学生对学校的信心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这不仅仅对学生本身造成极大的影响,也使得学校的声誉受到损害。
第一,打乱原先的教学计划。由于教师流失,其余留的教学任务只能转接到在岗教师身上,从而加重了他们的教学负担,正常的教学秩序也将受到干扰,不利于他们进行科研活动,未能给予他们实现个人学术追求的空间,这样又容易造成新一轮的人才流失。第二,不利于师资队伍建设。人员流动会对现有的教师队伍造成心理冲击,他们可能会对学校的管理方式和发展前景等产生怀疑,从而影响教师队伍的凝聚力,不利于师资队伍建设。此外,优质教师的流失会使高校的师资结构受到影响,使高校的人才在年龄、职称、学历结构等多方面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不利于高校的整体发展。
众所周知,民族地区在地理环境上不具备优势条件,一般属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少数民族居多。就广西来说,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省份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距不言而喻。所以,对高校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本身户籍不是广西的人才,对民族地区性质的认知容易走进误区,使得人才难以流入;另一方面,本身户籍就是广西的人才,因求学、旅游到过其他发达地区而对其他地区充满向往,更愿意到其他地区发展实现自身价值,这就使得人才容易流出。
一方面,民族地区为尽快改变发展落后的局面,在引进人才上出现了追求高学历取向的非理性现象,这是一种短视的发展观。高校的人力管理部门没有科学、合理地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盲目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而不是以岗位或工作需求为依据聘用人才,容易造成浪费高校经费投入的后果。另一方面,许多高校普遍存在行政机构繁多的现象,许多科研项目的开展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审批流程,行政效率较低,容易让教师产生被束缚、制约的感觉。过多行政事务会花费他们的时间和精力,而相对自由宽松的发展环境是优秀人才成长必不可少的条件。
竞争在任何岗位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平均主义”“大锅饭”是不可取的,也是这个时代所摒弃的。综观高校建立的竞争机制普遍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上:第一,竞争机制忽略了学科的差异性。一所综合性高校中课程主要包括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两大类,不同学科在科研成果呈现上也具有很大差异,学科性质的差异导致在学科发展上难以体现孰优孰劣。所以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竞争不能通过简单的量化进行衡量。第二,合理的竞争机制不仅仅体现在竞争上,还要多关注合作方面。科研活动不是单打独斗,更多的是一种集体协作智力活动,教师之间的合作更为重要。而现实中更多是个人之间的竞争,不利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
1.民族地区政府一定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
首先,要最大限度地宣传民族地区的性质,全面贯彻落实好党的民族政策,深入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用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共同利益等方面努力唤起不同民族之间的认同感,加强各民族之间交流与融合,强化各个民族之间的信任感。其次,要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内容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大力宣传民族地区改革开放新成就和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使各族人民不断提高政治觉悟,正确认识到民族地区与国家其他省区之间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2.民族地区高校要积极配合政府开展民族团结的教育活动
可以由民族高等院校牵头,联合其他高校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宣传、培训教育,深化高校学生对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正确认识。同时,许多高校都设立了“少数民族预科班”,是通过适当降分、择优录取对少数民族学生实施预备性教育的办学形式。政府、高校等可以通过正确引导,使得这类少数民族人才毕业后积极投入建设民族地区的大部队中。
3.各个民族的群众要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
积极学习内化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对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认同和信任,不要对民族地区或少数民族群众产生误解或抱有敌意,坚持维护祖国统一。
1.随着我国开始实施“双一流”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有助于加快高校建设
高校人事管理部门应树立好科学端正的人事管理观,按照学校发展、学科建设的需求,认真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不要盲目引进人才。引进人才固然重要,如何用好人才更重要,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让新引入的高层次人才发挥其应有的优势与能力。
2.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高校教师的工作能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其工作性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高校与教师是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所以人事管理部门对高校教师的管理要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现实工作中将高校与教师看作合作的关系,而不是“上下级”中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大家互相信任、共同发展、共享成果。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只有真正落实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才会使高校教师体会到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使他们有归属感,并愿意为学校的发展倾尽全力。
3.高校应重视学校与学院之间的权力关系
高校中普遍存在管理部门权力过大的问题,学院在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中的话语权过小,不利于各项活动的开展。教师科研项目的开展审批流程应尽可能缩减,这样既能提高行政效率又能节约行政成本,使得教育经费用在更重要的活动上。高校应给予教师相对自由的发展环境,适当扩大科研创造的空间,有利于发挥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加快高校发展目标的实现。
1.人事管理部门要意识到各个学科的差异
不同学科由于性质的差异使其科研成果实现花费的时间、精力也不同,因此不能简单量化教师之间的绩效与贡献,不能盲目“一刀切”,一方面要根据学科的性质来考虑并制定相应的贡献指标,不是把各个学科之间进行横向比较,而是需要纵向比较。另一方面,针对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社会服务型等不同类型教师岗位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标准。对于年轻教师和临近退休的老教师,在业绩指标的权重上可以有所区别,要正视科研客观规律。同时,指标要科学合理,要使教师通过努力可以达到,而不是催生更多学术不端等现象的负面竞争。
2.人事管理部门要重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高校建立竞争机制,其目的是促进教学、科研更快地发展,而合作在科研活动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所以在建立竞争机制上也要体现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关系,机制的建立要做到“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倡导的是一种良性竞争。其中,老教师与新教师的良性互动会使得更多优秀教学经验得到传承,同时也使得新型教育理念得到发展。
3.竞争机制需要体现出教师的意志与愿望
高校教师是教学、科研活动的主体,竞争机制只有得到教师的认可与接受才能长期有效地实施下去,否则建立的竞争机制形同虚设。人事管理部门在建立竞争机制时,可以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并参考教师的意志与愿望,这样的竞争机制体现了高校政策的人文关怀,使得教师更易接受与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