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云其其克,段秀芳
(新疆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乌鲁木齐830012)
改革开放以来,外贸是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三架马车之一,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国制造”的价格优势正逐渐消失,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弊端开始一一呈现,致使这种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不能在持续下去了。因此,国家一再强调要“扩大内需”,鼓励出口转内销,充分利用国内市场,用“内需”来继续拉动经济增长,这是目前外贸整体低迷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Young,2000)的研究结果认为,全国各省份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但国内贸易发展则相对迟缓。例如Poncet(2003)通过对一套区际贸易数据的计算,尤其计算其中的贸易障所有指标,分析和比较了中国各省市在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方面的规模和发展情况,得出了一个重要的替代关系,即在1987-1997年间,中国各省市在国际贸易参与得越多,则在国内贸易中参与得越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也有不少学者对内外贸问题进行了研究,尽管相对于国际贸易来说,研究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的文献比较少。有关内贸与外贸相关性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5~17世纪流行的重商主义思想,可以称之为早期研究内外贸相关性的一股思潮。从重商主义者“轻内贸,重外贸”的贸易政策来看,他们的核心观点就是把金银当成真正的财富。由于西欧各国缺少金银矿产,所以国内贸易无法产生更多的金银,只能依靠外贸来解决国内对金银的供求矛盾。为了保证金银的不断流入,重商主义者使用贸易保护政策,即“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方式来实现,所以外贸成为西欧各国获取财富的主要来源之一。亚当·斯密通过对抨击重商主义思想的方式来主张自由贸易政策,他认为重商主义者提倡的“轻内贸,重外贸”的贸易政策严重损害了国内消费者的利益,阻碍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由此而来,亚当·斯密(1974)提出要按照“绝对优势”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推动自由贸易的发展,进一步又提出了“外贸促内贸”的思想,因为外贸的发展反过来会促进国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国内贸易的发展。杨小凯等(2002)借鉴亚当·斯密的专业化劳动分工思想,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新框架下,运用超边际分析法解释了外贸是如何一步步从国内贸易中孕育出来。其中提高劳动分工水平会必然导致更大的市场规模,于是国内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就会演变成国际贸易。Krugman(1980)结合规模经济和差异差异化概念首次提出了“母国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理论,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下,国内市场规模较大的厂商会进一步进行国际贸易。之后,Melitz(2003)构建了一个异质性企业的动态模型,认为在资源重新配置的效应下贸易会促使生产率高的企业出口,生产率居中的企业留在国内市场,生产率低的企业将退出市场。他和Krugman(1980)都认为企业发展的一般逻辑是先在国内贸易发展,然后为了获得进一步的规模经济,才会进行出口,发展国际贸易。因为企业在国内市场达到较大规模的时候,同时也意味着它的出口竞争力也比较强,于是就会从国内贸易过渡到国际贸易。国内学者结合早期的内外贸发展情况,尝试从不同方面研究我国内外贸的关系,形成了一系列不同的观点,如熊贤良认为我国国内市场广阔,潜力巨大,由此提出“内贸优先发展论”,强调“把保护国内市场与维护国内自由贸易和竞争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刘力则认为内贸无法替代外贸,强调外贸有其独特的作用,可以促进整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带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等动态利益。张永璟(1998)借助“后发大国优势”,提出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发展国际贸易的同时,也要培育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具体的实现方式就是利用外资企业将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充分结合起来,从而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在定量研究方面,目前国内文献主要实证研究的是内外贸的发展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而直接研究内外贸关系的文献较少。沈坤荣、李剑(2003)从贸易和人均产出的影响机制出发,得出内贸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加剧对人均产出产生负效应,而外贸由于发挥优化要素禀赋结构和加快制度创新等作用会对人均产出产生正效应。云松(2005)通过多种计量分析方法,研究得出内外贸对经济增长产生的重大影响,其中出口产生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国内消费,投资排第三。冉净斐(2004)采用的是1980-2001国际贸易总额的相关数据,首先用EG两部法确定出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之间是存在协整关系,其次再用Granger检验分析得出内外贸之间是没有因果关系的,并揭示背后的原因是由国内市场分割所导致。毛其淋、盛斌(2013)以加入WTO后的最新月度数据,深入分析我国内贸与进出口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
由于近些年的贸易理论研究已经深入到企业层面,不少文献深入分析贸易活动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Baldwin,2005;易靖韬,2009),尤其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一方面,Melitz(2003)利用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进一步扩展了Krugman(1980)的垄断竞争贸易模型,最后的研究结果得出,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出口,生产率居中的企业留在国内市场,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将退出市场,由此得出贸易自由化将会导致资源再配置,资源更多地分配到高生产率企业,提高了整个行业的生产率水平。另一方面,Bernard等人(2003)则是在李嘉图模型的理论框架下引入了竞争因素,将其拓展为既包括不完全竞争、国家间要素察赋差异、产业间要素密集度差异,又存在企业异质性的贸易模型,最后得出的研究结论是由于国际贸易过程中存在可变贸易成本,因此生产率较高的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规模经济才会选择出口。Helpman等人(2008)又在Melitz(2003)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市场进入管制之后产生的贸易摩擦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方面的大量文献几乎都是从生产率的角度考察企业的出口行为,但可以大致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对“自我选择效应假说”的检验,比如Jensen和Musick(1996)对美国、Clerides等(1998)对哥伦比亚、墨西哥和摩洛哥,Aw等人(2000)对韩国和中国台湾,Crespi等(2007)对英国、易靖韬和傅佳莎(2011)以及赵伟等(2011)对中国的研究;第二类则是对“出口学习效应假说”的检验,比如Blalock和Gertler(2004)对印度尼西亚、对非洲经济体以及张杰等(2009)对中国的研究,但以上文献均没有在出口的基础上考虑内销的作用。
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看到对企业异质性的分析都集中在出口方面,为我们理解企业异质性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但对于外贸、内贸与企业异质性的关系这一重要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经验上,我们目前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实践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都并不妨碍企业异质性问题是研究内外贸一体化问题中一个值得关注和重要的问题,已有少数国内学者和部分文献开始研究外贸、内贸和企业异质性问题。例如,朱延福,梁会君(2013)扩展了Melitz的异质性企业模型,通过对我国主要制造业2001—2010年面板数据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确实存在“生产率悖论”,我国的国内市场成本较高,对国内市场需求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降低过高的国内市场贸易成本的关键就是扩大内销。李春顶(2015)通过对“企业出口—生产率”的关系进行文献梳理,重点研究了“生产率悖论”(即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显著低于内销企业,与最新的企业异质性理论的核心结论相反),发现该悖论目前只得到了中国企业数据的支持,原因在于中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外资企业或者出口密度高的企业出口行为选择是不符合理论预期的,这也对现实中的中国企业出口行为选择提出了疑问。孙志贤、沈琪、吕喜环(2016)将国内市场进入成本和融资约束纳入到企业异质性理论框架,探讨了“消失的贸易”发生的理论机制。研究发现,国内市场不同的进入成本会加剧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进而加剧“消失的贸易”,这表明国内市场的进一步一体化,将能促进外贸发展。叶宁华、张伯伟(2017)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考察了企业异质性与完全出口企业转内销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如果完全出口企业生产率水平大大提高的话,会显著增加它进入国内市场的可能性。上述研究都做了很好的尝试,但对目前快速发展的中国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将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和广阔的国际市场有效结合起来,因此这些都仅仅是初步的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和相关的政策环境以及政府做的一系列经济改革,都会进一步支持理论和经验上的研究,深入分析企业异质性对内外贸一体化产生的作用,也会填补该领域内关于大国经济方面的文献空白。当然,研究的过程中也会面临重重困难。
过去国际贸易研究都会将各国内部结构是同质的作为模型的前提假设,但不太符合现实情况,尤其是地域较大的国家有着不一样的内部结构。以往大多数的国际贸易研究都没有对国内微观主体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尤其忽视了这种异质性对于完全出口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的影响,现实中任何一个贸易主体都是有差别的,首先,各地区由于要素禀赋的不同会导致产业要素密集度出现相对差异;其次,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地方文化的不同导致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异的开放度;三是国家在顶层制度设计的框架下给予了各地区内部的一定的自我设计和成长空间,导致各地区的行为决策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初期和经济转型时期出现了各地不同程度的市场分割现象,使整体经济缺少协整性,很难更好地发挥和提升各地区的比较优势,进而使整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受阻。所以,贸易大国内部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中国出口贸易企业也具有典型的研究价值,而新兴贸易理论对中国样本的考察更具迫切性和实际意义。
当然,从中国发展的角度来看,自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来,中美贸易摩擦、公共卫生事件的产生,促使逆全球化浪潮此起彼伏。我国在日益严峻的宏观环境下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为进一步挖掘未来经济增长中的新竞争优势,提出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方面,通过供给侧改革充分扩大内需,利用好国内超大的市场规模,提高自力更生的能力,从而构建起国内大循环模式;另一方面,继续对外开放,不仅鼓励扩大出口,而且也提高进口水平,利用好国内和国外两个大市场和两大资源,形成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性,重视企业的异质性,在新新贸易理论的框架下,充分刻画企业的异质性特征,进而探索激发企业活力的路径,一方面完成国内供给侧改革,繁荣国内大市场,另一方面,壮大优势企业,提高企业“走出去”的能力,带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局面的形成。因此,从当前的意义上来讲,以异质性企业为基础,去研究以国内市场为依托的对外贸易有很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