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凤玲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第五中学 福建 德化 362500)
中学生阶段的学生有着的一定的叛逆心理,如果对一件事毫无兴趣,那么他们不会对这件事认真,而学习也是一样。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环节中,应设计可以调动学生兴趣的提问方式,然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效的趣味性提问方式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探究欲望。语文教师所设计的趣味性问题应新颖且具有感染力,同时为中学生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且愉快学习环境。例如在初中语文《皇帝的新装》这一内容中,这是一则童话故事,在教学开展时,语文教师可以先抛出这一问题:“相信同学们都读过童话故事,那么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学生回答道:“喜欢。”这时教师可以继续提问下述问题:(1)同学们都阅读过哪些童话故事呢?(2)《皇帝的新装》是一个具有讽刺含义的童话故事,同学们可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吗?(3)请说出本篇课文对自己的启示?(4)邀请几位同学上台进行角色扮演,也可以依照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进行改编;(5)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的小孩说出了真想,皇帝会如何处置他呢?等等,借助这样趣味性的提问方式中学生会表现出十分积极的态度,同时也会乐于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因为他们都想要在学习中获取答案,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效果,还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提问意义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也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提问的深度,从多个角度来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能够以多种解答方式来回答问题,积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培养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初中语文《爱莲说》这一内容中,教师可以提出这一问题,即为:“莲”的精神品质会与社会中的哪些人有联系?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借助有效的提问来引导学生想的“深”,同时还需要讲提问与阅读以及写作进行联系,这样能够加强中学生们的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的双重发展,对加强学生人文精神有着极大的帮助。正所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课堂中善于运用艺术性提问方式将知识变为与素质能力培养,这不仅是发展中学生思维的关键,也是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核心。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课堂是重要场所,而提问也随之成为艺术性教学活动,学与问会始终伴随着学生,让其可以不断进步。
首先在有深意的句子处提问。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在阅读时候会碰到诸多具有深意的句子,而这些有深层含义的句子都会表现出作者的写作思想。有的句子表述较为含蓄,表达出了作者的内心思想,还有一些句子就会一目了然,字行间会流露出作者深深的情感。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深入分析这些句子,然后向学生进行提问,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初中语文《生命,生命》这一内容中,文章结尾有一句话是:“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这样平淡的句子表达了一个人对生命的美好愿望,这时,如果教师可以在此处设问,然后引导中学生认真思考和讨论就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思维发展。其次在关键处的追踪提问。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提出问题并且学生回答完成之后,教师会对学生回答的内容进行点评,这样就完成了整个提问过程。但这样的提问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这一情况来讲,教师应进行追踪提问,即为在向学生提问完一个问题以后,还需要认真聆听学生的回答,如果提问效果较差,可以继续在进行提问,进一步深化课堂提问,让中学生可以随着提问的深度来对文章内容进行思考。
想要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仅靠一两个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在课前认真分析整堂课所要讲述的知识点,然后设计出有步骤且有计划的提问流程,这样才可以加强提问的深度与广度,同时还能够提升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全面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教材内容,然后将问题划分为多个等级,实现化难为易或有趣的小问题,同时还可以将大问题划分为多个小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回答和学习。环环相扣,逐步引导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乐于接受。那么如何顺利提出问题直接关系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的顺利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创新思维与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加强课堂教学氛围。反之则会导致课堂提问变为教师的自问自答,学生完全不知如何回答。另外,课堂提问还需要重视启发性,如果缺少启发性,那么学生就会认为提问是可有可无的,同时也会影响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但将提问转换成为“曲问”或“活问”就会意义不同,这样的提问方式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脑筋,这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在思维跳跃的基础上回答问题。曲问是钱梦龙所提出的,可以说这种提问方式提问的艺术境界,其在讲述《愚公移山》中成功设置了两处曲问,即学生对“翁”与“嫣”字的理解,其提问效果十分明显,所以说,技巧性提问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思维发展,同时还能够加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