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琼 渭源县清源镇第二小学
受到社会、家庭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管教,得到的关心与其他孩子相比也更少,因此大部分留守儿童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是当前家长、学校以及社会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接下来,笔者就农村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现状与培养策略进行分析,以期能为其他教师教学提供借鉴。
1.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不明确。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监护人大多为祖辈,因此监护人的综合素质不高。再加上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家长或监护人认为读书无用,还不如学点手艺打工赚钱,监护人很少关注孩子的学习,认为孩子只要吃饱穿暖就尽到监护人的责任了;也有部分监护人过分关心孩子的学习,要求教师严加管教,但是自己却没有落实行动;还有的监护人只管孩子的吃穿,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交给老师……这都会使得孩子从小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以及端正的学习态度。
2.课堂上没有集中注意力,不喜欢主动回答问题。大部分留守儿童没有优良的家庭教育环境。父母外出务工没有过多的精力与时间过问他们的学习,与子女联系时基本上都是关心其在家中是否听监护人的话,以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平衡自身心理的愧疚,将管理孩子的重任托付给自己父母以及教师。由于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波动最强的时期,他们好动、活泼,若没有监护人有效的管理,任其发展(如,通宵打游戏、看电视不学习、外出游玩等),最终也会导致孩子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此外,他们体会不到来自父母的亲情,缺少交流与关爱,遇到问题无人可倾诉,极易造成孤独等心理上的问题,在课堂上也不喜欢主动回答问题。
1.关爱留守儿童。要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第一,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学习能力强弱以及是否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优劣。教师要深入分析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小学生需求为出发点,在教学中主动改变教学行为。第二,教师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的距离。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的时间长,与其他孩子相比得到的亲情更少,他们更腼腆,遇到问题不敢寻求他人帮忙,长期下去就会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教师要主动承担一部分“父母”的责任,主动与学生交流,避免使用过激的语言伤害儿童的心理。第三,给留守儿童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增强其学习自信心。如,在各种活动中,不能因为留守儿童表现不理想就否定他们某方面的才能,应让其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
2.培养留守儿童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正处于童年时期的留守儿童学习主动性不高,且自觉性不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缺乏必要的督导与鼓励,因此在学习上也就很难上进,甚至是不进则退。对此,教师要采取有效方法帮助留守儿童。第一,要培养他们认真听讲的习惯。若留守儿童在课堂上没有集中注意力学习,那么也很难学好。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对待,必要时给予个别辅导。若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则对其优良表现给予肯定性评价,让孩子充满自信。第二,培养孩子善问、多思以及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并研究问题,敢于提出质疑等等。
3.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审题习惯。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审题习惯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用眼观察,厘清问题。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能厘清问题,笔者在每节课上课前都是给学生出示一副图文结合的信息图,要求学生找到关键性的信息,以此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在一定时间的训练下学生们也得到了进步;另一方面,动口朗读,读懂题意。朗读是每节课必不可少的,尤其是语文课。为此,笔者给学生们提出要求,要求他们在读的过程中边思考,边画出关键性的词语,仔细推敲,读懂题意,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学校要强化与家长或监护人的联系,同时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
(本文系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自筹课题《西北地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7]GHB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