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周爱玲 刘爱琴
家住玉门镇小金湾乡金柳村6组、就读于小金湾民族学校八年级学生马小路(化名)的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她说:“读高中几年前就免费了,而且每年还有补助,这给我们这些移民乡镇困难家庭的学生注入了一支强心剂,没有了后顾之忧,我自己一定要努力学习,上一个好大学。”
马小路的情况是玉门市拔掉穷根,以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玉门市把脱贫攻坚作为办好教育的首要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牢牢抓在手上、扛在肩上,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建立“控辍保学”等责任体系,实施贫困家庭学生精准资助,确保如期完成脱贫任务,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为奋力实现富民兴陇走前列、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目标作出了新贡献。
利用网课课间休息时间,马小璐总会兴趣盎然地或来到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其他房间、或来到用水泥硬化过的院落中、或来到家门前的柏油马路前,享受着美好生活的同时,马小路也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自己小时候的心酸生活。
“刚来到这里的时候,四周看不见一棵树,漫天的风沙经常刮得人睁不开眼睛,两间简易里套外的土坯房子,每当做饭时呛得人喷嚏连天。有朝一日能够坐进窗明几净的楼房教室内读书,自己家拥有一套带地暖的新房子是我最美好的理想。现在,这一切都变成了现实。”马小路说。
马小路全家共计5口人,经营着11亩承包地,分别种植着红花、玉米,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是45岁的父亲马一拉四和44岁的母亲马阿英社常年打工收入。马小路一家所住的房子已经是4代房了。对于过去的艰辛生活,马一拉四和马阿英社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万万想不到,真的是翻天覆地。
马小路家的房子:第一次花费1千余元把原来的2间土坯房子变成了3间土坯房子;第二次花费3万余元,把原来的3间土坯房子变成了5间房子;第三次花费5万余元修建新房子还是5间。虽然后两次修建的房屋面积差不多,但是质量上有了显著提升。这都得益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好政策带给他们一家人的好生活。
记者在小金湾东乡族乡采访,处处感受着教育脱贫带给当地群众思想观念发生的显著变化。经过日积月累的宣传教育以及玉门市出台的各类教育扶贫助推脱贫攻坚方方面面的优惠措施,使少数民族乡镇的群众懂得了教育扶贫的重要性。
“说实话,由于受传统重男轻女的影响,以前,我们总觉得女孩子上学没啥用。这些年,经过各级各部门扶贫帮扶干部、尤其是学校老师上门,通过家访等形式的宣传教育,让我们真正懂得了男女平等,只有让孩子们接受教育,我们才能从根子上摆脱贫困。”马一拉四说。
甘肃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玉门市和瓜州县是酒泉乃至甘肃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为努力办好家门前群众满意的教育,作为2019年才脱贫摘帽的贫困市—玉门市,全力以赴克服财政困难的实际,多措并举出台各类优惠政策,确保移民乡镇孩子接受义务制教育甚至更高层次的教育,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们插上飞翔的翅膀,使他们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共享蓝天丽日的美好生活。
恰逢周末,家住小金湾东乡族乡富源村3组22岁、就读于西北民大大二学生马宇枫和在兰州财经大学读大三的哥哥马宇梵一起,来到宽敞的院落中,沐浴着明媚的阳光,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欣赏着树枝上一蹦一跳的各类小鸟。在他们眼中,20年前刚从临夏州搬迁来时的黄沙弥漫、吃了上顿愁下顿的恓惶日子早已不复存在。随着精准脱贫嘹亮号角在玉门市广袤的大地吹响,少数民族移民乡镇群众的日子也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我当初在玉门市小金湾民族学校小学毕业后,去玉门市读初中高中,初中时就享受到了营养早餐。第一次在学校吃营养早餐,我记得特别清楚,每位同学一个大红苹果、一个热馒头,一杯热牛奶。同学们聚到一起那个热闹喜庆的场面,至今我回想起来都感动的想流眼泪。因为我们不仅坐进了设施设备齐全的楼房内读书,而且享受到了免费的营养早餐,周末回家有安全的校车接送,高中免学费、住宿费、困难学生补贴等各种优惠政策,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其中,读高中时有一项困难学生补助资金,我一学年就能拿到1500元。考上大学时,我还获得了乡上3000元钱的奖励呢,当时我们一家人甭提有多高兴啦。”马宇枫说。
当初,马宇枫和同伴们在水渠里抓泥鳅时,被老师带进了课堂,智慧的人生从此开启。
马宇枫一家包括爷爷奶奶在内共计7口人。上个世纪的90年代末,他们一家人从临夏州搬迁到小金湾时,全家3代人包括厨房在内只有3间透风漏雨的土坯房子。如今,200余平方米的院落内,青砖白瓦的小康房,足以见证这一家人的幸福生活。
为把教育扶贫各项政策落到实处,玉门市积极落实教育惠民政策,不断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建立健全奖、助、贷、免、补贫困学生资助体系,2019年共落实教育扶贫惠民政策资金3068万元,其中:为8397人次的甘肃户籍幼儿发放学前教育免保教费补助资金419万元;下达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资金1948万元,营养改善计划资金810万元;为小金湾、独山子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补助作业本费3万元;为197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发放普通高中免学杂费31万元;为726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发放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146万元;免除在玉门高中阶段就读学生的学杂费528万元;为24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大学新生补助上学路费1.5万元;为1093名贫困家庭大学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702万元,做到了应贷尽贷。全市184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全都享受了教育扶贫政策,覆盖率100%,没有因贫失学情况发生。每一项真金白银教育扶贫资金背后,是摘去贫困县帽子不久的玉门市委、市政府负重爬坡付出的艰辛努力。再穷不能穷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已经成为玉门市委、市政府的郑重承诺。
“姑娘,赶紧出来,给记者讲讲这些年你上学享受到的优惠政策……”家住玉门市玉门镇东渠村7组的金美钰,在父亲金振军满面笑容的呼唤下,放下手中的书本,从另一个房间走出来和记者聊了起来。
“我父亲有病,农田里的重活也干不成,经营农田主要依靠母亲。闲暇时节,母亲还经常去附近的工厂里打工补贴家用。因为父亲常年有病,家中又缺乏劳动力,我们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如果不是党的政策好,对于像我这样的学生提供助学贷款,我还真的不可能走进大学的校门。”今年18岁、在四川读大学的金美钰说。
记者采访金美钰,她无数次发出这样的感慨:玉门市教育投资力度逐年加大,学校越来越美,尤其是对困难家庭的孩子,我们都享受到了各类优惠政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教育扶贫让我们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了高等教育。未来,我们肯定会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的天地。
脱贫不脱政策是玉门市教育扶贫的亮点工作做在。记者从玉门市教育局了解到,2019年,玉门市投资3145万元,实施独山子、小金湾民族学校、独山子源泉小学、团结学校、官庄学校教学楼,玉门二中学生宿舍楼等新建项目,铺设独山子等4所学校的塑胶操场,全市城乡学校基本实现塑胶操场、校园监控、“班班通”、安全饮水等“十个全覆盖”,城乡学校布局合理,保障了适龄儿童都能就近入学。
小金湾乡民族学校老师杨亚东从教24年,是该校在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从尘土飞扬凹凸不平的土操场到平坦规范的塑胶操场;从四面漏风漏雨的学生土坯教室到冬天温暖如春的地暖楼房教学楼;从最初的学习点130余名学生到现在近500名学生,以及从最初的乡村干部和老师逐一登门动员家长让学生上学到如今家长思想观念发生的根本变化……都从不同角度折射出玉门市教育扶贫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效。
杨亚东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上个世纪的1996年,他刚来小金湾民族学校教学点当老师。那时候,这里的移民群众不重视教育。为了让适龄孩子都能够上学,每到开学前一个月,乡村干部和学校老师就去农户家,逐户给家长做工作,其中,有的孩子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尤其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后,家长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质的转变—那就是只有让孩子读书,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这就是教育扶贫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效。
以小金湾乡民族学校为例,玉门市小金湾东乡族乡是1990年国务院批准“兴河西之利,济东部之贫”,由省“两西”具体负责实施的移民基地。1990年开始兴建,1996年移交玉门市管理,1999年,小金湾东乡族乡学区正式成立。全乡现有民办幼儿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金湾民族幼儿园于2011年开始筹建,2012年开始招生,幼儿园由办园初的72名幼儿达到了现在的540名,幼儿教师20人。
据了解,1998年建乡的玉门市小金湾东乡族乡,经过多年的努力,尤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教育扶贫给全乡群众带来了累累硕果。各级各相关部门及扶贫干部、老师动员身边的大学生讲述自身的故事,带动更多群众懂得了教育的重要意义。让孩子去上学、上好学已经成为玉门市移民乡镇群众的普遍共识。
“现在我们乡考出去的大学生逐年增多。这些走出去的年轻人,在大城市接受了更为优质的教育,他们的视野更为宽广,其中,还有不少学业有成回乡创业的大学生,他们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起到了典型模范引领作用。乡上还对考上大学的学生每人奖励3000元,给学校每年给予补助金2万元,用于激励学生读书的诉求和改善少数民族学校设施设备。”玉门市小金湾东乡族乡党委副书记史刚说。
为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确保移民乡镇适龄儿童“留得住”,其中,玉门市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在全市中小学广泛开展各类艺体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防止学生因厌学而辍学。广泛开展“大课间”和“六大联赛”(足球、篮球、乒乓球、棋类、越野赛和田径运动会)活动,落实学生每天锻炼活动1小时任务,确保每个学生参加2个体育项目,拥有一项体育特长。以“名师名校”工程为抓手,紧盯教育质量“生命线”,推进学校精细化管理,守住课堂“主阵地”,教育质量不断攀升,用高品质的教育托起了孩子们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