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差异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2020-11-25 19:44:12方晓波
名师在线 2020年4期
关键词:长方形长方体差异

方晓波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实验小学,江苏苏州 215021)

引 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并非易事,就像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一片叶子一样,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存在差异。每位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不同,不论是智力水平还是知识基础都存在不同。每位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学生个性也越来越鲜明。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不能一成不变,否则容易顾此失彼。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呢?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对数学课堂中如何实施差异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以生为本

笔者任教两个班级的数学。两个班级的学生有着鲜明的特征,A班学生思维活跃,有着良好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对掌握数学知识点感到十分轻松,课堂上师生互动热闹非凡,但学生容易心浮气躁,往往犯些低级错误;B班学生踏实努力,学生表现成纺锤形,部分学生思维活跃、成绩优异,大多数学生只能吸收教材上的知识,个别学生甚至对教材知识的学习都有些困难,学习速度慢,疲于语数英的学习,颇为痛苦。

两个班级的差异让笔者在刚接班时痛苦不已,根据教材、教参备课,往往两头不能兼顾。教学太简单,A班以及B班个别学生在课堂上提不起兴趣,即使是基础知识也不愿意认真学习,反而掌握不好当堂课的内容。教学深了,B班大部分学生听得云里雾里,课堂上毫无互动,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冥思苦想后,笔者终于明白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关注学情,做好两手准备。每课力求做到一课两背,A班的课从基础出发层层深入,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逐步增加难度,拓展课堂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了挑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大大提高。B班的教学注重基础,大部分时间用于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整体掌握新课后,留下1~2个思维拓展题,让学优生训练思维,拔高能力,也让中等生跳一跳能够得着,体会思索而得的成就感。对于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鼓励而不强求,既不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帮助他们完成当天学习任务,取得不错的效果。

山不就我我就山,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面对这样的差异,灵活选择教学方法,能有效减弱学生差异带来的影响。教师不能要求每位学生都能获得一样的课堂收获,更不能奢求每个学生必须完全掌握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依据学生作出改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即使需要教师同一节课备两遍,也是值得的。这是对每位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二、利用学生个性差异,让一部分学生先教起来

合作学习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下围绕某一任务展开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学习活动。课程标准中指出,合作学习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不过,学习能力的差异使合作学习的角色分工十分明显。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往往是小组合作中的主角,他们是讨论的中心,往往能发表正确的、优秀的言论;而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经常是合作中的配角、旁观者甚至是“路人甲”,得到发言的机会很少,往往是只听不说,或者游离于谈论之外,无法听懂“主角”在说什么。

教师不能在小组合作的时候强行干预这一现象,无法提供给“配角”表达自己观点或者提出疑问的机会,但可以利用学生间的差异进行互助学习。例如,将学习习惯、能力水平差不多的学生分为一组,让这类小组的成员畅所欲言,互相提出观点,分享所学,提高能力。学习能力相差较大的学生,也分为一组,从基础出发,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带动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随时考核,随时督促。可把这样的学习称为“互助学习”,首先由能力弱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让能力强的学生帮助解答,并担任他们一对一的小老师,再由能力强的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算作学习考查,由能力弱的学生解答。这样你帮我、我追你的方法,可以提高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帮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从而提升不同学生的水平。另外,所有的小老师也会被分为一组,共同讨论难题,分享“教学经验”,在和学习有困难的伙伴结对过程中,加深自身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差异的存在,使得这样的学习方式得以形成,学有余力的学生也需要有展示自己的平台,担任小老师是个不错的选择。这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最好利用,还能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差异教学不仅是教师的任务,也需要学生的参与。

三、依据学生个性差异,让分层练习成为课堂亮点

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最好方法,也是对学生已学知识的巩固。所以,课堂练习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需要斟酌。如果练习题难度较低,对学优生来说,解决这样的问题丝毫没有难度,别人还在思考或是计算的时候,他们已经得出答案,又一次抢占“戏份”,或者觉得没有挑战性,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练习内容较难,就等于放弃了班级里的大部分学生。因此,考虑不同学生间的差异,设计有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1]。

(一)拓展提高

每天的布置回家作业可以设计1~2 道“拓展提高题”,难度大于当天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思考来完成,供学生选做。

例如,在教学长、正方体体积时,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一种牙膏的包装盒是长方体,长是15厘米,宽和高都是3厘米。现有一个长60厘米、宽30厘米、高30厘米的长方体纸箱,这个纸箱中最多能放多少盒牙膏?

在学生刚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时,作业一般是围绕计算长、正方体体积计算来设计的,但这个问题与教学时的例题颇为相似,只不过摆放的小正方体变成了小长方体。正确的做法是判断长能摆几个牙膏,宽能摆几排,高能摆几层,然后计算乘积,由于长、宽、高都能整除,用大体积除以小体积也能计算出正确答案。

参照此问题,可以再设计一题:一种牙膏的包装盒是长方体,长是15厘米,宽和高都是3厘米。现有一个长60厘米、宽40厘米、高30厘米的长方体纸箱,这个纸箱中最多能放多少盒牙膏?

改变大长方体的宽,大体积除以小体积的方法就不再适用,题目的难度再次加大。

(二)同一题的变式

在同一题中,适当设计有层次的变式也是一类。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练习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练习题:

(1)基础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发展题: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拼在一起,周长是多少?

(3)综合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在这个长方形中剪出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4)思考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在这个长方形中剪出最大的正方形,剩余部分的周长是多少?

练习中的数字虽未变化,但问题却发生了变化,不同的问题也能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发展需求,促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来。

结 语

早在几千年前,教育家孔子就倡导因材施教,在以生为本的大环境中,差异教学值得每位教师钻研。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发展,课堂上不尊重学生的差异,是不会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得到促进的。善于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够设计出分层作业的教师,已经走在差异教学的前列!

猜你喜欢
长方形长方体差异
有几个长方体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我爱长方形
相似与差异
音乐探索(2022年2期)2022-05-30 21:01:37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找句子差异
分类数 不出错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巧替换 妙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