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传统文化开发学生作文资源

2020-11-25 17:39陕西省白河县中厂镇中心小学沈友艳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个性化家庭资源

陕西省白河县中厂镇中心小学 沈友艳

农村学生的教育资源与城市相比显得落后,有些资源是相当匮乏的,但就作文资源而言,优势更胜一筹。只是我们的语文教师缺乏对学生生活和情感世界的积极探索,缺乏对农村生活背景下所潜在的传统文化基因的发掘,致使学生的作文仍处在不断被复制的同质化的模式中。学生的作文似曾相识的现象屡见不鲜。没有一定的文化思想做骨架,精神缺钙、心灵孱弱已成为学生作文中的“硬伤”。出现这种“硬伤”与我们的语文教师教学习惯有关,过于依赖课辅、网络、大众传媒等带来的信息资源共享。这种依赖导致人的行为模式不断被复制,就出现了学生作文同质化的循环。其实在人的精神和灵魂层面,绝对不会出现雷同的情况,如同每个人脸孔、手纹、天性等不一样。学生的情感世界和家庭环境以及父母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性格形成,这也就无法用某种模式来“圈定”,同时,学生不可能写出符合自己心声的“这一个”。我在这十几年的农村语文教学中,依托传统文化另辟蹊径,寻求切实可行的开发学生作文资源的有效途径。

一、以家庭为切入口,开发学生的作文资源

托尔斯泰在他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里一开头就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学生以自己的视角写自己在家庭中亲身经历的最熟悉的人和事是最有话语权的,也能写出最有真实感的人性的本质,同时又能写出符合个性化作文要求的“这一个”。现在多数农村家庭都是“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式的结构,孩子父母因外出务工而造成家庭主要成员缺席,常常导致孩子在家庭中感受着零度温暖。孩子在家庭中爱的缺失势必影响着完整性格的构成,这就是当下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的失败。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就是“仁爱”“博爱”。“仁”的内涵在传统文化思想中相当广泛,始于怜悯终于爱,其核心本质就是爱,包括亲善自然,即天人合一。爱人,即人与人间的和谐相处;爱己,热爱生命、善待自己的生活态度,当然也包括爱自己的家庭成员等。中国人都有一份家国情怀,这种情怀就源于几千年来传统文化思想的深厚底蕴。如果一个家庭出现了这种爱的缺失,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极为不利,甚至会导致悲剧的发生。如:我有一个六年级学生刘涛在一篇作文《等》中这样写道:“今天已经是农历腊月二十六了,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忙着筹办过年了,每天我都看到别家的孩子跟爸爸妈妈一起乘车到县城里办年货、买新衣服,可我的爸妈还没有回来。今天下午我照例在村口等着,希望能看见爸妈回来,可是直到太阳落山了,最后一趟班车停在村口,车上的人都下来了,仍然不见他们的影子。望着掉头离去的班车,不禁泪水涟涟……”留守儿童这种煎熬的等待,看似无心计、无意识的自然流露,却有着朴实无华的生活质感,虽然有些粗粝,却写出了当下农村家庭因爱的缺位,给学生造成的心灵上的“暗疾”。

在父母爱的关照下成长的学生,其心里更显得阳光而又敞亮。如,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写道“爷爷教我书法,爸爸教我下象棋,奶奶教我剪纸花”,释放出快乐成长的阳光因子。教学实践证明,依托传统文化,以家庭环境为背景,可开发出鲜活的作文资源。同时弘扬传统文化,在当下家庭教育中对培养孩子良好性格产生积极效果。

二、从民情风俗中开发学生的作文资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情练达也就是俗话说的“人情世故”,用今天的话说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乡村中的一些民情风俗蕴藏着传统文化基因,其中不乏“仁爱”思想。这种思想有利于当下农村乡风文明构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的文化现象在“迎来送往”“尊老爱幼”“接人待物”等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特别是农村传统孝道文化,传承更是浓厚,一声问候,一杯热茶,一句暖心话语,给奶奶端尿盆、给爷爷点火抽烟,这些生活上的点点滴滴随手拈来皆可成为学生的作文资源。依托传统文化开发学生的作文资源,源于生活,忠于自己的真情实感,既可使学生作文向个性化方向发展,又能使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得到弘扬和传承。真、善、美永远是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大动脉,特别是在今天经济网络信息提速的新时代,本属于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文化精髓,更不能因多元化的生活色彩而迷失。

三、从传统节日的习俗中开发学生的作文资源

我国的传统节日孕育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等。老舍《北京的春节》教学之后,我就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写习俗的方法,写我们农村节日中的风俗习惯,不仅将传统节日写得有血有肉,而且就连写生日、走亲戚、参加婚礼及摘果子、找野菜、喂鸡、放鸭等作文篇篇都具有浓浓乡村文化气息。传统文化习俗激发了学生作文兴趣,学生的作文呈现出来的是娓娓道来的生活片段。也在无意识中折射出传统文化基因所带来的清新气息。当下传统文化的传播不仅仅是德育的范畴,语文教师也应承担这份责任,这是老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下一代人思想道德品质完整构建的“根”。根植传统文化,开发农村学生的作文资源,是我参照《新课程标准》有关个性化作文教学进行的一种尝试,这种尝试为发掘农村学生写作潜能、提炼具有活性的作文素材等提供了多种可能性,避免了素质教育背景下出现的那种不断被复制的同质化的“病象”。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最大化发展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特质,这种尝试更有利于把学生的作文引向个性化方向的多维空间,最终达到“我手写我心”的个性作文状态。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深深感悟到,根植传统文化基因,开发学生的作文资源,学生的作文自然而然地走向了个性化,字里行间也生长出了飘香的花草,流动着美的气息。我想,这就是作文最本真的回归吧!

猜你喜欢
个性化家庭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种融合PageRank和PersonalRank的多层个性化推荐算法
我给资源分分类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家庭“煮”夫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恋练有词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同桌宝贝