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古典诗词之美

2020-11-25 22:59:23
名师在线 2020年24期
关键词:典故赏析意境

桑 华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中坝镇九年制学校,甘肃武威 733000)

引 言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诗歌文化的国度,古诗词语言凝练含蓄,言简义丰,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和跳跃性等特征。在古诗词精练的语言里,常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容天下诸事,抒万千情思。这就是诗歌流传至今的魅力所在。

在中学语文学习中出现了古诗词鉴赏的内容,而古诗词离学生的生活较为久远,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多数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都强调古诗词的知识性,而忽视了它的审美性,只要求学生翻来覆去背诵诗词,根本谈不上赏析古诗词的美点。所以,如何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无论用什么方法,总的来说,赏析古诗词的着眼点是诗情画意。

一、巧抓诗眼

品读诗词,要抓住“诗眼”,其中“题眼”是关键。我国的古典诗词都有固定的格式,字数句数方面也有规定,为了达到一字传神、凝练含蓄的效果,特别讲究练字,画龙点睛,使全句游龙飞动,便是所谓的字眼。我们今天学习古诗,就要巧抓字眼、题眼,这样才能更好地领悟诗的丰富含义,感受诗的无穷魅力。

例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满”和“压”就是诗眼,满枝蓬蓬勃勃的花遮住了小路。这就是“满”,“压”又是“满”的原因。正由于千朵万朵的花互相挤压,占满花朵的树枝才延伸到花间小路上。可以想象,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鲜花满路,繁英压枝,香透满枝。蝴蝶醉了,在尽情地欢舞,流连忘返;黄莺醉了,在婉转地歌唱,歌声悦耳动听。读到这里我们感受到了融融春意、勃勃生机,感受到了诗人无限的舒适和快意。“红杏枝头春意闹”,不仅使读者想象到杏花开满枝头的热闹情景,还可以想象到杏花枝头鸟儿的鸣叫和嬉闹,真的是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把春的意境写活了。可见,品读诗词,巧抓“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查阅背景

学习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情感和主旨。“知人论世”出自《孟子》的《万章章句下》,意思是阅读文学作品时要对作者的思想、经历等背景知识进行把握,然后再理解作品。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思想经历及写作目的等;“论世”是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去理解作品的内容。所以,鉴赏诗歌时,首先,要了解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动机;其次,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把小作者和大时代联系起来,才能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例如,学习《行路难》这首诗时,首先要让学生查阅写作背景,它是诗人在唐玄宗天宝三年(744)离开长安时所作。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馋毁排挤,使他“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此篇《行路难》。学生了解了这个背景,学习这首诗中的句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时就能一下子体会到李白抑郁、苦闷、茫然的心情。如此看来,整首诗的思想感情也就容易理解了。在教学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是不可少的。通过背景介绍,学生掌握了一个分析诗歌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就会自然而然地了解背景,提高自学能力和鉴赏能力[1]。

三、寻找修辞

古诗词中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引用典故指诗文中援引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和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的手法。古诗中用典,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产生言简义丰、耐人寻味的效果。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的来源和含义,了解它在古诗词中的深刻寓意,便于更好地理解古诗词。

例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闻笛赋”运用向秀的典故表达诗人对新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烂柯人”运用王质的典故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达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和怅惘的心情。诗人运用这两个典故,表达了对受害友人的悼念,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充满无限悲痛、怅惘之情。学生理解了典故的含义,也就很容易理解作者的心情了。

此外,古诗词为了描绘事物的形象性和表达情感抒情性的需要,会借助一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来表现。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有用典、双关、拟人、比喻、起兴、对偶、夸张等,写作手法有烘托、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象征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作用,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意境,领悟情感。

如《咏柳》一诗,作者运用典故、比喻、拟人、设问的修辞手法和巧妙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翠柳新叶图,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头两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以“碧玉”喻树,一语双关。“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把柳树比喻成一位窈窕淑女,有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丝就像飘飞的丝带,袅袅婷婷,人柳相映成趣。后两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一问一答,巧用比喻、拟人和设问,既写出柳叶的形状和繁密,又赞美了春风的温暖,虚实结合,新颖别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因此,鉴赏古诗词,就要留意其中的典故和修辞手法,为鉴赏古诗词添上重要一笔[2]。

四、赏析意境

意境,简单地说就是情景交融,是作者的情和生活的景的合二为一,是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可使欣赏者获得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从表面上看,读者是根据诗意,顺着作者的思路走。但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诗歌进行再创造,融入自己的情感,使自己和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以填补诗人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

(一)意境的画面欣赏

如《山居秋暝》这首诗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冲洗后的松林清新明亮、青翠欲滴,山石干净透亮,月光清澈透明、清辉洒地,山泉汇成的溪流“汩汩”地流淌在石板上,发出清脆而悦耳的欢唱。一“照”一“流”,一上一下,一动一静,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此刻,诗人也仿佛被清洗了一般,他的心境与自然中的美景融为一体,描绘出一种澄澈明净的意境美。

(二)意境的情景交融探求

如王维的《鸟鸣涧》描绘的意境就非常优美。春夜中,山间优美而静谧的景色,虽写静谧,但是以动衬静,诗人用花的飘落、鸟的鸣叫这些细微明显的动静来反衬空山的宁静,勾勒出一幅诗情画意的图卷。通过这幅画卷,我们窥见了诗人内心的澄澈与宁静,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无我之境。

结 语

为了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教师要教给学生赏析的方法,巧抓诗眼,寻找修辞,查阅资料,品赏意境。课堂上,教师要常常开展诗歌赏析活动,这样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也就逐步提高了。教师要拥有丰富的古典诗词知识,便于在课堂上讲授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为教授学生赏析诗词锦上添花。

猜你喜欢
典故赏析意境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读成语典故偶得六首
岷峨诗稿(2019年4期)2019-04-20 09:01:58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中华诗词(2018年5期)2018-11-22 06:46:22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中华诗词(2018年2期)2018-06-26 08:47:34
早梅(节选)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人间(2015年22期)2016-01-04 12:47:26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新东方英语(2014年1期)2014-01-07 19: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